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25 13:15: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在环节上,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勤奋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丰富想象,感受神话人物形象,并对其作出评价,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神话给人物的奇特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就课堂实际情况来看,但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我忽略了给予及时清晰的判断,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其次,忽略了学困生的理解感受。这两方面的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改正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篇二:《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反思一

  其实,我们每次准备课都希望它完美。可是事实就是,没有一节原生课会是完美的!正如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讲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因为学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这个“变”,才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课堂,才有了我们多样化的展现。也才会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细节缺失,甚至是课堂本身角度的把握。感谢卢臻老师,你说,痛了,下次就不会痛了。我想说,我没有感觉痛,我只是看到了一个人,虽然孤独,但是依然无怨无悔的前进的背影。

  我们学校每次评课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不要说优点了,说不足吧,一人一句的不足加起来,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呢!一个人看到的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备课组看到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众多的同课头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距离全面把握课文文本越来越近啦!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无关名利无关荣誉无关其他,只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每天都进步一点的老师!

  废话说的多,回来说说我的课。

  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们学校本身对文言文就有了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每当我有口误或者手误的时候,学生都敢站起来直接说出我的错误。感谢这次七年级的一个学生,下课后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碰撞应该是‘石’字旁,你写成‘足’字旁了。”心里暖暖的,学生愿意跟我沟通,共同进步!

  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诵读是重点。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置应该进行调整。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平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

  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评课开始之前,卢老师已经跟我沟通了关于人物这个部分。课堂上的共工形象,这些资料都不是来自文本,从哪里来呢?我说,是告诉学生回家后多方面搜集资料得来的。还有学区负责老师王老师,68中的王老师,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师,大家都对于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老师说,今天真是评课评的暖洋洋啊。其实啊,我的心里才是暖洋洋的。

  关于人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也觉得,应该站在文本的基础上,首先肯定共工是个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还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计后果。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背景,充实共工的形象,为了人民造福啊,结果却引发了战争啊。虽然最后结果在我们现在看来,日月星辰都有了规律,江河湖海都向东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个灾难!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应该很好的把握住基本的文本,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课文告诉我们的,哪些是我们额外知道的,再加以总结。对于学生的指向性会更加全面,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本,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的过程。毕竟,我们是要以课本为例,教会学生思考。

  而对于有共工引发的.延伸讨论,关于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控制情绪。七年级的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见解,相当好,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还有贯穿全课堂的大组竞赛,使我们一贯的激励学生的手法,效果很明显,会继续坚持。关于王世忠老师说,加分每道题都加五分,未免有失偏颇。我一开始确实考虑到了,平时的课堂也会有所侧重。主要是公开课,学生情绪有点紧张,需要放松甚至是更好的激励。想传达给他们,这样的时候,你敢于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我加分,加给你的勇气和信心。平时课堂上,一道难题,提问程度好的学生,加五分;一道简单的题,提问程度不好的学生,也加五分。就是这个效果吧!

  没想到的是,我们这块砖,引出了那么多的锦思妙想和金玉良言!获益匪浅,收获良多!

  反思二

  设计整堂课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能够准确翻译“触、潦、尘埃、归、折、绝”等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课文。

  3、深入挖掘英雄内心,学习古人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精神。

  结合课标要求,围绕重点字词的理解,文章本身的理解和学生预感的培养,学习古

  人美好的品质展开。字词的设定取决于近年中招的重点实词,在七年级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拔高。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第一加深对文章深刻内容的理解,第二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以针对这样的预设,我设计了好几个环节,从教师范读中传达给学生字音、节奏和情感的正确理念,达到言传身教的熏陶。再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达到团结配合的效果,展示集体的智慧和朗诵的力量。最后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齐诵。在诵读中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在诵读的接触上翻译全文。翻译也分三步走,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个人自主学习的时间,再同桌补充纠正,最后小组通译全文。

  在体会古人芬芳如兰的品格和精神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由浅入深的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是结合文中语句来分析共工的精神和品质,再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充分挖掘他做所有事情的原因。这个部分,我也充分的上网搜集资料来补充,比如颛顼和共工的背景,为什么两个人会大战一场,从部落的争夺领袖到两人因为围绕水利意见不统一而展开的矛盾,就是希望给学生呈现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部落领袖。他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他有很多不足,暴躁不计后果,但是他也做出了造福人类的事情。所以,预设了除了文本之外的背景资料的穿插。

  进而,从共工的品质上,我延伸到学生如何控制自己暴躁的坏情绪,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挑战人生。毕竟,教书育人,育人也是关键啊!

  篇三:教学反思(共工怒触不周山)

  其实,我们每次准备课都希望它完美。可是事实就是,没有一节原生课会是完美的!正如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讲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因为学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这个“变”,才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课堂,才有了我们多样化的展现。也才会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细节缺失,甚至是课堂本身角度的把握。

  说说我的课吧:

  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本身对文言文是有基本固定的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

  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既然诵读是重点。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臵应该进行调整。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平

  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

  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关于人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也觉得,应该站在文本的基础上,首先肯定共工是个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还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计后果。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背景,充实共工的形象,为了人民造福啊,结果却引发了战争啊。虽然最后结果在我们现在看来,日月星辰都有了规律,江河湖海都向东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个灾难!对于这个问题,我没能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指向性不全面,没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本,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的过程。毕竟,我们是要以课本为例,教会学生思考。

  没想到的是,我们这块砖,引出了那么多的锦思妙想和金玉良言!获益匪浅,收获良多!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反思09-13

共工怒触不周山01-29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3则02-08

共工怒触不周山课件03-19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6篇04-02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03-29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07-04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08-11

《共工怒触不周山》课程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