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09 19:05:0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 3.50元

  铅笔0.8元橡皮 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你推断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 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2100年为闰年时,教师说2100年是平年。这是怎么会是呢?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国 周年纪念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闰年。( )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视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教学点: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教师板书讲课当天的日期)

  师:我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组精彩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师:谁愿意把你熟悉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出示赛跑的图片)

  生:赛跑

  师: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师:谁还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学生篮球比赛的.照片)

  生:这是一场篮球比赛。

  师: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大约是多长时间吗?

  生:40分钟 师:谁还想来?(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图片)

  生: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图片。

  师:你知道春节晚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多长时间?

  生:春节晚会晚上8:00开始、12:30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3个半小时。

  师:你知道国庆节是在什么时候吗?

  生:十月一日

  师: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生:三年。

  师:这些图片都跟什么有关系?(时间)

  师:我们学过那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师:其实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自由发言)

  师:是这样子的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师: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个什么名字?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 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3、教学平年、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数很奇怪,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我不用看年历,你要你说出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谁来考考我?

  生:自由说 师:我为什么不用查看年历就能准确地判断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闰年的年份涂成红色。

  师:闰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即: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0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04-23

三年级下册北师版数学教案01-14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