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力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浮力的教案 1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浮力的教案 2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浮力的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师演示:
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
D.师生共同小结:
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
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
(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测量水的浮力大小的变化。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3、指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P10的内容。
(2)让学生交流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应用和使用浮力的?
(三)小结本课:
怎样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四)作业: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浮力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
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
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浮力的教案 5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实验,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知“沉”和“浮”的概念。
2、听清实验要求后,再进行操作,体验探索实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每组一艘大船、一艘小船模型、探索记录表、勾线笔、课件、橡皮、空瓶、回形针、泡沫球、石头、花片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提问:你们坐过船吗?船是在哪里航行的?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在水面上航行呢?
(二)感受浮力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
2、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先把船放在水里,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手指上有什么感觉。
3、幼儿操作(一)
交流:当你用手指压船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小结:原来当船在水面上时,会有一股从下面往上的力托住它,这种力就是浮力。
4、教师提问:当我们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浮力会有什么变化呢?
5、幼儿操作(二)
要求: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并且逐渐增加手指的力度,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浮力有什么变化。
交流:当你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感觉浮力有什么变化?
小结:在船不沉下去的时候,压下去的力越大,浮力越大。
6、教师提问:当用同样的力去压两艘大小不同的船时,感觉到的浮力会是一样吗?
7、幼儿操作(三)
要求:请你分别用一根手指同时去压大船和小船,请你感受一下浮力是一样的吗?
小结:当用同样的压力去压大船和小船,大船所受的浮力大,小船所受的浮力小。大船的体积大,排水量大,所以所受的浮力也大。
(三)哪个沉,哪个浮
1、教师提问:水可真神奇,能让小船稳稳地浮在水面上。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2、出示材料:橡皮、空瓶、回形针、泡沫球、石头、木块
3、猜测并记录:有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
4、统计猜测结果
5、实验探索这些物品的沉浮现象
要求:两人合作进行,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操作;探索一种材料后要及时记录,然后再探索另一种材料。
6、交流
小结: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如橡皮、回形针和石头;当物体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如空瓶、泡沫球等。
(四)延伸
1、出示鸡蛋,猜测:鸡蛋放到水里,是浮还是沉?
2、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只要往水里放一件宝贝,并让充分溶解,鸡蛋就会像小船一样浮起来。(出示盐和糖)猜猜会是哪一件宝贝?
4、请你们回家也去试一试,明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浮力的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浮力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浮力的教案 8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 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 学习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 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 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
c) 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浮力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浮力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浮力的教案 11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可以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了解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了能力和记录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透明盆2个、小纸船2个、大纸船1个、水、重量一样围棋若干、记录表(下附)
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相关的经验积累,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朋友你好,猴子和熊猫住在遥远的大海的两边、猴子想把礼物运到熊猫家,请问它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比较可行呢?
——原来轮船有这么多的作用啊。请问你坐过轮船嘛?你知道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二):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在透明盆中放入水、再放入石头、观察其沉浮现象)
——相信你已经观察到石头在水中沉了下去,请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石头浮在水面上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通过轮船把礼物运到了熊猫家,现在我们把纸船放在水面上,再放入石头。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哇、石头在纸船中没有沉下去。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得知可以通过纸船来获取水的浮力、石头在纸船上就不会沉下去啦)
(三):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轮船和小轮船谁装的东西重一点呢?
——教师准备两个一样大的透明盆,在两个盆内放入一样多的水,在1号盆内放入1号纸船,依次放入乐高积木,2号盆放入2号纸船,依次放入围棋,观察1号2号船各装了多少块围棋。那个船能装的积木多一点?
——通过实验得知,大轮船装的围棋子会比小轮船多,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你的实验结果吧。
四:活动小结
——你看这艘巨大的轮船能容纳6,296名乘客。而这艘求生艇只能容纳2个人。
——小朋友们,我们通过个实验结果来分析,在相同环境下。小纸船装了5个围棋子、大轮船装了10个围棋子,我们得知纸船触水面积越大,浮力越大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多,纸船触水面积越小,浮力越小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少。屏幕前的你也一起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吧。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浮力的教案 12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浮力作用并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
2.感受自然的力量,欣赏事物的相对性。
3.接触生活,节约用水,养成正确的饮水习惯。
4.积极参与实验探索。
5.培养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度
重点:了解水的浮力并感受自然的力量
难点:了解水的浮力并欣赏事物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大盆水,纸杯,封闭的纸箱,铁块,木块,苹果,纸船等。
活动程序
一、提出问题并开始讨论
1、老师展示了一组关于水的图片,孩子观察了。
有大海,小河,雨水,温泉,海啸,洪水,冰川,沉船等。
2、老师问:你喜欢哪些图片,你喜欢哪些图片?
3、要求孩子自由选择分类并将图片放置在相应的圆圈中
喜欢
不喜欢
4、根据分类问题:您喜欢哪个方面,为什么?
幼儿的答案: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不同观点,并从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例如,一些孩子喜欢海啸,教师应该谈论它在自然灾害和水资源方面的利弊。
其次,提出问题并探索
1.老师告诉:从这些图片,孩子们知道水是强大的。即使看起来很安静,它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现在您在我们面前有一个水盆,让我们尝试它的力量。
2.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测试项目并在水中进行探索。 (提醒孩子注意水溅,用碎布擦净)
老师的问题:您找到水的力量了吗?它有多大?
年幼的孩子上台讲述他们的发现,老师评论 (孩子有很多问题,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发现而不是代替孩子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使用“浮力”一词并概括其定义。 第三,对于问题,相对强度的探索
1.请找出孩子们的相对特征,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引起大多数年幼孩子的兴趣去探索。
老师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寻找原因? 儿童进行探索和讨论,教师指导儿童发现原因。
2.引导孩子感应:物体很大,很轻-水的浮力很大 小而重的物品-小浮力的水
物体尺寸相同,光浮力大重浮力
3.玩音乐的孩子免费测试
第四,描绘全球水资源短缺,恶化的情况
1.老师告诉图片来源,孩子讨论解决方案
2.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浮力的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四、教具:
相关实验器材及器具,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探究式(五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实验等。
七、教学过程:
<一>、酸性物质
1、引言:钢铁、化肥、塑料、食品、药物等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如:人的胃液里就含有胃酸—盐酸,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消化各种食物;若胃酸含量过多,又容易得胃病,需用含碱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2、设疑激趣:
(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
(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说对相当一部分(鼓励之)。
3、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回答:有酸味。
4、讲解:
(1)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飘进鼻孔来,同时告诉学生: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都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更不能用嘴尝,这是一个操作规范。
(2)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
(3)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
5、提问: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
6、实验: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一学生闻闻有没有酸味,回答:没有。但二氧化碳也是酸性物质(下面的实验验证),因此指出并非所有含酸性的物质都有酸味。
7、实验:课本P 141 的浓硫酸强腐蚀性实验演示,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
8、讲解: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
<二>、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1、读图:P 141 图4-50、图4-51,认识一些强碱和弱碱性物质。
2、设问激趣: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讨论:大多数不知道)
3、探究实验:P 142 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4、问:现在你们知道刚才提的问题了吗?(答:知道,是碱性物质。教师指出:大多数是纯碱)
5、归纳: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作洗涤剂。但强碱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三>、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Ⅰ、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叫学生拿出探究小组桌上的石蕊试液,请他们辩别颜色。
1、探究实验: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盐酸和石灰水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二氧化碳气体和橘子汁中;剩余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各种不同的洗涤剂中。
2、探究结果汇报:(表扬)
3、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差异性和共同性得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Ⅱ、用PH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1、探究小组讨论:使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酸碱性的优缺点。
2、讲解: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必要性。
3、课件演示:“由于土地的盐碱化和酸雨造成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演示:用PH试纸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介绍。
5、探究实验:请各探究小组分别测出下列物质的PH值: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10%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纯水、食盐水等(教师巡视,帮助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
6、探究结果汇报。
7、讨论:从上面实验中你们能归纳出哪些有规律性的知识?
8、阅读P 143 -144 找出规律。
9、实验P 144 :一半探究小组做1-5,另一半做6-10。10、结果汇报。
11、阅读P 145 :“我们身边物质的PH”。
<四>、小结:酸性物质
酸
含酸性的物质
石蕊试液呈红色PH<7
石蕊试液呈蓝色PH>7
含碱性的物质
碱(溶液)
碱性物质
两类基本物质
<五>、巩固训练:
1、用PH试纸测定自己唾液的PH是多少?
2、某物质的溶液用PH试纸测试显红色,若滴入石蕊试液,此时石蕊显色。
3、纯水、食盐水的PH= 7,呈 性。
浮力的教案 1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鸡蛋能够漂浮起来的原因。
2.巩固浮力原理,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3.使幼儿在视频学习中体验到科学实验和助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水、盐、水杯、勺子、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蛋宝宝沉入水缸的故事
二、实验操作,感知体验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有趣变化
1、博士哥哥进行实验演示,介绍魔法水。
2、制作魔法水(盐水)。
第一次:清水中放入两勺盐并搅拌,将鸡蛋放入盐水中,观察鸡蛋的变化(变化很小);第二次:将烧杯里的盐,都放入刚才的盐水中,搅拌融化即可,放入鸡蛋,观察鸡蛋的变化(浮起来)。
3、让幼儿自己尝试调制盐水做实验,感受鸡蛋浮起来的过程。
三、对比实验,感受加入不同量盐,鸡蛋位置不同的'变化。
准备一杯清水,一杯适中量的盐水,一杯足量的盐水,第一杯中的鸡蛋在杯底沉下去,第二杯中的鸡蛋在水中央,第三杯中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可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操作:
(1)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不同数量的盐试验后讲述“你的水力加了多少盐,你的鸡蛋怎么样了”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能使鸡蛋浮起来。
(2)在杯子中加入一些清水中,观察鸡蛋的位置。试验后讲述“你加了一些清水,你的鸡蛋怎么样了”实验得出结论:盐水的浓度不同,鸡蛋的位置也不同。
四、通过提问恐龙妹妹,总结鸡蛋浮起来的原理: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并且不同浓度的盐水,鸡蛋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五、科普延伸VCR: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解释蛋宝宝实验中的浮力原理,进行浮力原理的科普延伸。比如农民伯伯为了挑选出好种子,常采用盐水浸泡法:他们把种子放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密度小,就会上浮;饱满的种子密度大,就会沉在水底。小朋友们,关于浮力的原理还有很多。大家听说过“死海”吗?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漂在它的海面上!其中道理也是一样:死海海水的盐度特别高,使得那里的海水浮力特别大。小朋友们回去后,再问问爸爸妈妈,还知道有哪些事物也使用浮力原理呀。
六、结束舞蹈(鸡妈妈爱美丽)
浮力的教案 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 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悬浮,上浮和漂浮。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电脑渐进地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并以动画形式将用实验难以缓慢展现的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这个现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这个塞在瓶口的乒乓球为什么不会上浮?这里又制造了本节课的一个兴奋点,使学 生有了一种急切需要解惑的心情。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压力方向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加强了直观性。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图2器材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为理解阿基米 德原理作好了准备。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重点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软件,用图示方式将实验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来(如图3 ~ 图7所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浮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浮力的教案10-27
浮力的教案15篇11-10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04-02
什么是浮力10-11
《浮力》说课稿11-26
说课稿《浮力》07-15
浮力教学反思04-08
《浮力》教学设计03-06
浮力的教学反思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