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5 09:05:0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有关介绍动物睡觉的图书、图片,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22页

  活动过程:

  1、与幼儿谈话:小朋友,你是怎样睡觉的?让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2、那么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启发幼儿说出家养的小动物睡觉姿势(猫、狗······)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动物睡觉的秘密。

  (1)请幼儿分组活动,观看有关动物睡觉的图片、图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讲故事:动物怎样睡觉?

  4、游戏“谁在睡觉”

  (1)看谁找得快:请幼儿仔细观察挂图,找出正在睡觉的动物。

  (2)看谁说得对:请幼儿说出蝙蝠、老虎、丹顶鹤等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3)看谁学得像:教师说出动物的名字,请幼儿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

  5、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第三册第22页,看看讲讲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6、教师可引导幼儿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眠姿势。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

  活动延伸:

  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比一比看谁学得像。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您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教师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在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被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

  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想象的'火花。)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

  (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变大,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感受欣赏菊花在杯中开放,引起幼儿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变大的感知理解。)

  【活动延伸】 老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食堂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我参加了省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课题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的主题活动的目标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的很顺,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的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是提示而不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

  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大了!变大了!”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科学教案 篇3

  对幼儿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活动。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适合班级:

  中、大班

  材料准备:

  塑料泡沫、橡皮筋、硬纸板、透明胶带。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将塑料泡沫削成小船的造型,尾部中间挖一个长方形孔。

  (2)剪一张硬纸板如图折叠好后,中间穿过橡皮筋,再把连接处粘好,做成螺旋桨。(见“橡皮筋游艇图1”)

  (3)将螺旋桨上的橡皮筋拉到船身上,游艇就做好了。(见“橡皮筋游艇图2”)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手不停地旋转桨叶,使橡皮筋上足弦,然后把游艇放入水中,松开手,游艇就会在水中航行起来。

  (2)让两名幼儿进行游艇航行比赛,看谁的游艇行驶得快。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游艇在航行时螺旋桨发挥的作用。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橡皮筋拧的松紧程度与游艇航行速度以及航行距离间的关系。

  ●提醒幼儿注意橡皮筋不要拧得过紧,防止绷断。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弹性不同的橡皮筋和软硬程度不同的塑料片来制作螺旋桨,探索它们与游艇航行速度的关系。

  ◆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电风扇的叶片,快艇、游轮行驶时螺旋桨的样子,或让他们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丰富相关知识。

  小知识

  螺旋桨是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有两个或多个桨叶,叶片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橡皮筋具有一定的弹性,它被旋转紧后要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就会产生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带动叶片转动,而叶片转动会将水翻动起来,从而推动游艇向前航行。飞机与船都是靠螺旋桨装置来进行发力,带动机身或船身前进的。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促进幼儿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祖国之最,哪些是祖国之最,为什么说是祖国之最。

  2、围绕话题谈论,能用连贯的语句谈论自己所知道的“祖国之最”。

  3、有做人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祖国之最,为什么说是祖国之最

  活动准备 地图,祖国之最的小图片,如:天安门、长城、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东方塔、珠穆朗玛峰。

  活动过程:

  一、讲述“我喜欢祖国什么”。

  教师:“我们祖国有河流、高山、建筑物、名胜古迹等,你最喜欢祖国的什么?为什么?”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祖国之最。

  1、教师:

  “我国有两条著名的河流你知道是什么吗?”(黄河和长江)

  “看看黄河的水是什么颜色的?长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黄河和长江是我国有名的两条河流,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它的水是黄色的,长江是我们最长的江,它跨越我国好几个省。”

  3、教师:“最长的城墙是什么?”(最长的城墙是万里长城)

  4、教师:“最大的城市中央花园是什么地方?”(北京天安门广场)

  5、教师:“最高的山是什么?最高的山峰又是什么呢?”(我国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上最美的景色是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也是我国最高的山峰)

  6、教师:“我国最古老的建筑群宫殿是什么地方?”(我国最古老的建筑群宫殿是故宫,也就是古时候皇帝居住的地方)

  7、教师:“我国最高的宫殿在什么地方?”(我国最高的'宫殿是西藏的布达拉宫,它坐落在山上)

  8、: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国之最,为什么是祖国之最呢?因为它们在是数第一的,没人能比的,所以是祖国之最。

  三、比比谁知道的祖国之最多

  活动要求:将幼儿分成三组,开展竞赛活动,老师出题幼儿抢答,答对的得一多朵小花,活动完后来比哪组得的花多为赢。

  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祖国之最?讲给同伴听。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圆形与生活的人密切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欣赏轮子工程师的作品

  1.(搜集各种带轮子的图片自行车、飞机、摩托车、轮椅、三轮车、小汽车、卡车、火车、旱冰鞋、宝宝车、轮船等)让幼儿天观察这些是什么?哪里有轮子,哪里没有轮子。

  2.讨论:这里有很多东西都是轮子工程师的作品,轮子工程师就是造轮子的人,找一找哪是他造的轮子。

  二、观察并思考圆形轮子的作用

  1.工程师设计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形的?

  2.一个轮子的是什么车,两个轮子的是什么,三个轮子的是什么?四个轮子的是什么?许多轮子的是什么?

  三、比较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1.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图。有什么地方会用到它们呢?为什么它们不能做轮子?

  2.如果把圆形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会发生什么事?

  3.玩一玩试一试看哪些积木能滚动。

  4.有一次,轮子工程师做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他想用来干什么呢?原来啊,工程师把坏蛋的自行车和汽车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正方形的,这样坏蛋骑上自行车就摔跤,想开车,汽车一动也不会动。坏蛋都跑不掉了。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通过想象有趣的故事情景,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比较认识圆形圆滚滚、无边无角的'特征,感知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通过轮子的自述,孩子们对轮子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孩子们到轮子的自豪,知道轮子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轮子是如何来帮助我们的。

科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喜欢做实验, 进一步探索哪些形状的物体可以滚动。

  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基本关系。

  活动准备

  《神奇的轮子》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

  实验物品,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 出示各种类型汽车的图片,请幼儿指出轮子在哪里,并问一问幼儿轮子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向幼儿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轮子吗?

  图中哪一辆车能开动?

  3、 幼儿两人一组,每组有一篮东西,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4、 幼儿面对面坐在地上,轮流选取篮子里的东西滚向对方,对方把东西接住并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一起。

  5、 活动完成后,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圆形的。)

  6、 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活动评价

  喜欢做实验和分享发现。

  能辨别可以滚动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关注西红柿的生长,了解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2.学会区分生熟西红柿。

  3.乐意参加劳动,对劳动感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收拾整理好种植园地

  2.西红柿秧苗、铲子、水桶。

  3.《西红柿生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去栽西红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吃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了。你愿意去栽西红柿吗?

  二、栽西红柿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延续活动:

  锄草(西红柿成活后进行)

  1、引导幼儿认识杂草,学会从根、茎、叶的不同来区分杂草与西红柿。

  2、组织幼儿为西红柿锄草。(提醒幼儿不要弄断西红柿的枝和叶、不要弄脏衣服和鞋子)

  四、采摘西红柿。

  1、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的果实。

  师:"西红柿的`果实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2、采摘西红柿。

  提醒幼儿要摘熟的西红柿,别把生的西红柿摘下来。

  3、品尝西红柿。

  将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带到教室里清洗干净。

  师:"西红柿有那几种吃法?"(幼儿自由讨论并交流)将西红柿切成片状让幼儿品尝,师:"今天吃的西红柿是谁种出来的?西红柿吃在嘴里是什么滋味?好吃吗?"记录活动:

  从移栽到收获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西红柿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随机教育,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细心观察幼儿的好奇心及兴趣,及时给予支持、合作、引导。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实施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试将数量4、5的物体分成两份。

  感知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讲述分合结果。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分合板5块,数量依次为1~5的小实物。

  相关的数学书习题。

  指导要点:

  师示范操作方法:每次按分合板上的数字拿出相应个数的小实物,分成两份分别放入分合板并列的两个格子里。

  观察分解结果:看一看每种分法是否一样,把分法相同的'一组去掉,试一试还有没有其他分法,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并总结每个数字有几种分法。

  讲述分合结果:分合结果可用“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5来表述。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9-28

科学教案[经典]10-01

科学教案(精选)10-03

[精选]科学教案10-17

(精选)科学教案11-23

[经典]科学教案11-15

科学教案【经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