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1
1、本课感觉最成功之处是入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两幅松树图,让学生在对比中领略出文中画面的独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根据画面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一举双得。
2、 “在所有的言语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轴。”在教学本课时我着眼于诗的语言,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对诗画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深入地去体验、感受,产生赏心悦目的情感体验效应。通过对比、拓展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诗画的意境有所领悟。
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理解全诗的意思时,我利用各种资源,让已经明白诗意的.多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学懂的情况,从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述中提炼出明白诗意的方法——释、留、补、调。这中间,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此时,我发现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展示他们的创造潜能。
古诗毕竟不同于一般作品,它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不忘教师关键处的引导、点拨。我在学生发言时适时提醒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本诗在谴词方面有一种对称的美,“苍松”对“怪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我引导学生体会诗意、诗味、诗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这样,在引导学生述说为什么喜欢某句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他们诗美的表达方式。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2
这个单元,主题是“岁寒三友”,三篇主要课文的结构差不多,都是前面一首诗,后面是赏析,还附有插图。
第一篇《墨梅图题诗》是实习生小叶上的,后面两篇《墨竹图题诗》和《苍松怪石图题诗》所用的方法与小叶的方法差不多,介绍作者之后,先把诗读通读顺,理解诗意,再结合插图读懂诗画欣赏,理解作者所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回到诗歌,尽量让孩子能在课堂上将诗歌背诵出来。
不过,今天上《苍松怪石图题诗》感觉并没有前面的顺。首先是这首诗的理解与前两首相比,长了不少,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前天布置的预习,估计许多孩子除了把生字写完,并没有认真去读课文,所以今天当我让他们读诗时,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读通。而且今天发言的孩子也少了,这帮小鬼也不知是哪根筋搭到了,有时上课发言挺积极的,今天倒像是要睡着了,难道是之前的统考动员把他们吓到了?
对诗歌的质疑倒是有不少孩子举手了,几乎把全诗的内容都提了出来,好吧,一个个来解吧。与以往不同,过去上诗歌,虽然有孩子提问,但这些问题一般都有孩子知道答案,而今天,有些问题就没人知道,所以只好自己来了。看样子,这样的诗在书上还真应该有些注释,要不,有些内容不借助工具书或是老师讲解,他们自己是无法理解的。
上完了,再把这三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总结了一下,特别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诗画欣赏”这一部分,是按照先介绍作者,再介绍画面内容,最后总结诗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顺序来写作的'。其中第二篇《墨竹图题诗》还插入了作者郑燮创作诗画时的时代背景。总结这些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如果将来他们自己要向别人介绍这一类作品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写作了。反复讲了两遍,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听进去了。本想着布置孩子们去练练笔的,可是却并没有准备这方面的资料。明天布置他们周末写日记算了。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3
在本次《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将诗歌与画作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首诗的学习,更是一次跨艺术形式的探索之旅。我开始时通过展示《苍松怪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松树的坚韧不拔与怪石的`奇崛,为诗歌学习铺设了直观的情感基础。
随后,结合诗歌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画中景象的?”“诗与画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映衬关系?”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诗画合一美学理念的理解。但反思起来,我在促进学生主动发现诗画之间的微妙联系方面做得还不够,部分学生可能仍停留在表面观赏阶段,未能深入体会作者通过诗与画所传达的意境与情感。
为了改进,下次教学时,我计划引入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每句诗对应的画面细节,并尝试自己为其他画作创作题诗,以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演示,直观展现诗句与画面的逐步对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跨越文字与视觉艺术的界限,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4
在教授《苍松怪石图题诗》时,我认识到仅仅解析诗歌字面意思和画作技法是不够的,必须将作品置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本节课中,虽然我简要介绍了诗人及该时期的社会背景,但没有充分挖掘这些背景信息如何影响了作品的创作,导致学生对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蕴理解不够深刻。
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堂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搜集更多关于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资料,通过故事化的'方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走进”那个时代,感同身受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讲述诗人创作此诗的动机,或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景物的特殊情感寄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从个人到时代的连结,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此外,我还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情感体验的活动,比如引导学生闭眼聆听诗朗诵,想象自己置身于画中情境,之后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能在心灵深处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5
在《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诗教学的独特魅力与挑战。这首诗以其洒脱不羁的句式和深邃的意境,给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古诗教学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我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了国画作品,让学生以书画欣赏者的身份去观画、赏诗,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诗画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了诗的`意境中。
2、诵读与感悟的结合: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诗画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深入地去体验、感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自主学习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展示创造潜能。同时,我也注重在关键处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
然而,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有些内容过于深奥,学生难以自行理解,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教师讲解。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把握,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6
在教授《苍松怪石图题诗》时,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并注重教学反思,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教学目标明确:
本次教学我设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旨在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多样:
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在互动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我也注重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国画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3、关注学生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我则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也能跟上教学进度。
然而,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时,我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和体验。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7
在本次《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将诗歌与画作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这幅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更是诗人情感与哲思的寄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内涵,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以下策略:
1、预习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简介、创作背景以及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2、视觉引导:利用多媒体展示高清的《苍松怪石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细节,如松树的姿态、怪石的形态,以及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色彩运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诗意解读:结合画面,逐句分析题诗,探讨诗中“松”与“石”的象征意义,如何映射诗人的品格追求或时代背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促进了思维的碰撞与深化。
4、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如绘画、短文、朗诵等)表达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跨学科的实践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并激发了创造力。
5、反思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我努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但在时间分配上稍显紧张,部分环节讨论不够深入。未来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活动之间的衔接与时间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并深入思考。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8
回顾《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情感共鸣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但也意识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情境创设:
课前播放古筝或笛子演奏的音乐,营造古典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2、历史情境还原:
通过讲述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状态,帮助学生理解画作及题诗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增强历史感与文化沉浸感。
3、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中,体会松树的坚韧不拔与怪石的沉稳,进而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传达的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
4、文化延伸:
介绍更多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松石”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然而,反思中我也发现,尽管努力营造氛围,但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或兴趣点不同。未来,我需要更加注重差异化教学,设计更多元化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体反馈的关注,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收获,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共鸣。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9
在教授《苍松怪石图题诗》这一课时,我有如下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诗歌解读方面
1、引导理解意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 “苍松” 和 “怪石” 这两个主要意象。通过展示苍松和怪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形态特征,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象征意义。例如,学生能够从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中体会到苍松的挺拔、雄伟,象征着正直不屈的品质;从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中理解怪石的奇特、自然,象征着一种本真的精神。这种从意象到象征意义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诗歌意境营造
在讲解诗歌时,我试图营造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我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一棵苍松屹立于天地之间,旁边是奇特的怪石,周围是空旷的山野。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提高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运用
1、小组合作探究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他们能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例如,在讨论苍松和怪石的关系时,有的小组认为它们是相互映衬的关系,苍松的挺拔衬托出怪石的奇特,怪石的奇特又突显了苍松的不凡;有的小组则认为它们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和谐共处。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2、比较阅读
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些其他描写松树或怪石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不同诗人对相同意象的描写,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李方膺这首诗的独特之处。比如,与陈毅的《青松》相比,学生发现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松树,但在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上有所不同。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不足之处
(一)学生基础差异考虑不足
1、理解难度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字词和诗句理解起来存在困难,而我在教学节奏上没有充分照顾到这部分学生。例如,对于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这句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我在讲解时虽然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没有深入挖掘,也没有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更多的引导,导致他们在理解诗歌主题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2、朗诵水平差异
在诗歌朗诵环节,我发现学生的朗诵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语调,读出诗歌的韵味;而另一些学生则存在朗诵不流畅、语调平淡等问题。我在指导朗诵时,没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只是进行了整体的示范和纠正,这使得部分学生在朗诵能力的提升上效果不明显。
(二)对文化背景的渗透不够深入
1、时代背景介绍简略
在讲解这首诗时,我对作者李方膺所处的时代背景介绍得比较简略。虽然提到了他的仕途坎坷,但没有深入阐述这种经历对他创作这首诗的具体影响。如果能够更详细地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遇,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苍松和怪石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背后的深层意义。
2、传统文化底蕴挖掘不深
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道家的 “自然” 思想、中国文人对松竹梅等意象的传统审美观念等。在教学中,我对这些传统文化底蕴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只是点到为止。这使得学生对诗歌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无法深刻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改进措施
(一)关注学生基础差异
1、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前提供一些预习资料,如字词注释、简单的诗歌背景介绍等;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更基础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对他们的回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朗诵水平较差的学生,安排专门的朗诵辅导时间,从最基本的字音、节奏开始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诵水平。
2、小组互助
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小组内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合理搭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增加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从其他小组的讨论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二)深入渗透文化背景
1、详细介绍时代背景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详细地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查阅更多的历史资料,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加强对诗歌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与诗歌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道家思想、传统意象的文化寓意等,并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知识小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 10
完成《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成功之处
(一)激发学生兴趣方面
1、以图导入
在课堂开始时,我展示了苍松怪石图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这幅画的独特之处。学生们对这幅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表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看法。这种以图导入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诗歌解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故事引入作者生平
在介绍作者李方膺时,我讲述了一些他在官场中的故事,如他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谪的经历。这些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想要知道这样的经历会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怎样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对作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教学互动环节
1、提问与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分析 “苍松” 这一意象时,我问学生:“你们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苍松的特点?这些特点又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这种提问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诗句中的关键信息,并深入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意义。同时,我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解。
2、课堂讨论的组织
组织了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我注意到有些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颖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课堂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平衡
1、深度挖掘不够
在对诗歌的解读过程中,虽然涉及到了意象、意境、主题思想等方面,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深度挖掘不够。例如,对于诗中的 “真” 字的理解,虽然学生能够从字面意思理解为真实、本真,但对于这种 “真” 在古代文人精神世界中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与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次,无法真正领略到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
2、广度拓展有限
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虽然进行了比较阅读,但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除了与其他描写松树或怪石的诗词进行比较外,还可以将这首诗与同时代其他文人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或者与不同朝代的类似主题作品进行纵向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学视野中去理解这首诗,而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教学内容。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效果
1、多媒体资源利用单一
在教学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展示图片,但在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上比较单一。除了图片之外,还可以运用音频、视频等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苍松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苍松的坚韧品质;或者播放一段富有古典韵味的音乐,在音乐的氛围中朗诵诗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技术与教学融合不够紧密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不够紧密。有时候多媒体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展示的工具,没有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在展示苍松怪石图的图片时,没有将图片与诗歌中的具体描写进行有效的结合,没有通过图片来详细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导致多媒体资源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改进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1、深入挖掘关键问题
在备课过程中,针对诗歌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查阅更多的学术资料,形成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层层设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这些关键问题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 “真” 字的理解,可以从古代哲学思想、文人的审美追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字在诗中的丰富含义。
2、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
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增加比较阅读的范围。除了横向和纵向比较不同的诗词作品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文学评论、文化研究成果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评价,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探究古代文人笔下松树意象的演变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效果
1、丰富多媒体资源类型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丰富多媒体资源的类型,不仅仅局限于图片展示。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例如,在讲解诗歌的意境时,可以播放一段与诗歌意境相契合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韵味;在分析苍松的动态美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苍松在风中的姿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描写。
2、紧密融合技术与教学
加强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融合。在使用多媒体资源时,要将其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展示苍松怪石图的图片时,要引导学生对照图片中的细节,如苍松的枝干走向、怪石的纹理等,与诗歌中的描写进行逐一对应,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使多媒体资源真正成为教学的有力助手。
【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04-29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7-06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05-04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12
认识平面图教学反思03-09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12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06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21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7-0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