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启发式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启发式教学反思 篇1
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只有通过启发才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黎世法教授说:“启发本身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认识条件”。启发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时机,适时点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认识条件。
笔者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7课《捞铁牛》这节课上,关于怀丙和尚: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送回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启发:为什么铁丙和尚这样说呢?水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回答这个问题。
在随后的学生回答中,我发现回答:浮力这个名词的非常多!学生大多通过复习知道了这个概念,但是还不能用口头直接进行解释。在接下来的回答中,同学们好象找到了灵感,发散性思维大大开放!问题越来越多啊!其中最多的问题是:如果船上的沙子已经用完了,铁牛还没被捞出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是偏离了主题的!文中主要是讲捞铁牛的主要过程和浮力这个只需要简单明白的问题,没想到学生回考虑这么的问题!
我在想:启发式教学到底怎样最适中呢?这样看来把握“度”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是不能泯灭的。语文课文启发式教学是一门高妙的教学艺术,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与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索本身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索,而学会这种创造性思索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启发式教学反思 篇2
新课改后,打着素质教育旗帜,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了,层出不穷。但我总觉的这些教学方法不是过“左”就是过右,总是在走向极端,或者更多的是在追求形式,而没有真正去讲究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学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作用是新课改下最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归纳起来这些教学方法的特点就是由教师讲变成学生讲。以至于今天的课堂,大家一致认为只要是老师在讲而非学生讲就不是新课改课堂。
其实,这都是错误的理解了新课改,新课改并不是追求课堂形式,而在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本质,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要去否定甚至废除教师的讲授。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是新课改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法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的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苏格拉底说过: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还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底的伟大学生柏拉图就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产物,而且此后,柏拉图及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可见,启发式教学法是由来已久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已知去探索未知,既能够使学生克服对知识掌握的畏惧,又能使学生探寻知识联系,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思绪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避免学生所谓自主学习,漫无目的,毫无效果的“热闹”的伪新课改课堂出现。
但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没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只能会是在预先设计的轨道上直行,而不敢有半点偏差。启发式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不断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需要教师在课堂的美妙生成中把握学生的智慧灵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魅力。
只不过这种出现在古代民主盛行的希腊社会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应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与苏式启发式教学法相似的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在中国大一统的教育思想下,悄然消失几千年,直到现在也难以真正实现。
启发式教学反思 篇3
疑,即疑问;疑惑,亦曰疑义、疑难。获知始于生疑。物理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促进他们顺利地运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跨越知识间的难度障碍。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湖北通城一中余拱焰老师设计并运用了“四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讨论排疑——练习解疑”就是以“疑”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自学质疑】
自学,尤其是在指导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自学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指导自学无疑应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里所要求的自学,不是一般浏览教材,而是阅读——钻研——思考。教学时,通常要先给阅读思考题(并非普遍的陈述教材内容的阅读提纲,而是具有一定思考性、能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思考题),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让他们自学阅读。教师通过巡视和观察,了解他们提出的不同问题,予以个别指导,及时发现各类学生自学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即要能抓住教材的脉络(知识间的联系及基本思路)和要点(重要、难点),能大胆的质疑。
“疑则进”。能否质疑,不仅是检验学生动没动脑,是否会动脑的重要标志,也是了解各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善于质疑者必善于学习。学习通过阅读——钻研——思考到阅读——质疑——理解的过程,是完成自学任务的基本过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们就能逐步地由“不读书”到“读书”;由“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并能逐步地学会从课本中发现物理教材叙述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物理思维的技巧,不断地提高自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地适应物理学习的要求。
【第二步:精讲释疑】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引起了疑惑,产生了疑问。有的虽经老师巡视时的个别辅导已受到启迪,但大多数学生仍有不少问题须通过老师点拨的精讲而得到解决。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精讲,与一般的讲课不同,它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而是在学生通览教材并经一般性思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讲解。因此,要用精炼而概括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须知,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而难以解决的问题,若不讲透,可能会使自学落空;不管学生是否弄懂,讲得过细,也不给他们以思考的余地,可能又重新回到满堂灌、注入式的老路上去,使自学流于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在学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储备中把解决面临疑难所需要的那些知识抽取出来,通过精讲来启发他们进行灵活的应用。
教师精讲,一定要抓住学生难于接受的内容,抓住学生易于混淆的内容,抓住学生中带共性的内容。一定要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注重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按照自己思考的路子抽取其需要的知识,用以填补思路中的“空白”,连接思路中的“断点”。
教师讲得精,学生听得也就认真。其实讲得过多,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也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点,讲得精,可以破除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习惯,也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自学不质疑的毛病。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惜话如金,从不多讲、乱讲,而用精讲来提高时效的。
【第三步:讨论排疑】
物理知识不仅是物理科学的结论,而且包括物理思维的过程。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给他们一个议论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经过教师引导、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交给他们去解决。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潜心思考,提高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的积极性;也能逼使他们在教师精讲过程中独立分析,提高为取得讨论发言权而积极寻找理论依据的自觉性。
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激疑”,善于提出适量的表面矛盾,让他们深思,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心情,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
通过议论,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消除学习的畏惧感,使那些具有相同见解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快感,使那些具有不同见解的学生欲罢不能,使那些仍有困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顺着问题的线索去寻求解决的思路。这样,讨论的过程就变成了排疑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疑难经过争议、讨论之后,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
为使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而获得理想的结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特别要及时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使讨论不断引向
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针对出现的问题,抓住时机,予以适当的点拨。
【第四步:练习解疑】
练习的过程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解答新疑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并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抽象出来的概念与规律进行反思,使前后知识相互挂钩衔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知识和迁移。
解题就是练习,就是解疑。为此,课堂教学时,物理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引导他们明确解题思路,即要求能正确理解题意,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灵活地选择有关概念和规律分析、推导,达到问题的解决;还要指导学生善于以物论理,能简要地运用语言文字。对于格式、步骤、单位选用、取值方法等都应规范化,以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指导解题练习,要求教师精选好具有科学性、典型性、思考性的例题和习题;充分发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或多题一解的功能,促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热点,发展动态思维,达到解会一道题、弄懂一类题的目的。对学生的解题,教师也要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讲评,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难度适当的习题,就能消除死套题型的定势影响。逐步培养出寻求变异、不依常规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小结,是对旧知识归纳性的练习,也是对新知识研究性的探索。因此,还有必要加强“题后小结”和“编题活动”,指导他们进行单元小结、章节小结或体会最深刻的某一内容的小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熟练地运用物理知识,还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排除疑难,有利于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和联系,提高综合、归纳和探索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启发式教学反思12-23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11-29
《藏戏》教学反思12-08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12-02
白鹭教学反思11-30
《检阅》教学反思11-28
猫教学反思11-28
《蒸发》教学反思11-21
《荷花》教学反思11-14
细菌教学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