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4 14:15: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6篇)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建议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在先预习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习。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议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2

  本堂课是一堂设有探究实验的新课,学生对探究的对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们对探究的内容——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仅只有一定猜想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一定浅层面的了解后,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肯定会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摆在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师仅仅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加以探究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出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学生。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3

  摩擦力是物理力学中的一个较难的知识部分。摩擦力是指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因为摩擦力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它只是对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从物体表面上是往往直接看不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

  通过对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几点反思:

  1、静摩擦是教材上没有的,但需要对学生进行补充。因为静摩擦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间表现为相对静止。静止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状态,静摩擦力的学习一是对二力平衡可作一个巩固,二是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起很大提高。

  2、因为有静摩擦力的补充学习,所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可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静摩擦力和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补充适当练习并学习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3、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根据课本的要求是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通过测力计拉力的示数间接地反映出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些资料就提到为了避免因不匀速对实验的影响,将用测力计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从而使木块对测力计产生的拉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是真正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这样改进后确实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表现,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深,或者说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同时不利于二力平衡的巩固。所以建议还是采用教材所给方法。

  4、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应多设计几个探究因素,比如接触面积、是否匀速等等。这对学生理解 摩擦力大小是有好处的。

  5、在学完摩擦力后,可将力、弹力弹簧测力计、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作一次联合测试,以便综合了解学生对于力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程度。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4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6

  按照改进建议实施教学,提升了本课的课程内涵,教学过程从关注结论到关注过程与关注结果并重,从关注感性体验到关注数据采集,从关注实验验证到关注实验探究,从忽视实验设计到凸显实验设计,从关注实验的一般过程到关注实验实施的细节。但仍然有两个问题让我困惑:

  (1)由于增加了实验探究的内容,原来的摩擦力应用的内容教学用时不足。从作业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应用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理解不深。

  (2)气体、液体中的阻力内容和固体间的'摩擦力很有相关性,但不尽相同,如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会影响阻力大小,但固体间接触面的大小却对摩擦力没有影响(实际测量有一些影响)。能否将本节课的内容拆分成两节来突出各自的重难点?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7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8

  对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较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在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教师应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9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0

  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学生在 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用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这一客观事实对开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存在一定的阻力。虽然客观事实难以改变,但同时也应引起我们思考,从中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把这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外。课前,教师以抛题形式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课后,仍可围绕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1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节的教学和最后的课堂小测试我总结了这节课我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如下:

  优点: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2.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一类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的题目,但是学生们往往没有思路,几乎得不住分。所以我设计在猜想摩擦力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说出猜想后,还得说出能支持自己猜想的事例,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的猜想和不切实际的瞎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并在实验中及时进行修正。这样的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探究环节的进一步掌握。

  3.在运用扩展阶段,大部分学生能编出关于摩擦力的习题以及在小测试阶段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全对,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真有独到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摸索这种模式,使其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缺点:

  1.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设计猜想这一环节时,我觉得学生们应该会有不少的想法,实际在课堂上学生却一下子没有了思路,这时我只有抛砖引玉了,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一个猜想,这时教室的气氛才慢慢活跃起来。有个学生提出了实验中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很困难,这是当时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由于没有想到这个因素在实验中容易出现,没能及时给学生指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可见以后在备课中还要下功夫,多想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做到及早预见。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时,一定不要紧张,能当时解决的问题就处理,不能说明的一定要给学生说明情况,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解释,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慢慢了解。

  2.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摩擦力》的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在课后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我的反思我相信对我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导入时我让学生解决“筷子提米”这一难题,学生想解决问题 就需要用本课知识来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利用猜谜引出摩擦力,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

  3.合作学习,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待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整个课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也有缺憾的地方。

  科学课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因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在加平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对学生放不开手。课堂超时。对学生了解还够透彻,觉得能会的打得不好,自认为学生学得有困难的,学生反而学得很快。因此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了压堂现象。另外上完整堂课,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引导过多,讲的太多,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不是那么充盈,特别学生在交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或许学生想表述的不是那个意思,可能也是他们的紧张,说的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帮他们归纳了一下就变成了相同的因素,现在想想如果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或许想到的就能更多。现在想想甚是后悔,总是觉得自己始终还没有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不管怎样上一堂课,总能有所收获,就像以后我会时刻谨记让学生多说,相信每次的锻炼都将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只有沿着阶梯一步步扎实地攀登才能摘才能摘得甜美的果实!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3

  要注意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很光滑的路面上行走,行人是很容易滑倒的,如果地面被水弄湿了,那就更容易滑倒了。上这个课的前一天,我们刚好又经历了一次天气“返潮”现象,所以学生对地面弄湿了更容易滑倒这种现象感受更深,在教学中我们紧抓住这个地方作为知识的'生成点,然后让学生帮助波波想办法“怎么才不容易摔倒”,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想到了办法,自然而然的把本课研讨活动引入了主题。

  另外,互动在活动一的“拖人游戏”,我们事先布置了学生在课外完成,并且前两幅图我们用了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做了课件,学生看起来更亲切。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它放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来对待。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教科书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因此在教科书提供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尤为重要。

  对于摩擦力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但要上升到力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感到很困难,因此本节课在考虑到探究的难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要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转变自己陈旧的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5

  这接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所以,根据教材安排,在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就直接进入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时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以日常生活中事例为基础加以分析得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体会,我感觉该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

  实验原理: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不是平衡力。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

  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

  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经过对该实验设计理论的改进,实验效果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由于木块自身质量有限。引起压力太小,致使滑动摩擦力太小,所以,实验的可见度还是不很理想为了使实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我采用弹性系数比较小弹簧测力计来完成本实验。

  经过本节实验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要更加有效地完成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更要在潜心研究教材的过程,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也使我感觉到发明和发现无处不在。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感觉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的要求,要时时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重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篇16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从探究性、开放性、评价等方面向新课标靠拢,首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交流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科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平台,促使学生树立一定的展示意识和评价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学评价行为及效果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感受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我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90%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师举起一只手)]当我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我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我真切感受到我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我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

  3、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例如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所设计的评选“倾听天使”组这一评价环节,发现学生在本堂课中很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这也是学生人际交往智能能的提高,再如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当我问:假如你为他们这组的实验条件的公平性打星,你会为他们评上几颗星?学生说:我会为他们评上三颗星,因为他们在实验中用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下滑时,除了接触面积不相同,还有他们的重量也不相同,大长方体重,小的长方体轻,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他敢于提出同学的`不足,并能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说明了学生的内省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时,我尽量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评价汇报猜想环节,有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我说:你的猜想也有可能,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具体一点吗?这样使得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教学评价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大部分学生评价他人时语言贫乏,评价关注知识技能多,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少,学生自主展示、自主评价的意识不够浓,在课堂上难以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现象。

【摩擦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摩擦力》教学反思03-04

摩擦力教学反思07-13

《摩擦力》教学反思07-04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07-07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01-04

摩擦力教学反思01-28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03-11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范文01-31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