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08 08:28:4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

  进位,不退位)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在计算中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看图讲故事)

  二、 探究新知

  1、 学生看图,结合老师讲的小故事,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

  算式的结果是多少?

  2、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算的?

  你是怎么想的?

  谁能用小棒代替松果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松果边摆边说,说一说是怎么样算出得数的。)

  3、 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1) 教师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2) 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4、 游戏:看谁算得快。

  师:同学生喜欢做游戏吗?谁想和老师一块做游戏?

  老师和学生做游戏。

  老师举卡片,学生抢答得数。如:

  师:45+3=。

  生:得48。

  师:67-4=。

  生:得63。

  ······

  5、 练习

  6、 课本第23页第4题,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

  学生做完后,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货物方法,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方程,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用新的策略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一步计算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也能把一些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困难的问题,很容易解决。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我们过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样,首先要审题。(板书:审题)

  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过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审题后要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也要分析数量关系,所不同的是,现在我们要找一个数量关系式。(板书:找等量关系式)

  (3)过去我们解决问题时是想怎样从已知的`推算出未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未知的数设为X。(板书:设未知数)可以这样写:先写“解”字,表示解题的过程,而设小军的跳高成绩为X米这句话必须写下来,否则,人家就不知道你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4)谁能根据我们找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板书:列方程)

  (5)下面我们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板书:解方程)

  请学生上黑板板书。

  强调:因为在设的前面已经写上了“解”字,所以在接方程时不再需要写“解”字了。

  (6)、因为这里是解决实际问题,在求出答案后,还应该像过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样写上答句。(板书:写答句)

  (7)、在问题解决后要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合理。突出两点:第一是看方程列的是否合理,第二是看解方程是否正确。(板书:检验)

  2、练一练:第一题

  3、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1)、小明打一1200个字的文章,已经打了一些,还剩下280个字没打。小明打了多少个字?

  (2)、学校为扩充图书资料,今年计划投入 资金1.2万元,是去年的1.6倍。去年投入资金多少万元?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7.2厘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4、试一试: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一头蓝鲸重165吨,大约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这头非洲象大约重多少吨?(列方程解答)

  5、练一练:第二题

  三、全课:

  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 9+5= 8+42= 46+9=

  34+53= 28+12= 520+300=

  【设计意图: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 25+38= 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设计意图:卡通人物是孩子们永远的`话题,在课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世界:羊村迎接亚运会圣火这一情境进行复习,找到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在好奇、紧张、愉快中走进数学,通过复习20以内、100以内等的加法,让学生燃起学习新课的火苗。】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设计意图:参观游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奖励更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状态。】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数据的分析,使学生从中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喻教于学,进行思想教育。】

  (2)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国特有的种数的统计图表,说出表中的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续进位加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也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那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 5 3 9 6 7 4 3

  + 7 8 + 8 6 + 9 5 + 8 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 68+52 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竖式计算是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学生扎实掌握。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 58+67 59+75 79+89

  125 168 152 158 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这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笔算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掌握更多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暖羊羊为了感谢大家那么快就帮他配好了钥匙,就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农场。你们看,饲养园里养了什么?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进行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想一想(扩展延伸)

  的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题不但能检查学生掌握本节学习内容的作用,还为下一节估算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在总结中提升,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25=123(种)

  9 8

  + 2 5

  1 2 3

  答: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123种。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71-72页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2、基本技能: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3、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5、四能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松,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放松放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播放游乐场过山车游玩视频)

  师:视频里这是玩的什么游乐项目啊?大家看完这段小视频有什么感受啊?

  生:过山车。我觉得很刺激,害怕,激动、、、、、、(找2-3人)

  师:老师也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老师也比较喜欢玩这个项目。大家都去过游乐园吗?你们去游乐园都喜欢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海盗船,激流勇进、、、、、、(找3-4人)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乐项目吗?

  师:好玩吗?听着就觉得很刺激!

  师:哇,通过你的介绍我觉得真的很好玩。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任务。

  师:通过课前对大家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都特别喜欢去游乐园玩,如果周末我们可以去游乐园玩一天的话,你想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碰碰车,旋转木马,旋转秋千,水上滚筒,跳床、、、、、、(找2-3人)

  师:听着大家说的就觉得有趣,在出发之前,你想为游玩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生:巧克力,伞,照相机,帐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师: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带一些食品是必须的。老师为大家在超市里选出了一些食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课件:薯片、火腿肠、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师:这么多食品,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全。

  生:我发现每袋薯片4.29元,每个面包6.45元,一袋火腿肠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矿泉水2.58元。。。。。。(找2个学生来说,一定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因为图中的信息多,老师最后在带领学生梳理一遍)

  师:真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你能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且用竖式进行解答?

  生:能

  师:那同学们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解答。

  (指名两名学生板书解答过程 一个加法问题一个减法问题)

  师:解答完后小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开始!(孩子交流时,老师参与其中,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两位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利用迁移思想尝试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放手放学生去尝试。

  三、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归纳交流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我们先来看看黑板上的这道题,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我提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个面包一共多少元?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9+6.45=

  师:大家看看这样列式对不对?

  师:好,同学们,我们关注一下他的竖式,4.29+6.45,你接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4和6都要写在个位上,4和2写在十分位上,5和9写在百分位上。

  师;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也就是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了,也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你说的太棒了,谁能像它这样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找2-3人。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第一个孩子表达列竖式方法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师:请你接着说各个数位上的数怎样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满十向前进一得14,十分位2+4+1得7,个位4+6满十向前进一得10,小数点对齐,最后就是10.74。

  4. 29

  + 6 . 45

  -------------------------------

  10. 7 4

  师:说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肠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师:这样列式对不对?竖式是4.29+9.61,大家听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1满十向前进一得10,十分位2+6+1得9,个位4+9满十向前进一得13,小数点对齐,得13.90.横式写13.9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为什么写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师:非常好,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横式时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所学习过的知识活学活用,使孩子能够注意到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

  生3:我的问题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列式是2.58+14.39。

  写竖式时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8+9满十向前进一得17,十分位5+3+1得9,个位2+14满十向前进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师:每一步说的非常清楚,我觉得你提的这道题很有难度啦,每一个数位都要向前进位,你能告诉大家,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找2人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做到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为对齐)计算时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要忘了加小数点。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自主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为计算小数减法做基础。

  师:看来两位小数的加法大家会做了,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这道减法题是怎么做的。刚才这位同学,你说说你提的什么问题?(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1: 我的问题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贵多少元?

  列式6.45-4.29。

  师:大家来看看他的式子写得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认真听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相同数位怎么对齐吗?

  生: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

  师:这样对齐也就表示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好,下面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百分位算起,5-9不够减,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变成3减2得1,个位6减4得2,结果是2.16.

  师:你做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减法的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肠贵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够减,向前借一得7,个位14变成13-9得4,结果是4.75.(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好,谁还提的是减法的问题,也想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贵多少钱?列式14.39-6.45。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够减,向前借一得9,个位14变成13-6得7,结果是7.94.(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解答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给大家的吗?

  生: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师:谁再说说,计算小数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找两人说)

  师:的确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并强调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突出重点。

  师:(组织学生做好,看黑板,对照板书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自己提出并解决了这么多小数加减法(教师边说边板书)的问题,要想知道我们这些问题解答的是否正确,可以进行验算,谁来说一说小数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验算。

  师:那小数减法呢?

  生1:减数加差。

  生2:被减数减差。

  师: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把你刚才解决的问题在选择一种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对不对。(找两个学生验算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完后看黑板订正黑板上的验算)

  设计意图:计算小数加减法不仅考察学生的仔细认真的计算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师:看来同学们都算对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同学们,老师这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业,大家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出示投影)

  四、巩固练习 应用拓展

  一 出示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 . 0 3 1 5 . 6 2 2 3 . 4 7 . 8 5

  + 0 . 9 8 - 7 . 4 6 - 1 3 . 4 + 9 . 1 9

  ————— —————— —————— ——————

  7 . 0 1 8 . 2 6 1 0 0 1 7 . 0 4

  (逐一看说理由)

  师:大家来看看这几道题,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题有没有什么问题,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大家的眼力真好,发现了同学的问题,还帮助他们改正了过来,老师相信大家在计算时肯定不会出现这些错误,我们做几道题试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做题积极性,并能发现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醒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计算下面各题。

  2.98+0.5612.53+4.676.07+4.895.64-1.787.2-0.815.62-7.46

  师:一共六道题,分成三组。

  师: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分析对错,强调需要注意问题。

  师:全做对的同学举手,大家真棒。同学们,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方说,去超市买东西,评比体育测试的成绩,比较人的身高体重,都会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希望你们能够用这节课的收获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师:刚才咱们只做了其中的两道题,剩下四道计算题还有这道图形题是我们书上做一做的题,我们留作课下练习。好,同学们,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当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02-1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