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时间:2023-06-02 19:32:0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写作笔法。

  3、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多形式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研讨法:提出问题,个别思考,集体讨论。

  教学手段:

  借助朗诵录音、图画及多媒体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对课文总体分析;第二课时对细节分析。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会让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许多趣事也都让我们记忆犹新。但是对于我们最熟悉的父母,我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的。

  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交卸__iè,解除,除去颓唐tuí精神消沉

  狼藉jí,践踏琐屑__iè,细小繁杂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举箸zhǜ,筷子

  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思考下例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星槠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由此可见,用背影突出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本文多次提到背影,表达的中心就是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确实,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那么以下部分我们就来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意。

  父疼子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二、子爱父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三、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作业:

  1、比较他人是如何描写自己父亲的,课后作个收集。

  2、自己创作一篇小作文,说说你父亲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附板书:《背影》朱自清

  字词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__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__iè,细小繁杂举箸zhǜ,筷子

  二、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诗人,学者,作家,民族战士。因拒绝食用“美援米”而死。

  三、写作背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四、浦口送别:

  四写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点题背影第一段(1)第一层:那年冬天—我们便同行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描绘背影第二段(23456)第二层:到南京是—太聪明了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背影消失第三层:我说到—又来了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2

  第二课时

  细节突出父子情深

  父亲疼儿子:

  做了哪些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具体背影描写:穿戴:黑、深青——沉重的背影

  走路姿势:蹒跚——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艰难的.背影

  3、语言描写: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儿子爱父亲: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3

  一、学情分析

  在语文能力方面,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体会语言之妙,感情之美。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为90后、00后过渡的这一代学生,他们从小到大备受家庭的宠爱,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忽略了他人的付出和对爱的感知。特别是对父母的付出更是习以为常。适逢青春期,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叛逆的心理,与父母产生情感矛盾,甚至对抗。

  二、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境遇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旨在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对父母亲情的理解。

  另外,文章语言极为简练朴素自然,通篇运用白描手法。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粗看简单平淡,但细品之下,句句饱含深情。文章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还善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对指导学生写作有所裨益。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字词。

  2、品味文章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情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父亲“爬月台买橘”背影的解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通过对“我”的四次落泪,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悔恨和歉意。

  难点

  对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所渗透出的淡淡哀愁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

  朗读法、研讨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无尽的爱与关怀,它们往往蕴藏在一抹微笑、一个拥抱、一份支持、或者是一句呵责中。以致这份深情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误解,直到多年以后,有所经历才会读懂,穿过岁月的阻隔,将那些爱的细节铭记于心。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朱自清记忆中的《背影》。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解决字词

  教师活动

  播放朗读录音(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布置圈画任务。

  预设学生行为

  1、将自己读不准的字、不能理解的词语在书上标画出来。

  2、画出文中有关“背影”的句子。

  设计意图

  解决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环节3

  教学过程

  聚焦背影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

  【提问】

  1、文章一共写了几次“背影”?都是在什么情形下提到的?

  2、重点写的是哪一次?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生动最感人?

  3、小组讨论:面对这个背影,“我”为什么哭了?你怎样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

  4、同样,文章当中作者几次落泪,请你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一共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难忘记忆中的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父亲为我买橘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告别后,父亲在人群中消逝的背影;第四次是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

  2、重点写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留下的背影。(找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六段)妙点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谈:

  a、善于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了细腻的描绘。“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准确地把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艰难的情景活画出来。

  b、“蹒跚”“努力”等形容词又恰如其分地形象地展现了父亲的感人情态和执著的心情。

  c、“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后的轻松与满足,犹见父爱之深挚。

  3、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我”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4、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深沉而复杂。

  设计意图

  通过聚焦解读“望父买橘”的背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擅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特点,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教学环节4

  教学过程

  再读背影解读父爱

  教师活动

  【提问】

  1、除了给我买橘子,父亲还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2、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3、面对父亲所说所做的这些,“我”当时的态度是怎样的?时隔多年以后,“我”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4、陶潜有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文中作者同样的做法?父母面对你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等。

  2、在他质朴简单的话语中也能看出对“我”的关切。

  A、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B、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再三嘱咐,两次“踌躇”,决定亲自去送。

  C、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嘱来信。

  E、进去吧,里面没人。——不让儿子送他,催促他回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3、当时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苦心,相反,“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的.迂”。时隔多年以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里面蕴含了自嘲、自责、追悔之情。

  4、学生会联想到生活中,面对父母的叮嘱、督促而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厌烦的举动。联想文中父亲的苦心,以及作者的自责,会有所触动。

  设计意图

  通过对父亲再送我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的再次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父爱的体会。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以“我”当时的心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进行爱的教育。

  教学环节5

  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体会亲情

  教师活动

  作者在行文中,有不少自责的笔墨。八年前,那么多事他不理解,父亲的体贴、关怀、爱护、他却认为不漂亮,把那些自作聪明处,却认为是体面、漂亮的。八年后,自己也做了父亲,才明白了当年父亲的心,于往事回忆中,蕴蓄了一段深情,有感人的力量。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确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预设学生行为

  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品味父母深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及情感,体味亲情。

  七、板书设计

  父子情深

  背影落泪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背影》教案06-29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07-26

课文《背影》教案范文06-27

背影的课文教案07-12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02-08

课文《背影》的教案(精选9篇)07-01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范文04-08

《背影》初中语文教案04-14

课文背影的课件04-09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写作笔法。

  3、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多形式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研讨法:提出问题,个别思考,集体讨论。

  教学手段:

  借助朗诵录音、图画及多媒体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对课文总体分析;第二课时对细节分析。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会让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许多趣事也都让我们记忆犹新。但是对于我们最熟悉的父母,我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的。

  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交卸__iè,解除,除去颓唐tuí精神消沉

  狼藉jí,践踏琐屑__iè,细小繁杂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举箸zhǜ,筷子

  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思考下例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星槠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由此可见,用背影突出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本文多次提到背影,表达的中心就是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确实,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那么以下部分我们就来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意。

  父疼子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二、子爱父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三、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作业:

  1、比较他人是如何描写自己父亲的,课后作个收集。

  2、自己创作一篇小作文,说说你父亲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附板书:《背影》朱自清

  字词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__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__iè,细小繁杂举箸zhǜ,筷子

  二、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诗人,学者,作家,民族战士。因拒绝食用“美援米”而死。

  三、写作背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四、浦口送别:

  四写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点题背影第一段(1)第一层:那年冬天—我们便同行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描绘背影第二段(23456)第二层:到南京是—太聪明了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背影消失第三层:我说到—又来了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2

  第二课时

  细节突出父子情深

  父亲疼儿子:

  做了哪些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具体背影描写:穿戴:黑、深青——沉重的背影

  走路姿势:蹒跚——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艰难的.背影

  3、语言描写: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儿子爱父亲: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3

  一、学情分析

  在语文能力方面,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体会语言之妙,感情之美。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为90后、00后过渡的这一代学生,他们从小到大备受家庭的宠爱,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忽略了他人的付出和对爱的感知。特别是对父母的付出更是习以为常。适逢青春期,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叛逆的心理,与父母产生情感矛盾,甚至对抗。

  二、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境遇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旨在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对父母亲情的理解。

  另外,文章语言极为简练朴素自然,通篇运用白描手法。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粗看简单平淡,但细品之下,句句饱含深情。文章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还善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对指导学生写作有所裨益。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字词。

  2、品味文章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情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父亲“爬月台买橘”背影的解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通过对“我”的四次落泪,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悔恨和歉意。

  难点

  对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所渗透出的淡淡哀愁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

  朗读法、研讨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无尽的爱与关怀,它们往往蕴藏在一抹微笑、一个拥抱、一份支持、或者是一句呵责中。以致这份深情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误解,直到多年以后,有所经历才会读懂,穿过岁月的阻隔,将那些爱的细节铭记于心。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朱自清记忆中的《背影》。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解决字词

  教师活动

  播放朗读录音(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布置圈画任务。

  预设学生行为

  1、将自己读不准的字、不能理解的词语在书上标画出来。

  2、画出文中有关“背影”的句子。

  设计意图

  解决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环节3

  教学过程

  聚焦背影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

  【提问】

  1、文章一共写了几次“背影”?都是在什么情形下提到的?

  2、重点写的是哪一次?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生动最感人?

  3、小组讨论:面对这个背影,“我”为什么哭了?你怎样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

  4、同样,文章当中作者几次落泪,请你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一共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难忘记忆中的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父亲为我买橘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告别后,父亲在人群中消逝的背影;第四次是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

  2、重点写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留下的背影。(找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六段)妙点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谈:

  a、善于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了细腻的描绘。“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准确地把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艰难的情景活画出来。

  b、“蹒跚”“努力”等形容词又恰如其分地形象地展现了父亲的感人情态和执著的心情。

  c、“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后的轻松与满足,犹见父爱之深挚。

  3、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我”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4、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深沉而复杂。

  设计意图

  通过聚焦解读“望父买橘”的背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擅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特点,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教学环节4

  教学过程

  再读背影解读父爱

  教师活动

  【提问】

  1、除了给我买橘子,父亲还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2、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3、面对父亲所说所做的这些,“我”当时的态度是怎样的?时隔多年以后,“我”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4、陶潜有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文中作者同样的做法?父母面对你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等。

  2、在他质朴简单的话语中也能看出对“我”的关切。

  A、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B、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再三嘱咐,两次“踌躇”,决定亲自去送。

  C、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嘱来信。

  E、进去吧,里面没人。——不让儿子送他,催促他回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3、当时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苦心,相反,“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的.迂”。时隔多年以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里面蕴含了自嘲、自责、追悔之情。

  4、学生会联想到生活中,面对父母的叮嘱、督促而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厌烦的举动。联想文中父亲的苦心,以及作者的自责,会有所触动。

  设计意图

  通过对父亲再送我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的再次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父爱的体会。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以“我”当时的心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进行爱的教育。

  教学环节5

  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体会亲情

  教师活动

  作者在行文中,有不少自责的笔墨。八年前,那么多事他不理解,父亲的体贴、关怀、爱护、他却认为不漂亮,把那些自作聪明处,却认为是体面、漂亮的。八年后,自己也做了父亲,才明白了当年父亲的心,于往事回忆中,蕴蓄了一段深情,有感人的力量。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确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预设学生行为

  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品味父母深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及情感,体味亲情。

  七、板书设计

  父子情深

  背影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