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24 10:15: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

  听了邓爱静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情形,觉得自己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学做得实在不够。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一连用了四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听邓老师讲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时,邓老师没有停留在学生的语气的指导上,她还指导学生:巨人在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神态、动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细致、到位,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会不提高?想想自己当时讲到此处,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就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就体现得明显、到位,语文的工具性将得到体现了。

  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如果当时上课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只顾得让学生感悟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了,忽略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如果真是这样,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10-29

《山中访友》反思09-15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23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6-17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6-18

《山中访友》的教学反思06-10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5-08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03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05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

  听了邓爱静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情形,觉得自己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学做得实在不够。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反思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一连用了四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听邓老师讲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时,邓老师没有停留在学生的语气的指导上,她还指导学生:巨人在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神态、动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细致、到位,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会不提高?想想自己当时讲到此处,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就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就体现得明显、到位,语文的工具性将得到体现了。

  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如果当时上课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只顾得让学生感悟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了,忽略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如果真是这样,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