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反思 篇1
今天初二生物的教学内容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重点、难点都是理解基因的遗传,基因对相对性状的控制。学生学的认真,老师也就教的轻松。学生若没有热情,你使尽百般解数也无济于事。今天三、四节连上两班,3班在先,4班在后,两个班对这一课的热情、态度截然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4班的同学可能早就关注这个内容了,一进入话题,他们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些预料中难以理解的东西竟然在我的三言两语点拨中就解决了。
我对教材的处理是这样的,两部分内容,重点放在基因的显隐性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个生殖细胞中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是A,另一个生殖细胞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a,则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Aa,这种基因组成控制的性状是怎样的`?第二步就引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提出几个问题:
1、为什么选豌豆作实验材料?
2、该实验研究豌豆的哪对性状?
3、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4、孟德尔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就自己根据这几个问题去研读课本。然后讨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并归纳:
1、生物的性状之所以有不同表现形式,是因为它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且这对基因的不同组合形式决定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2、相对性状有显隐性之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即为显性性状。
3、基因也有显隐性之分,当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组合在一起时,表现为显性性状。
这一步要讲清几个概念:纯合体;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还应讲清几个规律: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不需要很准确、科学的概念,举例说明即可。
例如,1、一个基因组成为Aa的个体,能产生几种生殖细胞(说明成对的基因必须分开)?
2、两个基因组成都是Aa,则他们的后代的基因组成有哪几种(说明生殖细胞的组合是随机的)?
第三步,提问练习。
1、已知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1)写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基因组成。
(2)假如一对双眼皮的父母生下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则父母亲的基因组成是怎样的?
(3)若父母都是单眼皮,他们能生出双眼皮的孩子吗?2、做课本35页的练习一。
再处理部分二禁止近亲结婚。这里交给学生两个问题:
1、多数遗传病是什么性状?
2、为什么近亲结婚换遗传病的几率大?整堂内容就基本结束。
现在反过来看课的设计,优点是结构紧凑,以学生为主,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启发语言,在3班效果为什么就反应不强烈呢?那问题出在哪呢?看样子,今后备课时还得考虑学生,考虑他们对内容的关注程度,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考虑他们持续注意的最大强度。所以以后每节课应该针对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有一点就是都得以学生为主,都要充分的把学生调动起来。象这种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学生,决不能用某种单一刺激长时间的对付他们,而应该有所变换,并用多种方法结合刺激。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反思 篇2
课前反思: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仅提倡学生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
课中反思一:
本课的内容我认为对于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就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课堂中我采用图解方式分析遗传规律,让学生明白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遗憾的是课堂中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没有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
课中反思二: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作为初中教师也应当认识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知道遗传的二大规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课中反思三:
课堂中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有耳垂”和“无耳垂”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我以有耳垂的父亲和无耳垂的母亲为例,研究该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状如何,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学生们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无耳垂的概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反思:
回顾这节课有两点应引起以后教学的注意:一是对学生的认识估计过高,理解与应用必竟是两个不同层次;二是该课用图解方式讲解遗传规律,并要求学生能用图解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要求过高过严,学生难于达到应用层次。
课程理念只有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实践才会有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当然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内化、反思、实践并检验的过程,并需借助于外界的反馈性评价和自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自觉改良教学行为,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将会获得预期设想的结果,同时满足教师自我尊重与发展,形成教师独特的。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反思 篇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两个课时,可以说这两节课都很难,如果就教师自己讲,依据以往的经验,效果不太好,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备课研究讨论,在某些环节设计学生活动。我在一班先上的第一节课,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对于第二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这节课,我采取的措施是先用一个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孩子却是单眼皮?这是为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去看书,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当学生看到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得到的子一代都是高茎,有同学不禁问?矮茎豌豆的性状到哪里去了,学生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都争执的面红耳赤,最后得出结论: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影响,还会遗传下去,在它的后代中有所体现。学生们对此部分特别的感兴趣,尤其是在画遗传图解时,他们都想亲自动手去画遗传图解,包括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也积极向我询问,“老师,你看我画的对不对,”“我错在哪了”等等问题,当我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对的同学兴高采烈,不对的同学低头继续画,都特别的认真,所以我在想,如果每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这么高,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11-04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1-15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教学反思12-16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12-17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12-17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09-22
沁园春·雪的教学反思和体会08-25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12-23
黑板跑了教学设计和反思的内容04-08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