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渔歌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如梦令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一】
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的这首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却从未被超越,《渔歌子》教学反思。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词意境很美,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师生对读等。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教学反思《《渔歌子》教学反思》。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总之,给全镇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处,开始的紧张,在上课环节上的不够衔接,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不够丰富,自己教态的不够自然,然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此次公开课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也将会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进步。
如梦令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二】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 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
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
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 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
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
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 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
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如梦令渔歌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学反思11-07
渔歌子教学的反思06-12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07-02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05-26
《渔歌子》教学反思05-23
如梦令的教学反思10-29
《如梦令》教学反思10-26
如梦令教学反思12-17
如梦令教学反思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