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案

时间:2023-03-07 13:41:02 教案 我要投稿

《称象》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称象》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称象》教案15篇

《称象》教案1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曹冲称象》。本课通过折纸、描线、裁剪、粘贴、描绘来制作《曹冲称象》的纸模型,让学生体验如何把一个立体物变成平面图,再由平面图变为立体物的神奇过程,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

  2.学会画点画线的标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纸手工艺品;

  2.巩固折、画、剪、粘等手工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认真、耐心、细致与合作的习惯;

  2.渗透语文学科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体会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教学设计】

  下面我简要说说如何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中我将攻克的教学难点。

  定位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将纸对折再对折变成边长为12厘米的小正方形。折好后,让学生检查小正方形的边沿是否都对齐,然后重点提醒学生要将纸的开口朝右朝下地平放在桌面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纸的对折和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裁剪出的作品能否展开变成曹冲称象模型,所以特别需要指导和提醒学生准确操作。)

  定点

  完成定位后,提示学生拿好铅笔和直尺。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如何在折好的小正方形的`每条边沿上标注出两个三等分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回忆标注:将尺跟纸边对齐,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边上的八个三等分点标注出后,还要再标注中间的四个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该如何标注。然后确定一个方法,如:将尺对齐左右两边的点摆放,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最后给这12个点分别用字母标注好。

  (设计意图:四条边上的8个点的确定能为下一步准确快速画线提供帮助;而中间4个点的确定则能使所画线条的长短方位更加精确。)

  定形

  有了纸上的这12个点,下面画线条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了。我仍旧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即如何利用三等分点将线条标注好。如:表示大象鼻子的两条线就要尤其强调,右边的一条直线在中间左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但是离上边的点大概还有一厘米。而右边的线则是弧形的。

  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看投影实物,将线条标注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点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条是如何在点之间产生的,从而更方便学生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要观察记忆,专心致志,又强调自主学习,耐心细致,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真正实现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称象》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视频《称象》,动画课件《称象:生字学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听范读,再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

  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1称象教案设计,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此教学过程利用动画课件《称象: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称象》教案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多思多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

  1、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及优点。

  2、逐渐培养学生“多思多察”的好习惯。

  三、教具:小黑板、贴图、玻璃盆、纸船、玩具象、石子、天平。

  四、教程:

  (一)、齐读生字。

  (二)、学习第四段。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别人送给大官曹操一头大象,大象?(生:又高又大),身子?(生:像堵墙)腿?(生: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难倒了官员们,同学们是谁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生:曹冲)

  2、他想出了一个什么方法呢?请在课文里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生自读自勾)

  3、指名读勾画内容。师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曹冲真是个聪明的小孩,那么曹冲的话该怎么读才好呢?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再指名读,喜欢的人读。请小声读一读,看看曹冲的方法可分为几步?指名说,师在黑板上标出步骤。曹冲的方法管用吗?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实验一下呢?在实验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称象的步骤。(生读,师贴大象图、石头图、木船图演示)为了验证实验结果,请在最后用天平称一称大象和石头的重量是否相同。

  4、生分小组做实验。汇报:指名说实验结果 。齐读第五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实验中你们体会到曹冲的方法好在哪儿?(a、不用做大秤;b、不用宰大象。)

  2、曹冲是如何想出这个好方法的?指名答。(生:倾听大臣们的议论,从大臣们的话中找出可行的方法。)你是从哪一段知道的?(生:第三段。)指名读第三段。评一评,同桌互相练读,再指名读,指导读出大臣的语气来,全班齐读大臣的话,师读叙述人的话。

  (四)、你认为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愿意向他学习吗?学什么?(同桌互说,指名答。)

  (五)、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曹冲的`聪明。

  (六)、如果在今天,你会用什么好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小组讨论,指名说。)

  (七)、师小结:今天这堂课,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开动脑筋,想办法,你们刚才想出的办法也很不错。同学们,只要肯多动脑筋,多观察,你也能和曹冲一样做个聪明的孩子

  《称象》说课

  一、教学目标编制: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和低段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基础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和步骤。

  发展目标:

  1、使学生养成“多察多思”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处理分析:

  1、 我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十三课《称象》,这是一篇有趣的历史小故事,讲的是曹冲小时侯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第一自然段将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第二自然段讲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都在议论大象的重量。第三自然段讲官员们向曹操建议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这段是本课的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五自然段讲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 本课课时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学习生字,生词,指导初读,学习一、二自然段;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学习,训练,我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他们不但敢读、想读、喜欢读,大部分学生还能做到自由读、大声读、默读、有感情读、有表情读,并能从读中悟情悟理。但大部分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弱。结合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和本文的特色,本节课在读好课文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学会分析别人的话,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教法组合:

  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曹冲办法的好处所在,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使语文课更赋魅力。

  2、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获得真知。

  3、 练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个别读、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从读中自悟。

  4、 提问法:在学习课文之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称象?”借此点燃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更丰富。学会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称象》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曹、秤、砍、官、柱、杆、宰、舷”8个生字并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官员、柱子、秤杆、下沉、船舷、重量”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通过学习,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语10个。

  2、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出示:一杆秤)

  读一读(齐读)

  师:杆是量词,请小朋友开火车拼读一下。

  (生开火车)

  它还有个读音“ɡān”,栏杆的杆。

  2、(指着图片中的秤)这就是秤。你能用秤来做什么?——称东西。

  (媒体出示“称”)

  这两个字请你从字形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部首相同,都是禾木旁)

  秤:称东西要达到两边平衡,所以右边是平。

  称:称的右边是尔,尔在古代就是你的意思。称东西要人来称,所以它是这样写的。

  3、我们用秤称蔬菜,称水果,今天老师还要带上一杆秤去称大象。(生笑了)

  你为什么笑呢?——小小的秤怎么能称大象呢?

  是啊!那就让我们一同去课文里看看他们是怎么称象的。

  4、(出示课题——35、称象)

  请2个小朋友读,然后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谁想把心中的小问号提出来?

  交流后出示学生的质疑: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结果称出来了吗?

  5、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故事主要写的是谁称象?——曹冲

  他是曹操的——儿子,而曹操是古时候三国的大官

  二、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去了解称象的故事。

  请你们打开书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2、反馈:谁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称象呢?

  (曹操要称象,因为别人送了他一头象,他想知道大象的份量。)

  3、这是一头怎样的象呢?引得曹操那么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的重量?

  找找课文中描写大象的句子。

  请一个学生读他找到的句子(媒体出示)。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象很大。

  那你也来读一读。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打断一下,播放象身体部位和墙、柱子的对比)

  谁还能读出象的大?(指明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家都想知道答案。于是,官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他们想到了什么方法?请你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1)学生反馈找到的'句子(两个方法:造秤、宰象)。(媒体出示)

  (2)学习生字:

  砍:请一个小朋友来教大家,并请他做一个砍的动作。

  宰:这个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请你领读。

  宰就是杀了的意思。(师)

  (3)你觉得这些方法好吗?

  学生可能回答:生:不好,因为大象就死了。

  师:是啊,大象被砍成一块一块后,还会流很多血,分量就——不准了。

  生直接引用课文中的句子(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4)小朋友们都说这两个方法不行,曹操听了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小节。我请一个小朋友当曹操,请第一大组读第一个官员话,第二大组读第二个官员的话,第三大组自然就是最后一句了,老师来给你们当解说。(师生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三、研读课文

  1、就在这个时候,小曹冲站了出来,说出了他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在课文开始时的第三个问题:曹冲是怎么称象的。现在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出示:学习单

  (1)读一读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说一说用“先…然后…再…最后…”等词说说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

  (3)想一想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2、请一个学生读读句子(媒体出示)

  学习生字:舷:请一个学生当小老师。与琴弦的弦比较。

  用纸制船学生理解什么是船舷:就是船的两侧。

  再请一个学生也来读一读句子。

  3、小朋友们可能还弄不清曹冲到底是怎样称象的,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称象的过程呢?

  (师朗读,媒体自动演示)

  4、看了这些画面,你知道曹冲称象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吗?自己再读读第三小节,想一想。

  (1)师直接说出第一步:我们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

  (2)第二步是怎么做的呢?

  (3)第三步呢?

  (4)最后呢?

  你们瞧,这一步步非常清晰。

  他先——然后——再——最后——(师引读)

  (5)请你们用自己的话也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吧!

  学生发言,边说边出示答案。

  谁还愿意说一说?(再请一个小朋友说)

  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5、瞧,曹冲用这种方法终于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我们只要把运到岸上的石头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们的第四个问题,曹冲的方

  法和官员们的方法比好在哪里?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思考一下。

  6、曹冲的方法大家都说好,好在哪里?和官员们的方法比一比。

  学生自由讨论,师适当引导。

  (1)因为很难造大秤,所以曹冲以船代秤。

  (2)石头是一块块分开来的,可以以石代象。

  (3)没有谁能提得起这么一杆秤,所以就用水的浮力代替人的力气。

  7、曹冲的办法妙不妙?难怪曹操也赞赏他呢!

  师生配合朗读第五小节。

  果然是什么意思?和谁说的是一样的呢?——曹冲。

  8、你觉得曹冲怎么样?如果他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9、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曹冲才7岁,我们都8岁9岁了。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有什么好方法呢?我们可是生活在现代的小朋友啊!

  学生自由交流。

  四、回顾和:

  1、抢读词语。

  2、小火车开起来。(读形近字组成的词语)

  3、课文学完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

  板书设计

  35、称象

  直摇头点头微笑

  教学反思

  进入课文教学时,我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要称出这头大象有多重,文中写了哪几种办法?你认可哪一个,为什么”,直奔课文重点段落,根据班级实际,通过老师的演示,通过讨论突破难点,感受曹冲的聪明机智。最后再回到整体,联系生活,通过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明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现代技术,我们还可以有更好更便捷的方法来称象,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生活,真正营造大语文的学习观,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作用。

《称象》教案5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称大象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2、板题质疑:出示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三、学生感知课文: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自己读读故事。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五、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称象》教案6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选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重在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其意旨在于:重温历史经典故事,了解曹冲巧用木船称大象的好办法,感受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本文较为突出的特点:

  1.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的清楚明白,是引导学生有序表达的好范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官员与曹冲称象办法的进行比较描写,突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突显曹冲年少聪慧。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直、才、到底”等词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把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第一目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的重量”读懂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使单元教学重点得以落实;“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习题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谈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而设的,但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更是难点,要在教学中予以引导、落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小木船或塑料盒、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头、秤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秤、杆、柱、低”5个生字,会写“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6个词语。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初步了解曹冲与官员不同的称象办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质疑交流。

  (一)观看大象视频。

  1.学生观看交流:这是什么动物?看后想说什么?

  2.识记生字词“议论”。

  (1)师小结: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就是在“议论”大象。

  (2)出示卡片,齐读、个别读。引导发现“议论”都是言字旁,与说话有关。

  (3)师引:有一个小孩想出了称象的好方法,是谁?引出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学习“称”(通过引导组词“称象、称一称、称重”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二)围绕课题质疑:

  读题目,大家想知道什么?(预设:“曹冲是什么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三)简单介绍故事历史及曹操、曹冲的身份。(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预设:古时候,即距离现在一千八百年左右。曹冲字仓舒,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冲自幼聪慧过人,在称象时不过7岁,去世时年仅13岁。)

  【设计说明:首先,通过观看大象视屏引发学生对大象的直观感受,以此获得感性经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也引发学生亲近历史,为探究历史故事中的“观象、议象、称象”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读好长问句,认写相似字。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反馈指导

  1.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段落。

  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中的长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即是问句又是长句,指导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个别读。

  称象秤杆柱子到底做事七岁站出来大船然后

  3.辨识、书写“称”“秤”“杆”。

  (1)识记:由“禾”联想“种、秧、秤”。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他们用“秤”来公平准确地称重(教师出示称,实物讲解)。由“称”带出“杆”,并将“杆秤称东西”连起来读三遍。

  (2)书写“杆、秤、称。”(各写一个,同桌互评,自己对照字表修改。)

  【设计说明:通过随文识字,联想识字,比较识字,比较写字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会写、会认三个容易混淆的字“称”“秤”“杆”。真正体现教师教的价值,即教学生所需,教学生所难,提高学生对相似字的辨析能力,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大象。

  (一)自读课文1-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反馈交流。

  2.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学生齐读、个别读。强调重读“又高又大、一堵墙、四根柱子”,突出大象的高大。

  4.教师引读:他们先感到大象_又高又大_,再看到它的身子像一堵墙_,它的腿像_四根柱子____。

  5.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及句式,学生练说:

  大象的耳朵像___________,象牙像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

  (二)比较句子,模仿运用

  1.问:官员们看了怎议论的?

  2.课件出示句子:

  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比较读,交流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引导关注“到底”,多了“到底”表示更好奇,更认真探究)

  (2)给“到底”换个词。(究竟)

  (3)学生用“到底”练习说话

  (提示:如很想知道这头象怎么运来的,用“到底”问一问。)

  【设计说明:“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并迁移运用。通过用“像”来说“象”,及了解关键词句“到底”意思,用“到底”说句子等训练方式,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大象的大有更立体的了解,对大象的重也有更强的好奇心。】

  四、自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官员和曹冲的称象方法。

  (一)质疑: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什么办法?用记号标出相关句子。

  1.学生读书,找句子,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句子。

  3.引导学生比较读两种办法。

  4.教师总结板书:官员:用秤称象曹冲:用船称象

  (二)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我们下节课再探个究竟。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办法并读好,让学生对官员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学生练习写字。

  1.出示“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

  2.教师范写“底”(强调斜钩要拉长一些。)

  【设计说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书写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教师也要抓住较难的字,示范讲解。】

  板书:

  曹冲称象用船称

  又高又大

  官员们称象用秤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做、岁、站、船、然”5个字,会写“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6个词语。体会“直”、“才”、表达的意思。

  2.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句子:妈妈用秤杆称了称大西瓜。

  【设计说明:复习巩固是提高学生识记生字效率的必要方法。教师通过听写句子再次巩固学生对“秤、杆、称”的认写,同时让学生明白学的文字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二、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官员与曹冲的称象办法,曹操赞同谁的?说出理由。

  (一)思考汇报:

  1.曹操赞同谁的办法?

  赞同曹冲的。

  2.说理由: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曹操面对两种方法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直”。

  1.“曹操听了直摇头”直可以换个什么词?(不停地、不住地)

  2.从“直”体会出什么?(曹操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因为砍树造大秤,费时费力;造了大秤也提不起。)

  3.带着体会男女生比较读第3、4自然段,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不赞同;对曹冲的办法的欣赏、赞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抓关键词句判断曹操对两种办法的不同态度,提高学生概括、理解、判断的能力。】

  三、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一)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自疑自答:对于这个办法,有什么不明白的?

  (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等)

  2.学生说称象步骤,教师现场演示。(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

  玩具象、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

  4.借助排序中的关键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提示用好“先、在、然后”

  有序表达。

  (二)交流讨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1.设疑:说说曹冲称象办法好在哪里?

  2.生交流回答

  (预设: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设计说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懂得曹冲称象好在哪里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只有学好重点,才能突破难点。曹冲称象的步骤语言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说清楚弄明白称象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疑自答--学生说步骤、老师演示称象过程--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用‘先、再、然后’等连接词把过程说具体清楚”这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理解的.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有序,从而轻松地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四、夸一夸曹冲。

  (一)质疑:这么好的办法,曹冲几岁想出来的?

  1.交流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比较读一读,体会“才”的意思。

  (预设:“才”突出表现曹冲年纪小。)

  3.学生读句子: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二)想成为小曹冲吗?动动脑筋想想,你还有哪些好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

  (三)拓展探究: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设计说明:通过启发学生说出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

  巩固练习:

  一、学曹冲比聪明,看谁读的准。

  身体像堵墙,腿像四根柱。

  站在大象前,官员来议论。

  到底有多重?砍树做称杆。

  谁能提得动?七岁曹冲解,

  先赶象上船,画上吃水线。

  再赶象上岸,用船来做秤。

  装石到线止,称石知象重。

  照着说法做,果然知重量。

  学习小曹冲,勤想又敢说。

  二、看拼音,写词语。

  ránhòuzhànlìsuìyuèzhùzichènggǎn

  (然后)(站立)(岁月)(柱子)(秤杆)

  精选阅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探究新知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愿意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3.师:曹冲的办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办法,合作讨论怎样来演示这个办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

  (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办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四、归纳总结

  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五、当堂练习

  选字填空。

  在再象相像

  ①这件事过几天()说吧!

  ②河边来了一头大()。

  ③你不要()他一样贪(tān)玩。

  ④你现()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吧?

  ⑤朋友之间应该互()帮忙(bāngmáng)。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

  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教学反思:

《称象》教案7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习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习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习: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习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 ) (2)把弯由的伸开( )

  (3)爽快( ) (4)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一( )秤一( )船

  四( )柱子两( )树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称( )柱( )象( )

  宫( )秤( )住( )像( )

《称象》教案8

  《称象》原文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一天,人家给他送来一头大象,他非常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再称船上的石头,看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想办法。

  二、教学重、难点:以曹冲称象的过程为重点。启发学生学习曹冲善于动脑想办法的精神为难点。

  三、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小秤。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侦测,谈话导入:

  (1)出示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对个别生字进行组词,造句。(学生评议订正)

  (2)谈话导入:

  1、同学们想知道东西有多重怎么办?(称)

  2、那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关于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书空,强调“象”的写法)

  (3)课题质疑:针对课题“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怎样的象?怎样称象?)(在副板上出示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

  出示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思考质疑问题(多媒体)

  2、自由朗读,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3、引导评议(就问题所涉及的段落进行指名朗读,加深理解)

  (三)精读感悟:都有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小组交流讨论)

  班内交流汇报

  1、官员们(板书)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齐读的方式分析官员们的办法。(随即板书:造大秤、宰大象)体会“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并对这段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当时的气氛,理解词语“反驳”并造句。

  2、博学的官员都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那么年仅七岁的曹冲呢?

  3、生生合作讨论称象的方法,交流汇报。(引导评议)

  4、出示课件:演示称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

  5、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并标注表示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把……然后……再把……再……”)用顺序词口头造句,练习学生的口语能力。(板书称象的过程)

  6、结合课件演示及理解称象过程后,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实验感悟,学生评议)

  7、组织复述称象过程,做评价。

  8、对比官员和曹冲称象办法的优劣。谁的好?好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曹操:直摇头,点头微笑)(板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扩展延伸:

  1、曹冲比官员的办法好,说明他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引导总结本文中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2、放到现在你会如何称大象?(启发学生从现代社会去思考)

  总结:经过本课对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去解决称象问题的学习,教育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勤于观察,积极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称象》教学反思

  《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案9

  【说教材】

  课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

  [说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说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方法]

  文本对话,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一、看大象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3、说说看图、读题后的感受,……

  (从小学生生活走中举例,设计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感受,整体把握

  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带着疑问去读。

  2、反馈初次读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师随机板书)

  3、说说自己最想学学哪些内容?

  4、师导语调控。

  (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将学的东西,心里有底了。)

  三、读议思悟,突破重点

  1、读懂第3小节,体会官员们议论的称象方法自由读读,与同座一起学者官员议议,理解“议论”词义?

  2、体会曹操听后有什么反应,找文中句子读读。

  3、理解“直摇头”,从中感受到什么了?(师板书导语:正当官员们为难时,有个人确想好了一个办法,谁呢?什么办法?)

  4、找找、划划、读读文中有关内容,读懂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让学生多读几遍,口头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

  5、曹操听了反应有吗?找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6、演示称象过程(指名学生读,放课件展示)在此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7、出示PPT学会抓重点简单的描述称象过程。

  8、称象方法比较,显示曹冲的聪明。理解“才7岁”?

  9、朗读3、4小节,体会一下曹冲是怎么想出如此妙法?可以找伙伴交流意见。

  10、得出曹冲以船代称,以石代象,以水代人的聪明举措。(师板书)(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看称象过程的课件,或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到学习,研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激情抒发,感情升华。

  导语:(同学们,此时此刻,要是曹冲来到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学生同座互说,后指名说说。

  2、你会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吗?

  (质疑激发学生去想去构思,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说效果】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

  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在针对我这节课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好。例如: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各读各的进行了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议论”的语气,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议论”一词的理解。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才会对朗读有兴趣,朗读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明白道理,爱到启发。也就是教学的情感目标。《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我在这节课上的拓展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

  三、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却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案10

  教材分析:

  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本故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人很会动脑筋,知道他们是怎么称象,同时通过故事来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上,而让学生知道通过量的守恒的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量的替换。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了,也相对来说较难,因此我把这个故事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而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先来说说第一课时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中的量的替换,因此,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及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曹冲是怎么称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制定目标如下:

  1、理解故事中曹冲称象的好方法,初步了解量的守恒原理。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

  环节分析:

  1、谈话导入。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说要想知道一样东西的重量,你会怎么办?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引出下一环节的故事,还可以为解决难点做好铺垫。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故事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知道古时候的人,要想称一头大象是那么难的.,那他们是怎么称的,这样的方法行吗,为什么不行。让学生对大官们的方法和曹冲的方法做个比较,这可以发展学生的比较性思维。

  3、欣赏曹冲称象那一段,重点理解曹冲利用量的替换原理来称大象。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环节,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单单就是听故事,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更何况是那么抽象的守恒原理。而课件比较形象直观,利用课件让学生能形象的知道曹冲称象的步骤,欣赏课件后,学生对于称象的步骤是知道了,但对替换了是否就一样重呢?还是朦朦胧胧的,这就需要实验演示操作了,让实验去验证这个原理。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守恒的原理。其实这个环节也是落实这两个目标的环节。

  4、再次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在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办法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来欣赏故事,达到真正理解故事的目的。

  5、结合现在实际情况,发散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曹冲的聪慧,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称象》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8个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建议:

  教学开始,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现在有一头大象在你面前,咱们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问题一出,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在脑海中积极想办法。无论是哪种办法,老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曹冲的办法是哪里来的?他是吸收了前面意见中合理的部分,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此,教学时,不要简单地宣讲曹冲如何聪明,而应抓住他如何动脑筋,特别是如何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曹冲的喜爱之情引导他们像曹冲一样,想办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并在读中认真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上先然后再最后等连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可结合金钥匙进行,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复述课文的水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再组词。

  员()称()官()沿()

  圆()秤()管()沉()

  二、照样子填空。

  (称)象()线()车()故事

  ()报()树()瓜()字典

  相关资料:

  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得,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积蓄军事力量。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消灭了世族军阀袁绍。又陆续削平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公园208年任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冲:曹操的儿子,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2岁。曹冲聪明过人,曹操很喜爱他,建安13年(208年)曹冲生了病,曹操亲自请医生诊治,可惜不治而死。曹操极为悲伤,追封曹冲为邓哀王。

  精品教案:

  (一)教学准备:

  盛水的玻璃器皿、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这头象又高又大,到底有多重呢?怎么称呢?今天学习古时候一个称象的故事。

  板书课题:称象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用熟悉的方式解决。

  2、检查识字效果。

  (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2)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三、熟读感悟。

  1、再读课文,讨论:如果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头大象,你有什么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2、学生讨论后汇报。(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师:官员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汇报:(1)造一杆大秤。

  (2)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直摇头)

  师:曹冲听了官员的话后怎么说?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讨论:曹冲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汇报。指生到黑板上画。

  5、师生共同做实验演示称象的过程。

  6、师:为什么曹冲这么小的年纪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注意观察事物、爱动脑筋、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7、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四、辨析字型,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区别形近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全班评议。

  五、复述课文。

  教师提示:先想想课文内容,复述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称象(二)

  一、直接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称象,读题质疑:谁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2、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

  3、想解决问题怎么办?(读书、讨论)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要想通过读书解决问题,首先解决读通课文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真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注意纠正字音。

  3、用标出生词。多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4、利用生字条,小组合作识字。

  5、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6、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有人送给草操一头大象。

  大臣们想的办法行不通。

  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同学们很会读书,初读课文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请读读有关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请读读有关自然段落,思考:曹冲的办法是什么?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用简单的图来表示。

  2、合作释疑。

  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讨论交流后修改自己的简图。

  3、小组汇报。

  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读书所得。可以说说、可以边演边说曹冲称象的经过。其他小组补充。

  4、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1)因为他肯动脑筋。

  (2)因为他聪明

  5、其他官员的办法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

  5、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可能有的学生会问: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不能?

  (引导部分学生明白古时候科技不发达。)

  四、拓展延伸。

  1、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既保全了大象,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

  2、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说给小伙伴听听。

  五、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本课生字比较简单,鼓励学生自主书写。

  2、小组评价。

  3、反馈。

《称象》教案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称象》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3、4自然段

  三、课前准备:

  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质疑。

  2、深入研究课文

  (1)这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有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体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谁提出了称象的方法?

  (3)听了官员们和曹冲的建议后,曹操有什么表现?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曹操听了直摇头。

  ②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4)认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①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各是什么?

  ②为什么曹操听后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5)演示称象的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a、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b、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c、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①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②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③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④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或者用其他方法做实验,好吗?

  (6)朗读体验。

  (7)你能画画实验的经过吗?(要求能简单画出称象的经过)

  看着自己的'画尝试复述:抓住关联词语“先、再、然后”

  (8)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3、思维拓展

  曹冲称象的道理这些官员懂吗?你能改变一下他的办法吗?

  小结:曹冲只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了,看来我们学到的

  知识要灵活应用,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这里7岁的曹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想想填入词语的用法,再读好这两句话。

  课堂作业第6题——曹冲确实是聪慧过人,那年他才7岁。

  5、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中的其他题目。

  (2)给小朋友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6、称象

  先 再 然 后

  ↓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称象》教案14

  目标:

  1、理解故事中曹冲称象的好方法,初步了解量的守恒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

  准备:

  曹冲称象过程的课件、实验材料。

  重点难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过程:

  1、谈话导入。

  如果你们想知道一样东西有多重,应该怎么办?(幼儿讨论。)

  如果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那要怎么称呢?古时候的人想出了办法来称大象,那他们是怎么称的呢?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提问:故事里的人是怎么称大象的?

  (方法一: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问:那是一头这样的'大象.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提问: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好吗?)方法三:曹冲称象。)

  3、欣赏曹冲称象那一段,重点理解曹冲利用量的替换来称大象。

  (1)欣赏课件。

  提问:

  1曹冲是怎么称象的?(说说称象的顺序,幼儿说,教师边画图示。)

  2为什么要在船上做记号?

  3石头为什么要放到船沉到标着记号的这里?

  4这样称出来的石头重量真的等于大象的重量吗?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2)演示实物操作。

  小结: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那觉得能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怎么样啊?(很聪明,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4、再次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5、结合现在实际情况,发散幼儿的思维。

  提问:刚刚我们听了的故事题目叫什么?古时候的人称象是这样称的,那现在,如果我们也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我们可以怎么来称呢?(幼儿讨论。)

  小结:古时候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称重量的工具,但他们通过动脑筋,也能轻松的称出东西的重量。因此,现在的我们只要能动脑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

  第一次会教:20xx.12.22

  课评: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幼儿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回答积极,思维能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幼儿能很快的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落实了两个目标。不过活动中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整个活动下来,教师重复小朋友的回答较多,这样就显得有点罗嗦,同时也较浪费时间。

  2、环节与环节的衔接方面不够连贯,教师的引导语设计得不是很合理。

  3、语态显得较老气,没有很好地贴近小朋友的心理,这样在活动中趣味性就显得不够了。

  4、本活动是属于故事教学活动,而放着一个实验演示,就显得有点像科学活动了,再说小朋友对称象的方法已能理解得较好了,所以这个实验放在这个活动中显得就有点多余了。

  5、环节设计方面能否进行调整。这个故事较长,对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来说较难,如果分段来欣赏的话,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这次活动有较多的不足,在各方面还需做很大的改进,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来上好这个活动。

《称象》教案15

  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原文

  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按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一年级语文下册《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老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一年级语文下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优点: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称象》教案】相关文章:

《称象》教案03-03

《称象》教案10-02

《称象》教案03-03

《称象》教案09-18

《称象》精品教案06-12

语文称象教案06-19

《称象》教案范文06-19

课文称象教案08-25

课文《称象》教案12-10

课文称象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