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雷电颂》教案

时间:2024-04-16 06:54: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郭沫若《雷电颂》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雷电颂》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郭沫若《雷电颂》教案

郭沫若《雷电颂》教案1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郭沫若《雷电颂》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

  1、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模仿录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4自然段

  二、研读赏析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仔细分析一下。(研讨与练习二)

  象征手法。屈原是光明正义的化身;风雷电象征能变革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前佩戴的长剑;无形的长剑象征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能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与练习一)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2)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

  (3)运用反问、设问等,呼唤指斥,更增强了独白的战斗力。

  (1)内心独白想像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三、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1)Pìnì(睥)(睨)(2)雷tínɡ(霆)

  (3)nüè(虐)待(4)污huì(秽)

  2、写出下列红字的拼音。(5分)

  (1)忏(chàn)悔(2)驰骋(chěnɡ)

  (3)迸(bènɡ)射(4)鞭挞(tà)(5)犀(xī)利。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到的修辞方法。(5分)

  (1)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2)你劈吧,劈吧,劈吧!()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4)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5)“风”“雷”“电”象征()

  四、课外延伸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五、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背诵文章(9————13)。

【郭沫若《雷电颂》教案】相关文章:

《雷电颂》教案04-13

《雷电颂》教案优秀05-25

《雷电颂》备课教案04-26

《雷电颂》精品教案06-12

《雷电颂》优质教案06-03

《雷电颂》优秀教案06-02

雷电颂的学习教案参考05-29

《雷电颂》教学设计08-04

《雷电颂》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