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时间:2023-02-15 16:42:3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1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2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 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3

  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实验教案02-10

生物实验教案06-11

生物实验教案08-03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4-02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03-30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4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0-28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3

生物实验课教案01-1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1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2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 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3

  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