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意,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初步掌握了文言文阅读与学习的一般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四、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陋室铭》缘由的故事引入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作的室铭。用以自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
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习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习
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
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六)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先逐句落实重点词,在指名学生逐句口译。
(七)与学生交流下列问题
1、熟悉了文章内容之后,谁能谈一谈你对陋室的印象如何?(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简陋呢?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使陋室生辉的光点正是“惟吾德馨”(板书),作者看重的是德行的美好,而不是生活条件,所以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
3、(陋室如何不陋,如何高雅呢?作者从正面做了具体描绘,最先写了陋室什么?(板书:环境)哪一句写环境?从这一句我们感受到陋室的环境怎样?交流:别致幽雅,令人赏心悦目,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4、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刘禹锡擅长诗文,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挚交好友,可见交往的都是博学多才之人。
5、作者要表明的.是“陋室不陋,惟吾德馨”,为何要写交往之人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交往可见陋室主人的学识身份,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6、室主人除了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之外,还有哪些生活情趣呢?(板书:情趣)
7、从调弦抚琴,展卷读经可见室主人怎样的情趣?高雅脱俗
8、作者崇尚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无……无……)认为案牍劳形,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持什么态度?(极端厌倦)
9、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不慕名利,以清高为乐。小结:以上四句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三方面写出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文中没有一个“德”字,却处处可见品德之高尚,说明陋室不陋。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陋室环境及室主人的情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一边听老师描述,一边放映一幅幅画面。陋室之外,苔痕碧绿,爬上台阶,芳草青葱,映入帘笼。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室内,是主人或邀客谈笑,纵情畅怀,或窗下抚琴,怡然自得,或展卷读经,乐而忘忧。指名学生描述一下刚才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描述:放眼看到一片郁郁葱葱景象,用耳听到的是纵情的欢笑,悠扬的乐声)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有如此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爽心的雅事,会有身居陋室之感吗?
10、行文至此“陋室不陋”似乎可以做结了,作者为什么用所居之室与名人“草庐,玄亭”相提并论?肯定此室不陋,隐隐以名人自比
11、诸葛亮和杨雄有哪些成就?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他辅佐刘备,功勋卓著,是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文学家,才华横溢,文学成就斐然。
12、作者自比诸葛亮,杨雄,目的何在?表明自己具有古代明贤的志向的志趣和抱负,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13、题目就讲“陋室”,篇末为何又说“何陋之有”?引孔子话,原话是:“君之居之,有何陋之?”隐含以君子居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室”彻底翻了过来,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至此全文浑然一体,戛然而止。
(八)总结艺术特色提问: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哪些写法值得学习?
1、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什么?所托之言是?
2、排比,对偶——骈句
3、押韵严格,压什么韵(ing)总结:这篇不足白字的铭文,行而不陋地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性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资匮乏,但只要居住者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会越物质的神奇的精神力量。
(九)当堂成诵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篇琅琅上口的铭文,我们当堂背诵下来好不好?老师教给同学们几种背诵方法:
(1)耳听背诵法(一半读文、一半试背,轮换一遍)
(2)抓文脉背诵法(看板书试背)
(3)抄读法(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先读后抄,边读边抄)
(十)作业:背诵并笔译全文
七、板书设计
陋室铭环境斯是陋室诸葛庐交往惟吾德馨子云亭情趣类比何陋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陋室铭》教案2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1.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2.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3
执教:朱燕青
班级:初二(3)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陋室铭》教案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本次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诵读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
(二)提问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三)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的确立及依据
(一)导入新课采取情境导入法,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家进行比较说说对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样认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基本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背诵,随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生翻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指导。
(六)思考阅读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围绕中心设置三个问题,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七)反馈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本组练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小结全文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九)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和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这样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获得了及时反馈。
五、板书设计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高洁傲岸的节操
陋室不陋托物言志
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贫乐道的情趣
子云亭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陋室铭》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德馨
室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铭》教案7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韵味情调
2、品析作品的思想内容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我国是礼仪之邦,是诗的国度,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部分诗人也拥有人们的高度赞誉: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
诗豪————?
诗豪刘禹锡,我国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运动失败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照惯例,他到和州应该在县衙拥有九间房子,由于县令的刁难,却被安排在城南面江水立的三间房自里,面对滔滔的江水,他诗兴大发,写下“面对大江观百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豪迈诗篇,也因此激怒县令,被迫搬迁到城北仅一间半的小屋。这里环境宜人,他为此写出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超俗诗章,又再度激怒了县令,不得不住进仅容一床、一桌、一椅是斗屋陋室。半年三迁居,且越迁越小的窘迫境遇没使他怨天尤人,而是奋笔写下了传世佳作《陋室铭》。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陋室,看看它有什么特别。
二、整体感知
诵读文本,品析音律美。
1、分组诵读,互动正音
————吾、馨、儒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并看看每句最后一个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名、灵、馨、青、经、形
————押韵:每句末尾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
3、全班齐读,速读成背
三、研读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过一翻诵读相信同学们对诗豪的“陋室”已有了总体认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又不陋呢?(原文)
————惟吾德馨
————山因仙而出名,水因龙而灵气,为此可得出“室因德而馨(芳香、有名),我们也可说“室不在华,有德则馨”(类推出中心)。
3、刚才我们知道了陋室是因为“德”(主人品德高尚)而“馨”(不陋),在文章中“德”“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优雅(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
————上、入:人格画
————绿:使台阶碧绿
青:使窗帘青翠
(2)交往文雅
①、如此优雅的环境里,来的人多吗?来的又是些什么人?
————少(苔痕上阶绿)。
————是鸿儒(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不是白丁(学识浅薄,品德低下的人)。
②、从交往中可不可以看出“斯是陋室”的主人是个什么人?
————博学之士,高雅之人。
(3)情趣高雅
置身于优雅之镜,偶尔文雅之士阔论外,简陋陈设的主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做 自乐 调(弹奏)素(朴素)琴、阅金经(佛家经典)。
想 超俗 无丝竹(音乐)乱(使……烦乱)耳、无案牍(公文-官职)劳(使……劳费)形(身心)。
4、伫立于草丛之中、布满苔痕、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屋陋室,在“吾”的眼里却显得优雅,再其加交往的高雅、情趣的优雅,以充分地证明了“吾”品德的高尚。为何还写“难言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呢?
————庐(三顾茅庐)草屋 孔明 出名
————室比庐、亭,自比圣人
从此我们可看出作者给陋室作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怀?
————陋室——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铭:就是记载,古代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篇幅短小、行文用、意蕴深刻。
5、赏析《陋室铭》仿写
——赏析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搜集古代名人的,撰写自己座右铭。
《陋室铭》教案8
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陋室铭》教案9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习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
[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
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
四、拓展迁移
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
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
[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陋室铭》教案11
学习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提问内容
一、复习提问。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陋室铭》中考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
2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9.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
《陋室铭》同步练习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第二部分: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二)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
⑷外举不避仇(举: )
2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21.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2.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4.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陋室铭》答案
1.刘禹锡;唐朝 2.略 3.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 7.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用韵 8.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10.诸葛亮;杨雄 1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3.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14.D 15.略 16.A 17.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18.A 19.⑴当⑵仇人⑶好⑷推荐 20.B 21.依次是:√ 22.C 23.⑴您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我的儿子。⑵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24.C
《陋室铭》教案12
课标要求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法点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体感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言揣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本文作者和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鸿()牍()
蜀()苔()调()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⑴有仙则名:
⑵惟吾德馨:
⑶斯是陋室:
⑷谈笑有鸿儒:
⑸往来无白丁:
⑹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
⑴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⑶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⑷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乙: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陋室铭》教案13
《陋室铭》教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二、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行文思路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内容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
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
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六、对联
1.琴棋书画般般皆雅致,春夏秋冬季季有闲情
2.志雅趣雅陋室雅,才高艺高品德高
《陋室铭》一文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_____调素琴______鸿儒_______案牍_____西蜀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字。并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_______名:______灵: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________斯________惟_________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对于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学生都说不多余,但似乎可以意会不多余的原因而无法言传。于是我提醒他们关注“山”、“水”、“仙”、“龙”和“陋室”的共通之处,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说出“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我又追问:“是人的什么呢?”“品德高尚。”说出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了,可以做总结了,“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刘禹锡看来不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撑这个房屋的一个横梁。”我的板书也设计成了一个房屋的形状,屋顶部分写上陋的表现,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现,而横梁就是“德馨”二字。这个板书设计比较形象,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问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贫乐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贫乐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习方法:
1、圈点批注学习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15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文章特点,赏析文章的能力。
3、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对文章的赏析,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一间陋室,那里芳草青青,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学生:选后者,因为……
老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位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就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还是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释“铭”解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是用韵的。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造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目的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三、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曾多次被贬官降职,与柳宗元交情深厚,著有《刘宾客集》。
四、追溯背景
刘禹锡因革新失败被贬。按规定,他应住在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策知县是个小人,他多方刁难,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在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将刘禹锡的'房子从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读书作文,策知县都要气炸肺了,这回他又为刘禹锡寻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这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五、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句子的断句、语气、语调。
2、下面的时间我要留给同学们来展示风采,哪位同学先来?
找二名同学分别读,教师要有点评。最后齐读。用心领会并指出本文有哪些押韵字?有什么作用?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作用: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节奏之美。
3、让学生分小组结合书下注释和大屏幕上重点实词疏通文意,不懂的提出来共同解决。最后指一名同学疏通文意,其它同学纠正补充。
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名:出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入:映入。
上:长到,名词用作动词。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六、整体感知
1、在理解文意之后,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明确:是要突出“陋室”不“陋”。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讲的,而“不陋”是说室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就不觉其陋了。“陋”是物质,“不陋”是精神上的。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
七、合作探究,分析文章
1、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①、教师讲解: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山水写起,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这里作者以比喻起兴,点明题旨。说明陋室不陋。
②、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意思,并顺势突出句子的个别意思及修辞方法,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句子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明确: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这里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明确: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里是写室中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明确:从正面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从反面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不陋原因: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呼应了惟吾德馨。
2、作者所居住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子云亭简陋吗?为什么?
明确:不陋,因为室主人不凡。
3、引用孔子的话目的何在?(引导学生分析结尾孔子话的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睛之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4、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明确:安贫乐道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品质
5、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用孔子的话,画龙点晴,总结全文。作者借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八、适当迁移,正确引导
学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言之有理即可)
九、思维拓展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十、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清贫的物质世界也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作业:
⑴抄写常用实词
⑵背诵并默写全文
【《陋室铭》教案】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案01-23
《陋室铭》教案08-27
陋室铭教案04-24
《陋室铭》教案11-02
《陋室铭》教案07-21
陋室铭教案08-25
《陋室铭》教案07-03
陋室铭教案04-07
《陋室铭》教案07-11
语文《陋室铭》教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