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圆的对称性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的对称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的对称性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边长等于r正方形透明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动机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用手摸一摸,引导说说关于圆,都知道了什么,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2.引导确定新的学习目标:还想知道圆的什么知识,适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3.引导简单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运用转化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引导,确定方法
师:我们曾运用转化法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探索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们猜想一下,圆可能转化为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
师:请同学们看手中的学具,想一想把圆怎样剪?剪成什么样的'图形?
(根据学生猜想,指导学生试着把圆平均分成8、16、32个相等的扇形,然后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动手操作,尝试探究
师请同学们动手剪拼一下,看到底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师谁能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把圆拼成了什么图形?请你把拼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各小组汇报,共享思维成果)
3.课件演示,突破难点
师课件演示,再现将圆16等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再将圆32等份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引导思考:
(1)圆与有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
(3)如果等分份数仅需增加,结果会怎样?
师:课件进一步演示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长方形,是学生之观感知:将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观察比较,导出公式
师:请各小组仔细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确: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也就是S=πr×r=πr2
(可能有的同学会把圆剪开后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推出同样的计算公式。)
5.尝试运用
出示例3,读题列式,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
1.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2.完成第116页做一做的第1题。
3.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直径50分米
2.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明家购买一种麦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请你帮忙算一算,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第118页的第3题和第4题。
圆的对称性教案 2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转化”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书、计算器、16等份教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大家看,一匹马被拴在木桩上,它吃草的时候绷紧绳子绕了一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复习圆的相关特征)
师:那马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呢?
师: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就叫做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圆的面积。(揭示课题)
2、师:你想研究它的.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猜想验证、初步感知
1、实验验证
(1)师:猜一猜,圆的面积可能会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师:你觉得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
(2)师:对我们的估计需要进行?
生:验证。
师: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师:下面请大家先数数圆的面积是多少。
师:数起来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更简洁一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先数出个圆的方格数,再乘4就是圆的面积)
(让学生在图1中数一数,用计算器算一算,填写表格里的第1行。)
圆的半径
(cm)
圆的面积
(cm2)
圆的面积
(cm2)
正方形的面积
(cm2)
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3)师:只用一个圆,还不足以验证猜想,作业纸上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圆,同桌合作,分别用同样的方法把研究成果填写在表格中。(课件出示图2和图3)
(学生完成后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圆的半径虽然不同,但是圆的面积都是它对应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
3、师:正方形面积可以用r2表示,那圆的面积和它半径平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小结:我们经过猜测——数方格——验证,最终发现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也就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三、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1、感受转化,渗透方法
(课件再次出示马吃草图)
师:知道了3倍多一些,就能准确算出这匹马最多可以吃多大面积的草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还不清楚,需要继续研究能准确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师:大家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
(学生回忆后汇报,教师演示,激活转化思路)
3、第一轮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
师:想想看,圆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是否可以化曲为直呢?
生:剪圆。
师:怎么剪呢?沿着什么剪?
生:沿着直径或半径剪开。
(分别演示2等份、4等份、8等份,引导学生发现边越来越直,剪拼的图形越来越平行四边形)
4、第二轮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
师:刚才我们将圆分别剪成4等份、8等份再拼成新的图形是想干什么呀?
生:想把圆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那还能更像吗?
生:可以将圆片平均分成16份。
(引导学生把16、32等份的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上台展示)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两幅图更接平行四边形了?
生:边更直了。
师:是什么方法使得边越来越直了?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
(引导学生体验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剪拼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
师:如果我们平均分的份数足够多,就化曲为直,最后拼成的图形——就成长方形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极限思想。】
(2)师: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有变。
师:这样就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了?
生:长方形的面积。
师:要求圆的面积,只要求出?
生:长方形的面积。
5、第3轮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师:仔细观察剪拼成的长方形,看看它与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联系?将发现填写在作业纸第2题中,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师: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相等,这里的宽也可以用r表示。那么,长方形的长又可以怎么表示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长:C÷2=2πr÷2=πr)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引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准确地说是它半径平方的多少倍?
生:π倍。
师:有了这样的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生:半径。
5、做“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3题,交流反馈。
6、(课件再次出示牛吃草图)
师:这匹马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现在会求了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圆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9)
分析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第105页例9。
(组织交流,评价反馈)
2、完成作业纸第4题
师:接着看,默读题目,完成作业纸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五、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师:你们对于圆面积的疑问现在解开了吗?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猜想验证、操作发现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探索未知领域时经常要用到的方法,用好它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板书
圆的面积
转化
新的图形学过的图形
演示图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πr2
(1)×22(2)8÷2=4(cm)
=×4×42
=(cm2)=×16
=(cm2)
圆的对称性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计算方法。
3.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很快算出圆的周长。如果只知道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14x=
x=251.23.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251.23.14=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
②d=Cr=C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的对称性教案 4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法指导:
教学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学具准备:
把圆片分成十六等分,并按课本图所示,剪拼并贴成近似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
2.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如果要给这块桌布的边缝上花边,是求什么?(圆形桌布的周长)
3.件:出示一块圆形的镜框。如果要镜框配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圆的面积)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
这块圆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圆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师用课件演示。)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S=πr2师小结公式
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3.利用公式计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刚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谁刚才猜得较接近。(学生计算并汇报)
(2)出示例3,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3)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题。
(4)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CAI课件出示)
2.测量一个圆形实物的直径,计算它的周长及面积。
3.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并计算)(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即最大圆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第97页的第3题和第4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以下是两篇关于“圆的对称性”的简单教案,分别侧重于基础理论讲解与实践活动引导,你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选用。
圆的对称性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圆的轴对称性与中心对称性,掌握圆的相关性质。
2.会运用圆的对称性性质解决简单几何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3.通过观察、操作,感受数学图形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的概念及对应性质。
2.难点:灵活运用圆的对称性性质解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展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如车轮、餐盘、硬币等,提问学生:“为什么生活中这么多东西都做成圆形?”引导学生从对称性角度思考,引出课题“圆的对称性”。
2.知识讲解(20分钟)
轴对称性:拿出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让学生观察对折后两侧完全重合的现象,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板书关键结论,举例说明在圆中,已知对称轴,可找对称点,对称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中心对称性: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圆形绕圆心旋转任意角度,展示旋转后图形与原图形重合,讲解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旋转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
3.例题讲解(15分钟)
例1:已知圆O的直径AB,弦CD垂直于AB,垂足为E,若AE=2,BE=8,求CD的长。引导学生利用圆的轴对称性,连接OC,根据勾股定理求解。
例2:在圆O中,弦AB=CD,求证:弧AC=弧BD。启发学生运用圆的中心对称性,通过旋转等变换证明弧相等。
4.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及相关性质,强调性质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5分钟)
基础题:教材对应习题,巩固圆对称性性质的应用。
拓展题:让学生找生活中3-5个利用圆对称性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原理。
圆的对称性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圆的对称性,加深理解。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提升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圆的对称性特点与性质。
2.难点:从实践结果归纳总结出数学规律,并用于解题。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趣味导入(5分钟)
课前准备几个大小不一的呼啦圈,邀请学生上台玩套圈游戏,提问:“为什么呼啦圈容易滚动、保持平衡?”引出圆的对称性话题,激发学生动手探究欲望。
2.分组实验(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圆形纸片、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活动一:轴对称性探究。要求学生沿不同方向对折圆形纸片,记录对折情况,观察重合特点,小组内交流发现,推选代表汇报,得出圆的轴对称结论。
活动二:中心对称性探究。让学生用圆规在纸上画圆,标记圆心,将圆绕圆心旋转不同角度,观察与原图形的重合情况,讨论旋转后的规律,各小组展示成果,总结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3.知识运用(15分钟)
给出实际问题:学校要修建圆形花坛,需在花坛边缘等距离安装路灯,已知花坛直径,如何确定路灯安装位置?引导学生利用圆的对称性,将花坛抽象成圆,直径作为对称轴辅助定位。
小组合作解题,教师巡视指导,挑选小组展示解题思路与过程,全班点评。
4.课堂总结(5分钟)
组织学生回顾实验过程与收获,梳理圆的对称性知识要点,教师补充强调重点性质与易错点。
5.课后拓展(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制一个圆形创意手工,如装饰画、小挂件等,融入圆的对称性元素;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强化知识掌握。
圆的对称性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计算与证明。
了解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能依据定理解决圆中弧、弦、圆心角的等量转换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
经历从具体图形到抽象定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圆的对称性之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会成功解决数学问题带来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理解与应用。
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的掌握与运用。
2.教学难点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中条件与结论的精准把握,灵活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圆心角、弧、弦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同圆或等圆这一前提条件下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如车轮、摩天轮、圆形钟表等,提问学生:“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形状——圆,大家观察一下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生活中这么多东西都做成圆形呢?”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对称性,引出课题。
2.圆的轴对称性探究(15分钟)
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直径,然后沿着直径对折,观察对折后的情况,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接着介绍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通过动画演示、实物操作,让学生理解定理内容,分析定理中的条件和结论。
给出简单例题:已知圆O的直径CD垂直弦AB于点E,AB=8cm,OE=3cm,求圆O的半径。让学生尝试运用垂径定理求解,巩固所学。
3.圆的中心对称性探究(15分钟)
让学生将圆形纸片绕圆心旋转任意角度,观察旋转后的情况,得出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引出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改变圆心角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弧和弦的变化,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设置练习:在圆O中,∠AOB=∠COD,求证:AB=CD。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锻炼合作与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5分钟)
和学生一起回顾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强调重点内容与易错点。
5.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适量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巩固课堂所学。
圆的对称性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知圆的对称性类别,包括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精准说出垂径定理、圆心角定理内容。
2.熟练运用垂径定理、圆心角定理及推论解决圆中弦长、半径、圆心角、弧长计算,以及简单的几何证明问题。
3.历经观察、实验、归纳等过程,培养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透彻理解垂径定理、圆心角定理,明晰定理的条件与结论。
熟练、灵活运用相关定理解决圆的实际计算与证明问题。
2.难点
针对复杂图形,精准识别并运用垂径定理、圆心角定理,构建正确解题思路。
把握同圆或等圆这一前提,避免在运用定理时出现混淆与错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1.趣味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自行车骑行的视频,定格画面,聚焦车轮,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要是做成方形、三角形会怎样?”引导学生从对称性、稳定性角度思考,顺势引出圆的对称性话题,开启新课。
2.探索圆的轴对称性(12分钟)
分发圆形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直径、沿直径对折,观察重合情况,总结圆的轴对称特性。
教师追问:“垂直于弦的.直径会有什么特殊效果呢?”引导学生再次操作,测量、记录弦被直径平分的情况,尝试归纳垂径定理。教师结合动画,详细讲解垂径定理内容,剖析关键条件,如“垂直于弦”“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弧”。
出示例题:已知圆中有弦长6cm,垂直该弦的半径为5cm,求弦心距。让学生独立思考、解题,教师巡视指导,规范书写格式。
3.探究圆的中心对称性(12分钟)
让学生把圆形纸片固定在桌面,用铅笔尖抵住圆心,旋转纸片,观察旋转前后的重合情况,得出圆的中心对称结论。
引出圆心角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同圆或等圆中,改变圆心角大小,对比所对弧、弦的变化,师生共同归纳圆心角定理。
给出练习题:两个等圆中,圆心角之比为2:3,求所对弧长之比。学生小组讨论、解答,教师点评,强化定理运用。
4.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对称性、垂径定理、圆心角定理,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与心得,教师补充强调易错点与解题技巧。
5.巩固拓展(5分钟)
布置分层作业:基础题巩固定理运用;拓展题要求结合多个定理,解决复杂几何问题,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设计与圆对称性有关的生活应用场景,培养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
课后及时收集学生作业、课堂反馈,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理解薄弱处,在后续课程中强化训练、补充讲解,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
圆的对称性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圆的轴对称性与中心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计算与证明。
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能利用其解决弧、弦、圆心角的等量转换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精神,提升归纳总结及逻辑推理能力。
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圆的对称性之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理解与应用。
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的掌握与运用。
2.难点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灵活运用,准确区分各条件及结论。
圆心角、弧、弦关系定理中“同圆或等圆”这一前提条件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如车轮、硬币、圆形钟表等,提问学生: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形状——圆,大家观察一下圆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圆看起来很“对称”,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圆的对称性”。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1.圆的轴对称性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让学生观察对折后的情况,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圆沿着直径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探究:在圆形纸片上画一条弦AB,再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E,沿CD对折,让学生观察弦AB与折痕CD的关系,以及弧的重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教师进行定理证明,结合图形讲解各线段、弧的对应关系。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再次拿出圆形纸片,将其绕圆心旋转任意角度,让学生观察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否重合,得出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
圆心角、弧、弦关系探究:在同一个圆中,画出两个相等的圆心角∠AOB和∠COD,连接AB、CD,通过旋转、叠合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弦AB与弦CD,以及弧AB与弧CD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同样进行定理证明,强调“同圆或等圆”的前提条件。
(三)例题讲解(15分钟)
例1:已知圆的半径为5cm,弦AB的长为8cm,求圆心到弦AB的距离。
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利用垂径定理求出半弦长,再结合勾股定理计算圆心到弦的距离。
例2:在⊙O中,∠AOB=60°,求弧AB所对的弦AB的长与圆半径的关系。
依据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结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给出几道与垂径定理、圆心角关系定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与学生一起回顾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2.提醒学生注意定理运用中的易错点,如垂径定理中直径与弦垂直的条件,圆心角关系定理的前提等。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基础作业:课本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定理,完成简单计算与证明。
2.拓展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利用圆的对称性的实例,并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圆的对称性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说出圆的两种对称性,精准阐述垂径定理、圆心角与弧弦关系定理内容。
2.能够灵活运用上述定理解决圆中弦长、弧长计算,角的度量,以及证明线段、弧相等的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透彻理解垂径定理及圆心角、弧、弦关系定理的内涵与外延。
熟练运用定理进行圆相关的计算与证明,解决实际几何问题。
2.教学难点
垂径定理推论的深度理解与复杂情境下的准确应用。
当图形中涉及多个圆或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组合时,找准运用定理的切入点,理清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播放一段“圆形摩天轮”运转的.视频,提问学生:摩天轮在转动过程中,形状始终保持不变,大家想想这体现了圆的什么特性?引导学生联想到圆的对称性,从而开启本节课学习之旅。
(二)知识剖析(20分钟)
1.圆的轴对称特性
教师分发圆形纸片,要求学生自行折叠,寻找圆的对称轴,几分钟后,请学生分享发现。引导学生明确圆有无数条对称轴,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即为其对称轴。
垂径定理深度讲解:在黑板上画出圆O,弦AB,直径CD垂直于AB于点E,详细标注各线段、弧。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轴对称性质,能得出哪些等量关系?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汇总梳理,得出垂径定理,随后从全等三角形角度严谨证明定理,强化学生逻辑理解。
2.圆的中心对称特质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圆绕圆心旋转不同角度后与原图形重合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中心对称性质,点明圆心是对称中心。
圆心角、弧、弦关系定理推导:在同圆O中,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心角∠AOB、∠COD,连接对应的弦AB、CD,要求学生通过旋转、测量等手段,探究三者间的等量关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定理内容,并强调“同圆或等圆”关键前提。
(三)典型例题精析(20分钟)
例1:已知⊙O的直径为10cm,弦AB=6cm,弦CD=8cm,AB∥CD,求两弦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两弦在圆心同侧与异侧,分别画出图形,运用垂径定理求出弦心距,再计算两弦距离。
例2:在⊙O中,弧AB=弧CD,求证:∠AOB=∠COD,AB=CD。
依据圆心角、弧、弦关系定理,直接从已知条件推出结论,提醒学生注意答题格式规范。
(四)实战演练(10分钟)
给出一组涵盖计算、证明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批改、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针对共性错误进行集中讲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邀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圆的对称性知识,定理内容以及解题技巧。
2.教师补充强调重点、难点,叮嘱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加深理解。
(六)课后作业(2分钟)
1.必做题: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相关章节习题,夯实基础。
2.选做题:设计一道与圆的对称性有关的拓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有余力的学生挑战。
【圆的对称性教案】相关文章: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10-31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08-06
圆的教案06-29
圆的教案06-29
圆的教案06-29
圆的教案06-29
圆的教案06-29
圆的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