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3 11:12: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

  分散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也是化学课重要掌握的一课,为大家分享了物质的分散系的教学反思及教案,欢迎参考!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

  物质的分散系的教学反思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混合体系,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由于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而表现的性质。根据它的知识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为:认识分散系,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从分散质的粒子大小不同,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理解丁达尔效应,并能通过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根据这一目标,课题设计应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溶液知识,得出分散系的概念,并从溶质和溶剂的知识,推理出分散系是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再运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组合,以强化分散系概念定义要素的构建;接着让学生思考与交流,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得出另一种分类方法:根据分散质的粒子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成溶液,胶体和浊液,再通过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实验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最后,和学生进行“如果空气不是胶体,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讨论,强化学生对丁达尔效应从反面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想象力,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是符合现在新课标要求的,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在学习中获得了实践经验,提高了自己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

  物质的分散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应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 胶体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 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2]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07-07

物质的分散系的说课稿01-01

九年级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优质教学反思06-16

分散系的分类02-26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5-21

物质分类教学反思04-12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8-24

教学反思:《物质的量》06-12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