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19 10:58:10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合1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2.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4.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20+67=24+63=46+53=

  62+17=35+24=3+84=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50+26=42+3=72

  175042

  +2+26+30

  19767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3745

  +2?+?4

  5979

  开放题:36

  +6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23+7556+30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练习回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写法。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安排:

  课件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总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

  回顾整理:

  1、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的第1题图文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2)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3)9根小棒3份,每份3根,是平均分。

  (4)画了2组圆,每组5个,一组一组地圈,是平均分。

  (5)你们可以根据自己说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吗?写出算式后,说说除法算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图文。

  (1)乘法口诀是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组织学生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2)复习一个乘法口诀可以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27页的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读文字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认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解答。

  3、完成教材第27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各小题的意思,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想一想这些问题各自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决。

  课堂小结

  通过整理和复习,大家对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及解决问题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已经较熟练地这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比较与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有助于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1、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3、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 )组。 12里面有6个2。

  2、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习。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习。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0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3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设计教案06-2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8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09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2-1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推理》教案04-0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