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3 09:40: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讲完了,用了四节课。成与败,得与失,记之。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备课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文献和课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来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根据不同的文段设计多个问题。

  以前,我比较会“依文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文提问”。现在,有了长进。《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课文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课,我弄懂了。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来。(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就像”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视了课堂结束语。

  以前讲课,我多是“虎头蛇尾”。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文章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对联如下:

  自华改名,因家庭,勤奋求学,终成文化学者;

  秋实拒粮,为祖国,凛然抗争,铸就人格丰碑!

  欠缺之处,多,且显而易见。

  其一,忽视了朗读。

  由于要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交流、讨论后,还要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课堂流程紧巴巴的,朗读就退居了“次席”。教学时,除了一次齐读全文,两次朗读重点段落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不读,文章的美感和韵味,就感觉不到;不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无从落实。

  忽视了朗读,教学就丧失了应有的“语文味”。

  其二,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

  学校实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一学二练三考核”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小组讨论,老师少讲,学生多动”。学生分组了,开始讨论了,他们真的在“研读文本,寻找答案”吗?真的在“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吗?即便是真的,为什么我看不到喧闹的互动场面?听到不激烈的争辩声音?教室里,总能发现有几个学生趴着,根本不说话;有的在说话,却是闲聊。

  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不起来,怎么办?

  那就改变设置问题的方式,让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变得”生动、有趣的啊!

  如果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那又该采用什么方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

  我的招数不多,难。

  其三,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培养。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我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它的好处,可以起到“一衣带水”、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但问题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发现的、设置的,学生被我“牵”着走,他们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精神、自学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心难安,也慌。

  其四,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

  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好是好,但班级人数多,教室小,分多数人为一小组呢?四人,六人,还是八人?分好后,学生如何坐?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只能派一个代表。一个小组,如果总是这个代表发言,单调,也容易养成组内其他成员的惰性。换一个代表发言后,他(她)的声音小,且吞吞吐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这又该怎么办?

  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我不会随机应变,只能“顺舟顺水”,任其“从流飘荡”。

  这是一个“结”。

  其五,重点段,讲不出精彩来;思想性,讲不出濡染来。

  《荷塘月色》的重点处,有三:一是月色下荷塘的柔美,二是荷塘上月色的朦胧,三是《采莲赋》中的浪漫怀想。讲课中,虽然我穿插了一些案例,进行了一些拓展;但总觉得,重点段没有讲出精彩来,思想性没有讲出濡染来。

  有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说我掌控课堂的意识太强。他的潜台词是,我太喜欢“独霸”课堂了,总喜欢一个人“表演”。

  我自责的是,即便我“独霸”了,“表演”了,但还是达不到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效果,没有感染力,没有震撼性,没有濡染心灵。

  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

  为什么讲不出来?内功差,积重难返。

  “一辈子学做老师。”此话,绝非谦辞,是真言。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04-04

《荷塘月色》的教学反思06-14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05-28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1-14

荷塘月色的教学方案及反思06-12

《荷塘月色》的教学反思范文07-04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范文05-12

荷塘月色的教学反思范文07-0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