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初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初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初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初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初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中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近几年,初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散文阅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反思04-13
阅读教学反思05-16
阅读教学反思11-14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06-10
阅读教学反思范文07-01
阅读教学的教学反思07-04
中班阅读教学反思07-01
“阅读教学”教学反思01-07
课内阅读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