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决教学反思范文
一、关注学生的学需要找准学习的起点,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活动。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三组有联系的口算题)你能口答出它们的得数吗?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怎么这么快呀?
生1:它们是有联系的!
生2: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能马上算出下面的两道除法式子!
师:(出示缺空的乘法口诀)你能补充这些乘法口诀吗?
生:(口中默默地试念)……
师:(生答后)请帮忙点亮这些星?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想几乘6得24呢?4乘6得24,所以这颗星是4。
生2:我想四六二十四,所以这颗星是4。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谁学得快。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经验,知道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比较简便,快捷的,课前也了解到学生对乘法口诀是相当熟悉,非常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可是学生在具体的计算时并不能想出相应口诀,并准确迅速地算出得数是几,如计算12÷2时,由于数据“大”,学生一时想不起用什么口诀,就顺着背口诀,但此题如果背2的`乘法口诀,并不能背到“二六十二”,而且对于学困生来说,有时找到相应的口诀,还并不能马上写出得数,如二六十二,得数是多少,还是有点迷惑。因此本节课开课,我通过复习口算三组有联系的算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再复习口诀,渗透用乘法口诀来求商的基本方法,并设计学生“点星”的变式的练习,让复习阶段非常有层次,为后面的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做好铺垫,同时,也能利用学习的正迁移,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类推,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之中,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学例1)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除法。
师:为什么?怎么列式?
生: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就是要平均分,可以用除法:56÷8=7
师:你是怎么算出56÷8=7的呢?先独立试做,再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想乘法口诀。
生2:等于7,我是想七八五十六。
师:还可以怎么想?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最简便?
生:想乘法口诀。
师:求56÷8的商,想乘法口诀中几八五十六?(齐答:七)所以56÷8的商是7。
…………
师:如果“要挂成7行呢?”怎么列式?
生:56÷7=8
师:怎么求出这个算式的商的?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还是想“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
生2:我是在想“七( )五十六”呢?
师:仔细观察以上这两道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都用了“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
生2:用到的数字都一样,被除数是一样的,只是除数和商换了一下位置。
生3: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个除法算式。
…………
:新教材,将计算教学融入于解决问题之中,使得计算教学并不枯燥,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解决这一类问题可以用除法,除了可以感受除法的意义外,还可以促进解决问题的教学。本课主要讲计算,因而将重点放在计算教学上。虽然学生在列式后马上就能算出得数,但这个得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能否说出思考的过程呢?此处,让学生之间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非常有必要,可是当询问几名学生后,他们的回答都一样:想口诀“七八五十六”。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说出口诀并不能突破难点,那如何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呢?是先想乘法口诀,再想缺几,还是想“几八五十六”,得出应填“七”呢?乘法口诀学生已熟烂于心,学生也知道用乘法口诀求商简单,因此,要求学生想“( )八五十六”就是让学生经历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这样在遇到较“大”除数的除法时学生能轻松地口算出结果。另外,将56÷8和56÷7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乘法口诀与相应的除法的联系,从而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此处关注了学生的学,让学生经历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关注学生的学需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用好教材就应明确教材内容的层次结构和重、难点及习题要求。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联系师生的主要媒介。这就需要我们做智慧型的教师,灵活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元素,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发展课堂生成的空间。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解决主题图中另外两个问题)
师:主题图上的另外两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1:用除法。
生2:49÷7=7。
生3:27÷9=3。
师:怎样求出它们的商?
生1:想几七四十九。
生2:因为七七四十九,所以等于7。
生3:想几九二十七。
生4:因为三九二十七,所以等于3。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算式,我们是怎样求出它们的商的?
生1:想口诀。
生2: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计算除法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课前备课时,感到教学时间很紧,其实教学内容很简单,但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深,总想着要把主题图中的问题都很好的解决,还要教学例1,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有三个例题了,给人感觉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教学时间当然紧,前面讲得过多,学生练习的时间就不够了。课后仔细钻研教材,其实此处提供多余的信息是供老师选用的,并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研究,还是应该以计算为主,不需要学生再次的研究,讨论,对于计算方法应该是通过例1的教学就应扎实地掌握的,此处只需要学生口头列式,口答出得数即可,这样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给学生充分练习,因此课前应加强对编者编写意图的解读,这决定着老师对教材处理的方式,才能详略得当,游刃有余。
另外,对于练习的处理形式与方法,我也做了些研究。分层递进地设计练习,当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后,为了让学生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地求商,我加入了玩转盘的游戏,让学生的参与面广,扩大了练习的容量,密度;再完成课本P50页第1、2题就非常容易了;最后设计拓展题,让每名学生选一个写出算式,放在相应的得数下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也有如下一些困惑:
1、学生应该学到什么时候为止?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教师在处理例1时有点反复迂回,导致时间的浪费,但在教学中,有时又需要学生反复地说,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握时间呢?
2、将计算教学融入解决问题之中,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能用7—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到达要求。在教学例1之前,需要处理主题图,从而引出计算的教学,那么时间的安排上必然有一定的冲突,如何安排好时间成了一个问题。
3、计算课中的练习如何引起学生的关注,如何对答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调动,如果一味的是枯燥的练习,必然会让学生失去计算的兴趣,因而需要教师做一定的处理,但又会花大量的时间,而且有时效果也不一定很好,如何高效地及时完成练习,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4、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要不要总结?在新教材中,在任何年级好像都没有对计算方法的总结,而是比较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感悟算法的优化,但这样又会让学生没有了方向,虽然书中没总结,老师是不是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适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呢?
【乘法口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的乘法口决》说课稿02-05
7的乘法口决说课稿02-07
《七的乘法口决》说课稿08-15
七的乘法口决说课稿06-18
《七的乘法口决》说课稿范文02-10
《七的乘法口决》优质说课稿07-01
《七的乘法口决》说课稿怎么写05-30
小学数学《七的乘法口决》说课稿02-10
七的乘法口决的说课稿怎么写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