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学反思
[题外话]
我有个习惯,每学期一开学我总要作个调查:在本册语文书中你最喜欢那篇课文?为什么?并让学生以写话的形式完成我的调查。
这学期当然不例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艾滋病小斗士是谁?为什么称他为艾滋病小斗士?学生已然有了初步的了解。
两个多月后的今天,我们将真正地来接触这篇课文,并且提前一天布置了预习,那么课堂上如再来问“艾滋病小斗士是谁?为什么称他为艾滋病小斗士?”已然没有的意义,只是为问而问了。
初读这篇课文时,我把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阅读过程中,我心中产生了疑问:(1)怎样的人才能称为“斗士”?(2)在南非,为什么每天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针对这两个微乎其微的疑问,教学中我引入了网络,课堂上进行了“拓展阅读”,疑问迎刃而解。
教学片段一:怎样的人才能称为“斗士”?
师:板书“斗士”。什么叫“斗士”?
生1:战场上杀敌的人。
生2:打仗很勇敢的人。
[回答问题的两位同学都是男同学。在他们心目中,拼杀疆场的人就是斗士。此时,我原本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斗士”不仅仅存在于疆场,那些勇敢面对困难,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人都可以称为“斗士”。也许是坚信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我告诉的不如学生自己感悟到的。所以,我让孩子们自己来判断。]
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斗士”。第一位就是——我输入“张海迪”,点击搜索。利用广播教学,我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张海迪”的`内容。然后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最震撼你心灵的句子。”
生1:“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张海迪姐姐没有上过学,但是她却学习了这么多课程。
师:所以说,我们,健全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发奋学习。
生2:“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张海迪面对困难,她不沮丧、沉沦,而是充满信心。
师:所以,她是“斗士”。
师:我们要认识的第二位“斗士”是——我输入“海伦·凯勒”后搜索,学生自行阅读。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两位“斗士”。现在请你说说你知道的“斗士”。
生1:桑兰。
生2:保尔。
师:现在请你来说说你对“斗士”的理解。
生:斗士其实是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
师:这样的人我们也称他们为“勇士”。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一位“小斗士”(板书“小”并在“小”下面加了一点),既然是小斗士,那他是一位——(生:孩子)。这位南非的儿童名叫——(生:恩科西),他是一位艾滋病小斗士。(板书“艾滋病”,齐读课题)
[读师范时,我们的语教(语文教学)老师就告诉我们,教学一篇课文时,课题的导入很关键,要简洁、迅速,不能拖泥带水。让听课的人着急、等待。而我今天的导入却是如此烦琐。但学生却在烦琐中有了收获。有了进步。这样的烦琐,值!!]
教学片段二:什么是艾滋病?
师:你了解艾滋病吗?
生1:我知道如果一个孕妇得了艾滋病,那么他肚子里的宝宝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
生2:我知道艾滋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比如有个针头刚给一个艾滋病人用过,然后再给另外一个人用,这个人就会传染到艾滋病。
生3:我知道艾滋病是不会通过拥抱、握手传染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艾滋病了解的还真不少。那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艾滋病。我输入“艾滋病”点击搜索。(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总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是我们全人类的天灾。
生:艾滋病发源于非洲,1979年在海地青年中也有散发,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师:所以,“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人一旦传染上艾滋病病毒后究竟会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几张艾滋病患者的图片。
[学生看图片时,嘴里不断地发出“恩、啊、呀”的声音,“恶心”这个词语不断地从孩子们嘴里蹦出。此时,再来理解、体会恩科西的“不幸”“顽强”便水到渠成。]
【《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06-27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06-30
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学反思02-14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08-04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11-08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03-09
关于《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学反思11-25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范文02-06
艾滋病小斗士教案反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