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

时间:2023-03-13 10:08:22 教案 我要投稿

《木兰诗》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木兰诗》教案(合集15篇)

《木兰诗》教案1

  复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 2、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3、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 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夸张,比喻,排比 复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本文与《 》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机杼声( ) 军帖( )可汗大点兵( )( ) 鞍鞯( ) 辔头( ) 燕山胡骑鸣啾啾( )( )

  鸣jiān jiān( ) 赴róng( )机 传金tuò( )阿姊(著( )我旧时裳( ) 磨刀霍霍( ) 重点字词解释

  1、惟闻女叹息( )

  2、愿为市鞍马( )

  3、旦辞爷娘去( )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5、关山度若飞( )

  6、朔气传金柝( )

  7、木兰不用尚书郎( )

  8、策勋十二转( )

  9、赏赐百千强( )

  10、出郭相扶将( )

  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通 译为:

  2、出门看火伴: 通 译为: 重点句子翻译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三)提升练习: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木兰诗》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点与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学内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

  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

  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教案3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溅

  可 汗 溅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溅溅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强大

  燕 著 强 qiǎng勉强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木兰诗》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木兰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和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品;同学疏通文义;整体掌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同学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同学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捍卫家乡、捍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示了人民英雄的本性,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和《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发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发生后魏,这诗发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管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局部。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发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同学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同学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和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同学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⑴字词注音和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⑵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门户)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

  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著:穿)

  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走:跑)

  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⑷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同学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同学充沛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⑴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⑶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⑷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⑸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⑹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同学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

  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局部(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局部(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局部(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测诗歌的艺术特色。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1、分析第一局部:

  (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⑴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标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示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⑵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标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标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示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⑶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筹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标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⑷这一局部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示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示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飞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2、分析第二局部: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飞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示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耐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分析第三局部:

  ⑴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局部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洁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发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示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示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示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烘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4、分析第四局部:

  这一局部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局部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同学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局部,理解为木兰自身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教师点拨,同学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诗》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出示课件)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六、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六、板书设计:

  十木兰诗

  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木兰诗》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七、板书设计:

  木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兰 巾帼英雄 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诗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木兰诗》教案8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溢传奇色彩。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孩子。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朴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布置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老师明确: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板书课题。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疏通大意)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e 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高官厚禄)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课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边分析,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4、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4、修辞手法的学习:

  本文除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1)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2)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旦辞......暮宿......,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这是对偶句,但句中又有对偶,反复咏叹,写出木兰思亲之情和英雄气概。)

  3)比喻——举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4)反问——举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句子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六、主题探究:

  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封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板书设计: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木兰诗》教案11

  游戏准备

  (一)经验准备 1.组织幼儿欣赏动画片《花木兰》,熟悉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与情节,了解人物 关系。

  2.收集相关资料,帮助幼儿了解古代征兵制度,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3.学习“宫廷舞”,为表演做准备。

  4.在表演活动“我是小演员”中,熟悉上场、下场、候场,以及一些舞台表演的相关经验。

  (二)游戏资源 1.创设场景,准备道具。

  (1)场景:木兰家花园、战场、皇宫宫廷。

  (2)道具:皇帝銮驾、圣旨、锣、鼓、拐杖以及兵器若干。

  选配音乐。

  (1)音乐《春江花月夜》:用于第一场宫女舞蹈。

  (2)激烈有力的音乐:用于第三场沙场激战。

  (3)豫剧音乐《谁说女子不如男》:用于第五场木兰与众女子舞蹈。

  (三)家庭与社区 1.与电影院联系,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花木兰》。

  2.请家长协助班级表演活动,配合收集、提供有关图片、材料、音乐和道具。

  游戏提示 1、《花木兰》剧目中有婀娜多姿的女装木兰、英姿飒爽的男装木兰、威仪天下的皇帝、高傲的征兵大臣、虚弱多病的父亲、功夫高深的士兵……这些角色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画面,引人人胜,掀起本剧的高潮,也使表演游戏充满乐趣与戏剧性。那么,怎样让幼儿把握角色,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特征,达到剧情所要的效果呢?这是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花木兰》,观察影片中的动画表演是如何演绎这些角色的,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特征,尤其是角色的动作、表情以及语言的特点,为幼儿后续表演做经验上的丰富和准备。同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幼儿一起演、一起玩,用自己的表演和理解帮助幼儿把握角色,启发幼儿的想象和表现,从而使表演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2、第三场“替父从军、沙场激成”中,汉军与匈奴军的一次厮杀是表演的难点。这一幕既要表现出战争的激烈,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教师首先在动作的编排上采用两军整体对垒和士兵两两厮杀的方式,这样既避免了过多的两两厮杀,同时在表演上也保证了时长,体现出两军激战的激烈与持久。在道具的使用上,教师也做了功课。一开始用的是塑料的刀和枪。在排练过程中发现,塑料的兵器在对抗的过程中还是有些硬,打到身上比较疼,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教师又在网上、玩具店中寻找安全的兵器,终于找到了一种泡沫兵器,这种兵器看上去很有质感,打到身上软软的,很安全。经过这样的编排与选择,“替父从军、沙场激战”一幕在视觉效果上既很好地体现了激烈与拼杀的感觉,又保证了幼儿的安全。

  3、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生成了下列活动:①语言活动“木兰辞”,让幼儿通过学经典体会经典。②音乐活动“动画片《花木兰》主题醢”,引导幼儿学唱歌曲,进行歌舞表演。③美术活动“我设计的古代军服”、“我做的头盔”,让幼儿发挥想象,自主制作古代服饰。④社会活动“古代兵器”、“古代与现代军种”,引导幼儿了解古代与现代作战的各自特点及不同之处。⑤社会活动“古代征兵制度”、“和平与战争”,引导幼儿了解战争的危害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游戏小故事 “别让我的孩子演坏人的'小兵”

  这天,一大早我刚到班上,戎戎的父亲就独自一人来了,我很诧异:“咦!孩子怎么 没来,生病了吗?”戎戎的父亲摇摇头,然后生硬地说道:“孩子没病,等会儿就来。朱老师,我今天一早来有事找你。”看着这位“矛盾”的父亲,我意识到可能是有什么不太方便的话,但为了孩子他不得不一早来和老师交流。于是我关心地问:“什么事?”戎戎的父亲说:“戎戎回去说他演了一个坏人的小兵,老师你能不能给他换个角色。”“原来是这样!戎戎爸爸,你先别着急。我们在游戏时的角色是由孩子自己商量、自由选择的。

  你说的可能是昨天在演出时,戎戎演了匈奴的士兵。孩子对匈奴和这个角色还不完全了解,产生了一些误会。其实戎戎很喜欢沙场激战这一幕,在表演对他体会到了一种战争对抗的感觉,从孩子的表现能感觉到他在游戏中是快乐的。当然角色是变化的,在每一次游戏中我们都会建议孩子尝试不同的角色,这个请你放心。”戎戎的父亲听完我的话,放心地笑了。孩子的爸爸走了,我的工作却并没有结束,我意识到在延伸活动中应该加入一些关于“士兵与将军、匈奴与汉族”的内容。经过了一系列延伸活动,再也没有孩子和家长跟我提起这样的事情了。

  “我不是男孩” “花木兰”的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角色的分配。这时活动室的一角突然骚动起来。美美和豆豆打在了一起。美美一边跑一边喊着:“朱老师,豆豆打我!豆豆打我!”我急切地问:“怎么了?怎么了?不能打人!”豆豆边追边喊:“我就打你,我就打你!”旁边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道:“美美说豆豆是男孩。”“豆豆你就是男孩!你是花木兰,你是男孩。”“不!豆豆是女孩!”豆豆哇的一声哭起来:“哇——我不是男孩,我不是男孩!”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快步走上前,一手搂着美美,一手搂着豆豆问道:“美美,你为什么说豆豆是男孩呢?是不是,他演的花木兰特别好啊?”美美点点头。

  “豆豆,你瞧美美是在夸你呢!当然,你和花木兰都是漂亮的小姑娘,只不过你们鄱女 扮男装了!哈哈!这多好啊!装的别人都没发现。小朋友们,你们说呢?”孩子们热烈地响应起来:“是啊!是啊!豆豆和花木兰一样是女孩。”“女生扮男生真帅!”“我喜欢豆豆!我喜欢豆豆演的花木兰!”豆豆笑了,甜甜地笑了!

  附剧本《花木兰》 人物:皇帝,女装花木兰、男装花木兰,木兰父亲,肖家父子,李家兄弟,大臣、宫女、士兵、匈奴兵若干。

  第一场:春江花月夜[皇宫大殿,众大臣簇拥着皇帝上朝,皇帝坐定。

  皇 帝 众爱卿,最近宫外百姓生活得如何啊?

  大臣甲 启禀陛下,皇恩浩荡,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皇 帝 嗯——

  大臣乙 宣——歌舞!

  [十人左右的宫女上场。

  大臣乙 奏乐——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响起,皇帝欣赏舞蹈,做陶醉状,宫女舞蹈。

  大臣丙 (从旁边跑上,音乐停,着急地)启禀皇上,匈奴大肆侵犯,已突破我北方境地。

  皇 帝 速速派兵,保护百姓。

  大臣丙 是!

  皇 帝 军队还有多少人马?

  大臣丙 五百人不到。

  皇 帝 (大声,冷静地)通知全国,招募新兵,开赴前线。

  众大臣 是!

  第二场:征兵 [街道上,百姓在自由活动。

  大臣丁 (吆喝)大家听好了,匈奴向我们进攻,皇上有旨,每家出一名男丁,开赴前线,保家卫国!

  大臣丁 (走到肖家门前)肖家接旨。

  [肖家父子跪下接旨。

  肖 子 我愿意接替父亲为皇上效劳。

  大臣丁 (走到李家门前)李家接旨。

  [李家兄弟跪下接旨。

  李 家 我们愿意为皇上效劳。

  大臣丁 (走到花家门前)花家接旨。

  [花木兰父亲一瘸一拐地走出来,勉强跪下。

  花木兰父亲 我愿意为国尽忠。

  花木兰 (从旁边冲出来)爹爹,你不能去!

  花木兰 (对大臣丁哀求道)大人,我爹已经为国家效劳一辈子了,他不能再打仗了。

  [大臣丁翻个白眼,不理花木兰。

  花木兰父亲 木兰,你别说了,我愿意去。(接下圣旨)

  [众人下。

  第三场:替父从军、沙场激战 [木兰家,花木兰一人坐在前面,显得焦急的样子。

  花木兰 (哀伤地)我爹的身体不能再打仗了,这次该怎么办呢?

  [花木兰沉思一会儿,突然站起来。

  花木兰 (坚定地)我有办法了,我把自己打扮成男子的样子,这样就可以代替父亲去打仗了!

  [花木兰大步离开。

  [男装花木兰及一队士兵大步神气地上场;“沙场激战”音乐声中,匈奴士兵凶狠地上场。花木兰身后站着士兵,花木兰抽出战刀。

  花木兰 儿郎们,匈奴侵犯我们家园,残害我们百姓,让我们为了正义而战吧![鼓手开始随节奏击鼓,士兵摇旗。

  花木兰 (大声地)儿郎们,上——[花木兰率队与匈奴士兵随音乐激烈地作战。音乐停,匈奴人全体倒地。花木兰及士兵高兴地摇旗击鼓。

  第四场:木兰凯旋 [皇宫大殿,皇帝站在前面,大臣站立两旁。

  皇 帝 (威严、大声地)百姓们,中原将士击溃了匈奴,我们可以安居乐业了!

  众人欢呼 皇上万岁,皇上万岁!

  大臣甲 请花木兰上朝。

  [花木兰大步走到皇帝面前。

  皇帝听说你英勇善战,这次立了大功,我要重重地赏赐你。

  花木兰 (单腿跪下)皇上,我替父从军,其实我是一名女子。 [花木兰把头上的头巾拿下,散落出长头发。

  众人惊呼 啊——

  花木兰 皇上,为了国家和我的父亲,我虽然是一名女子,但我一样可以战场杀敌,保家卫国。

  皇 帝 (感动地)你救了朕和百姓,现在我要封你为当朝的宰相。

  花木兰 (坚定地)谢谢皇上的恩赐,木兰无意做官,我和百姓只希望天下太平,没有战争!皇 帝 (沉思一会儿)说得好,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天下永远太平,和谐充满人间。

  第五场: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音乐响起,木兰与众女子舞蹈。

《木兰诗》教案12

  学习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教案13

  一、 导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木兰诗》的朗读。

  二、 学习朗读

  (一) 听读正音,文通字顺

  学生听录音,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机杼zhù? 金柝tuò? 著zhuò? 傍bàng? 可汗kèhán

  (二)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注意句读,划出停顿。

  五字句多为2、3停顿,其它的有212、221、223的停顿

  (三) 定出基调,读出韵味

  学生听录音,小声跟读,在模仿诵读。(要求学生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意、神会情,注意抑扬顿挫、轻重舒缓)

  1、 读准重音,关键性的动词要读的响亮,极力表现喜乐之情。如:开、坐、脱、著、理、帖

  2、 注意节奏,掌握语调,根据故事情节来朗读。

  提示:语速能够表现出我们对故事的感受。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自由自在进入这篇叙事作品,老师要倾听的就是大家的声音。 再读:大声读几段,读出叙事的'味道。

  同学们谈谈本诗的感情基调。

  如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应该是热烈的、欢快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对镜贴花黄”,节奏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害羞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出门看火伴……不知木兰是女郎”,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拿起笔,趣味朗读

  3、 拿起笔,趣味朗读。

  要求:学生读一节诗,停下来,老师说一句话。老师说三句话后,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每读一节诗,说一句话。

  如:朗读“木兰归家”一段,就完全可以用“情读”展现当时人物之情和当时情景之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亲人归来,激动万分,所以这里的画面就是流动组像的,速度是快的。爷娘颤巍巍地相扶着走到村口,虽步履老迈,但也是竭力走快;阿姊在打扮,心情急又想打扮得漂亮;小弟举刀一点不犹豫,恨不得可以马上将美味佳肴端至久别的阿姊面前。

  朗读时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语气欢欣。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前三句要读出木兰急切地想脱下厚重的戎装换上轻盈的红装之情,所以语速自然要快,语气有点儿急;而后三句则要读出木兰换上红装之后的女儿之态,害羞之状,动作都是慢慢的,在回味往昔做女儿的日子,在欣赏自己的女儿之颜呀。梳理云鬓是多么细致呀,粘贴装饰品是多么精心呀。

  ……

  3、读的协奏曲,感知木兰的形象和诗歌主题。

  (1)学生自愿起来个别读,获得成功的喜悦。(自选一段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小节)

  (2)小组分别读,赛赛哪一组读得最好。在集体活动中获得荣誉感。

  (3)师生合读,再和奏中感受朗读的乐趣。

  三、小结

  同学们,诗歌的朗读,重在积累字词,把握语速,体会重点故事情境,加强朗读的感情色彩,进一步感受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朗读中培养我们的朗读能力。希望大家

《木兰诗》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教案15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诗》教案】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案07-29

《木兰诗》教案02-16

《木兰诗》教案07-12

木兰诗的教案04-06

木兰诗教案11-08

《木兰诗》教案02-16

木兰诗教案01-29

《木兰诗》教案02-17

木兰诗教案08-23

木兰诗 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