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24-12-13 10:56:08 俊豪 教案 我要投稿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4篇)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过程与方法;

  1、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打一植物(花生)

  2.齐读课题,师:“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做“落花生”呢?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黄色,花垂落在地下才长出花生,所以也叫做“落花生”。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并解释部分词语。(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同桌之间互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些什么事?

  (我们姐弟几个在后园空地上种的花生收获了,母亲做了花生食品,我们在后园茅亭里过收获节,还讲了我们吃花生、议花生。)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种花生→收花生→吃(尝)花生→议花生(重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进入课堂

  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你们来猜猜,好不好?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2、学生猜。引入课题:落花生

  3、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落花生”吗?

  (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

  二、生品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各种好处

  师引:同学们,那你们爱吃花生吗?今天啊,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花生,让你们尝尝。吃过花生,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所得,谈谈花生的各种好处。

  (注意:保持教师的清洁卫生。)

  生:1、分小组品尝后,小组讨论、小结。

  2、全班汇报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引:同学们,你们谈得真不错,打开课本,这里也有一家子在吃花生、议花生呢!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1、复习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那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看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出示课件,学生认读、抽生认读、开火车读。

  四、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再读感知:

  下面我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学生朗读思考汇报,教师适机点拨板书:

  ①种花生──②收花生──③吃花生──④议花生

  2、逐部分理解:

  (1)理解种花生、收花生:(略写。)

  ①下面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在讲种花生?

  师: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②第一段中哪一句是在写种花生的过程?

  “买种”、“翻土”、“播种”、“浇水”这几词语能颠倒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白:这几个词是按种花生的`过程排列的,不能颠倒。

  ③姐弟几个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花生,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句中的“居然”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呢?

  (这个词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

  (2)理解吃花生时议花生的重点部分:

  引入:亲手种的花生有了个好收成,当然大家都很高兴,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还邀请父亲也参加。看到课文“那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父亲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本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父亲来了,是“难得”“实在难得”呢?

  (理解父亲不顾“天色不好”、“公务的繁忙”,前来过收获节,品尝劳动的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

  (3)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师:父亲这样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新花生吗?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虑学习课文最后部分。

  出示课件:课堂兴趣套餐。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②讨论:

  三个孩子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谈到了哪些方面?

  ③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A、分小组合作讨论;

  B、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C、你能非常有感情地把父亲说的这段话读出来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

  (出示课件,演示介绍这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是显露在外的,非常引人注目,而落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也不善于把自己的作用展示给人们。)

  (4)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父亲接下来说的一段话:

  学生齐读这一段落。

  理解: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不要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同学们,你们愿意做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吗?也许有的同学在犯嘀咕了。

  (5)课件出示:兴趣发言在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呢,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请同学们实话实说,各抒己见。

  ①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苹果、桃子、石榴,既好看又好吃,既善于展示自己,又把香甜的果汁贡献给人们。为什么非要做像花生这样的人呢?

  师:如果你这样想,当然不错。在这里父亲这样说,是为了感悟花生不哗众取宠、默默奉献的精神。

  (6)师过渡:这次“收获节”,有了父亲,我们的收获真大,请看:

  出示课件: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那就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愿他伴随你健康成长。

  3、回忆文章的主次、深化文章中心: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议花生”,目的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你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风格。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习本课生字词,联系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设计、制作有关课件,了解学生与课文中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话的深刻含义,分清主次。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引起兴趣。

  二、学习第三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后填空。

  找五个同学分别读父亲说的五次话。

  思考:姐弟说的`花生的好处有哪些?你知道花生还有哪些好处?

  2、采用不同的方式读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质疑、讨论:

  ①学生质疑。

  ②讨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结合课件理解)

  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在生长上有什么不同?

  重点理解“爱慕”“可贵”

  3、自学父亲第四次说的话。

  思考:“你们要像花生”要像花生什么?桃子、石榴、苹果是外表好看而没有使用的东西吗?

  交流自学情况。

  4、学习“我”说的话。(自愿读这句话)

  理解“体面”的意思。

  分组讨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你身边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吗?

  交流讨论意见。

  三、这篇课文在写作方式

  与我们上学期学的一篇文章相同,你知道是那一篇吗?都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四、落实训练重点:

  课文除了写“议花生”外,还写了什么内容?哪部分是主要的?哪部分是次要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五、试背课文

  六、总结全文。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4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能真切体会许地山先生通过落花生所赞美的“从不炫耀,默默奉献”的可贵,懂得做人要做不求虚名,切实有用的人。

  2、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积累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己名字的含义。

  3、发展性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为人们“默默奉献”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可贵之处自在哪里;能从长辈为自己起的'名字理解长辈的期望。

  适用年级

  五年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教师的名字,请同学们分析含义。

  2、揭示课题:

  落花生系许地山先生的笔名,他为什么为自己起这样一个笔名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检验一行同学,比比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统计讲评。)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举手抢读,检验以上同学朗读的程度。

  3、老师带四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下面课文,看同学们朗读的情况。

  4、提名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分成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1、请一小组到前面分角色演出,演后评议。

  2、再请一小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3、公推最好的一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4、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起名叫落花生呢?请根据课文的理解提出落花生的好处。

  5、花生最可贵的用处是什么?(通过重点词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6、许地山先生起这样一个名字是矢志做个什么样的人?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许地山先生要做的这样人多吗?举例说明。(发挥想象,踊跃发言。)

  2、名字可以言志,亦可以表明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关爱,请写一二百字片断,说一说自己的名字

  3、指名的人到黑板前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读己写的片断。

  板书设计

  味美

  榨油很实用

  落花生便宜许地山

  埋从不炫耀

  默默奉献

  挖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爱慕之心”。

  2、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20、落花生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认识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本文主要内容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父亲的话

  (1)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什么意思?

  (2)、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

  七、讲读“我”的话

  1、什么叫只讲体面?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居然、成熟造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揭示课题,理清思路

  简介作者生平,理清课文线索,明了作者思路。

  板书课题,提问题:落花生是事物,以它为题,可以有几种写法?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介绍花生生长周期,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可以落花生为线索,通过写事,来揭示某一种道理。

  ②介绍作者。

  二、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来揭示做人的道理。

  三、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开辟(p@)榨(zh4)油爱慕(m))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在课文中理解词义;通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常用词语。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①投影出示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常用词语,让学生认读。

  ②说说容易错的字,区别:辟与僻;慕与暮、幕、墓。

  ③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④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后说说哪个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

  四、指名读课文,把握段意,明了重点

  概括段意:

  ①我们姐弟几个在我家后园的半亩空地上种花生,几个月后居然收获了。

  ②收获节上,父亲与我们一起谈花生的好处,使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

  2.做填空练习。(课后练习1)

  3、朗读课文。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积累生字词,并能把这些词语运用在学习过程中。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以及学习文章中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许地山所赞美的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准确地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词语。

  2、学习体会课文中揭示的做人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掌握课文的各种写作手法与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来上课的途中,碰到了一位同学,他问了我一个谜语,你们想猜一猜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老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是什么?猜一种食物。

  学生:花生。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自己不懂的`生字词作上标志。

  (1)、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

  ①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字词的特点。

  ②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对本课文生字词的理解以及认字技巧。

  2、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把课文所讲的故事复述一次。

  老师可先提问几位学生,其他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发表,并让他们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再次感知课文,划分课文段落大意。

  学生在默读课文过程中,以“落花生”为线索,把课文分成几大段,并归纳出各段的大意。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可适当的对每位同学进行评价。并要求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作上标志。

  3、找出文章中作者兄弟姐妹们对花生的评价。

  四、深化练习,归纳总结。

  1、“自助餐”练习: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居然”“成熟”“虽然……可是”这几个词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来造句。

  2、这节课我们初步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课文中的几兄弟都将自己对花生的看法说出来了,它们分别是什么?(味美、榨油、便宜)

  3、联系我们现实生活,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五、作业:

  1、好好地复习新的生字词,准备下节课的“组字游戏”。

  2、回去后,再细读课文,把刚才不懂的句子弄懂,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写作特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1、重点学习议花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指名回答。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置来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父亲想借用两种事物的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6)理解句子“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意思

  教师点拨。

  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有感情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有用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

  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4、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5、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10

  教学目的:

  1、继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电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找学生说说围绕“落花生”写的内容。种、收、尝、议花生。导出本课新授内容

  二、新授

  1、激趣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谁能提出问题,谁的进步最大。找同学分角色朗读3——15自然段边听边想。预测:学生若无问题教师反问

  “那晚天色不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面临学生不会提问题或发言不踊跃情况,激趣“提问题其实很简单,这个问题至少能提出三个以上问题,谁来试一试”教师穿针引线,同时简介“父亲”的情况。

  小结:刚才就一个句子提出

  3、4个问题,这就是创新能力。小问题有小进步,大问题有大进步,通过刚才的思考感到有进步吗?

  2、深入探讨

  通过刚才的调动这时学生应该能提出问题来了。预测学生问题:

  为什么把花生跟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作者想说明什么?借学生提问之际再给学生鼓劲(问题提的很好,就是声音太小,明显缺乏自信,大点声再说一遍)出示电子幻灯片,齐读这段话。

  发问: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花生呢?与学生沟通谈话,让学生自读体会。

  教师范读,让其他学生比照,谁读的好,说出为什么。教师边示范边深入沟通,“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为了读出这种语气,表达父亲的这种情感老师朗读的时候,具体注意了什么?”从感情的整体把握与具体朗读技巧上,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予以练习。达到既分析了课文又指导了朗读的双重目的。

  找学生范读,读的这样好,为什么,一定体会到了什么?导出“落花生”的品质。

  3、引出重点句,分析。父亲繁忙之中参加收获节真正目的是什么?引读出父亲的话,让学生来读。“我”听懂了吗?再找同学读“我”的话。

  小结: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道理,“我懂”了父亲的话“做人要做??好处的人”“我”说的话你们听懂了吗?反问,引出下文。

  什么是体面,什么是讲体面,什么是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诸多问题。当然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得体,自然,谐趣。

  小结:他们都是落花生,他们都是(让学生补充)教师序说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记在我地心里“这里故意说错一个字,让学生通过”记“”印“的分析,感悟文章用词之准确。

  紧接提问从哪看出这个道理印在了作者的心上。

  许地中笔名叫:落花生

  教师深情小节引起学生共情:“年仅48岁的许地山逝世后,郭沫若曾说,他不仅是个诚??,他的一生默默无闻,许地山——落花生,他一生做到了对别人有用“

  为再次强调“有用”为以后的总结埋下伏笔。

  4、总结写作特点

  手指板书进行提示。问:为什么这样写?(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5、辩论明析

  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电子幻灯片,组织学生辩论(注意引导学生针对做什么样的人去辩论,而不是什么好吃,什么东西好看)。

  6、明理激情

  无论落花生还是苹果,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用。同学们无论我们将来做花生人还是苹果人,我首先讲究的是有用,对社会,对别人有用。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用、费劲龙,正由于他们把全部心思、精力放在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所以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你们说对吗?我们从小立志做xxx(师生同说)。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1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相机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倾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生:花生。

  师:(出示花生的投影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师:

  板书:

  落花生

  生:齐读课题。

  (研讨:陶行知说:“发明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中国,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考虑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师:

  板书: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姐姐说它味美;

  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廉价,大家都喜欢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经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

  板书: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考虑: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身,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

  板书:

  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身的语气。

  生:(齐声说)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研讨: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幼稚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小朋友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一生读。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小朋友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小朋友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领;

  生: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假如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生: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身的青春。

  生: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身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师: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研讨:《课程规范》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布置?

  生:作者这样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品格。

  3、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4、体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和做“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每个人都有名字,很多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寄托了父母的期望,或寄托

  了自己的理想,谁能告诉我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2、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他为什

  么要取这样的笔名呢?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学完了课文《落花生》之后相信你会解开这个谜的?(板书落花生)

  3、根据你们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谁能告诉我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出示图片(演示花生生长过程)

  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叫它“落花生”。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整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

  下面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下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还

  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理解“居然”收获了。你是怎么理解的?

  那晚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放声朗读课文,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再说说其

  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已经看出来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都写得很

  简单,因为文章的重点是通过议花生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出示父亲的话

  1、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段课文,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有什么不一样?儿小组讨论。

  (填表格)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果实埋在地里果实高高的挂在枝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花生确实和桃子、石榴、苹果不一样,从这种对比中我们看出花生有什么品质?(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朴实无华)板书(不炫耀自己、朴实无华)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桃子、石榴、苹果、花生都来参加选美大赛了。同学们观看完比赛告诉我,你喜欢谁,为什么?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要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原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3)学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再齐读一下第十段。要读出父亲的赞美。

  父亲仅仅是对我们赞美花生吗?(他希望我们要做花生那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段。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指名朗读父亲的话,要读是父亲的语重心长。(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父亲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他是来借花生来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他想让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齐读十三段)(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是体面?

  理解“体面”的意思。体面:外表好看、美丽。

  什么是只讲体面?(华而不实的人)

  小组讨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那样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人呢?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本文是将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师总结:对!有句名言说得好,“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同样如此,父

  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来对比。是仅仅就过时是否漏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的。并不是说桃子、苹果和石榴只是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其实做人的关键是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人各有特点,外在的美丽与朴实有些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由美丽的内心世界!表里如一也好,表里不一也罢,只有内在的美心灵的美,能够为人类,留下有益的营养才是真正的美丽。有位作家说过:我们这个地球好比一个旅店,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好比这个旅店里的旅客。如果每个人都从这旅店里带走些什么,那么这个旅店就会越来越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给这旅店里留些什么,那么这个旅店里就会越来越富有。

  五、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理解父亲说的话,懂得其中的道理: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父亲说的话,细细体会。教学难点:理解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小黑板、纸片、吸磁铁。

  2、许地山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围绕谈字

  二、学习课文的重点段

  (2~14自然段。)

  1、自由读2~14自然段,思考:

  ⑴这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⑵父亲和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

  2、谁说的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划出,读一读。

  3、出示句子1: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摹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⑴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⑵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⑶这句话的重点词是什么?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⑷三位同学读了这段话后,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丁说: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小华说: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小微说: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⑸辩论:

  在现代社会中,你认为该做怎样的人?

  ⑹朗读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4、出示句子2:

  父亲只是在赞美花生吗?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⑴读句子,理解。

  ⑵父亲的希望是什么?

  5、出示句子3: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⑴怎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请举例。

  ⑵怎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⑶有用的人与花生有什么联系?

  6、朗读指导四段话。

  7、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他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人要做( ),不要做( )。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简介作者的笔名:

  是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他的笔名,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读一读。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许地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了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10、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最深的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引导

  1、拿出许地山的文章纸,让学生读。

  2、教师推荐网址,课外组织学生上网查阅。

  【板书设计】

  落花生

  许地山

  一、种花生,收花生(1)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埋在地里挂在枝头

  二、尝花生,谈花生(2~14)

  挖出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重点段)可贵:默默无闻藏而不露

  三、父亲的话牢记心上(15)

  【附:作业纸】

  1、自由读2~14自然段(重点段),思考:

  ⑴父亲和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

  ⑵谁的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划出,读一读。

  2、三位同学读了这段话后,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丁说: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小华说: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小微说: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3、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他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人要做( ),不要做( )。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教案(精选13篇)10-22

《落花生》第一课时说课稿范文10-26

落花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15篇)12-06

《落花生》第一课时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06-10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8篇)04-09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0篇)06-13

《方程》第一课时教案10-11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08-05

掌声第一课时的教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