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1 11:10:1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

  4.组织交流讨论

  (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

  (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

  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

  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

  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组织交流讨论

  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

  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一)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 18个20是多少?

  小结: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复习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引入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二)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提问: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四)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例1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675缩小10倍呢?

  (五)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

  (二)提问: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依据是什么?

  (三)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4个9.76的和是多少?

  5个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据填结果。

  () ()

  () ()

  ()x()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七、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1。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计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在引入小括号之前,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时,抓住契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结合问题情境明确运算顺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及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学习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需要小括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学生准备: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并口答。

  (1)一辆出租车能坐4名乘客,一个旅游团有36人,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出租车?

  (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园划船,每条小船可乘坐6人,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观察讨论,发现新知

  1.观察教材8页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1)独立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获取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把你获取的数学信息向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汇报)

  师:这些数学信息你们都看懂了吗?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引导学生理解“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

  (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2)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3)交流解题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条)

  师:为什么先算29+25?54÷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几条大船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大船)

  方法二: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

  29+25÷9

  师:你认为这样列式正确吗?

  师:按照前面学习的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25÷9,而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运算顺序呢?

  (4)引入小括号。

  师:如果我们要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忙,它的名字叫“小括号”。

  (5)介绍小括号的来历。

  师: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某一个算式,再算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 ]”和“{ }”。“( )”叫小括号,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

  师:由于小括号可以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小括号的来历,使学生对小括号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小括号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记住小括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毛线的过程,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

  2.在观察比较中掌握三种线的特征。

  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16

《左右》小学数学教案04-01

小学数学教案模版07-13

【热】小学数学教案07-2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