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反思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核心课程,它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其地位和作用绝对不容忽视且理应更受重视。但现实困境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人文精神培育媒介的古代文学,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工具化、功利化的大趋势下,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如何让古代文学在现实的夹缝中获得新生,是新时期每一位古代文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粗陈己见,欢迎同行指正。
一、课前十分钟的风采
古代文学所涉及的内容,无论是对作家思潮还是具体作品的理解认知,由于时空跨越,其价值判断和情感体认与现代人的生活存有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对传统伦理关系的看待及知识分子的行藏出处的选择上。因此,学习古代文学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情感转换。另外,同一学期不同类型课程的并列开设,学生常常在古代与现代、理论与实践、职场与文场等众多不同情景中穿梭,有时一天会经历数种“不同人生”,让人实在应接不暇。这些具体的情况都会影响和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的古代文学课的授课效果。为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前的十分钟,鼓励学生自发走上讲台,或展示特长,或介绍家乡风俗,或分享读书心得,或吟诵诗文歌赋,目的在于“求放心”,营造一种文学的或文化的心理情感环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程之外的事务中吸引过来,为更好地融入课堂做准备。而对于发言的主题,采取“先松后紧,渐次靠近”教学相关内容的办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又巩固了学习过或即将学习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背诵作品环节,可有效地对学习内容里的识记部分做日常检测。经过在不同年级的实践,事实证明这一措施对古代文学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效果良好。学生后来把古代文学课前的这十分钟称誉为“文艺复兴”,可见,这一举措确实获得了学生的认同。
二、课中的教学对话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依赖语言媒介传播得以实现。由于授课内容庞杂和教学课时有限的巨大矛盾,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往往以讲授为主,不可能进行大量专门的讨论,这就使课堂的有效交流受限,使师生之间基于课程的思维交流处于不对等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师生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和谐。笔者这里所强调的“课中的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在自由开放、活泼灵动的课堂气氛里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文本的开放性互动交流,重在授课过程中对文学情境的营造和对作品的感知与阐发(感发联想),策略地利用交叉学科艺术如绘画、吟唱、方言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造理解能力。如绘画艺术的使用,在讲授《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神话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自己心中的刑天形象。这里并不着重强调专业的绘画技能,而重在“形”与“意”的把握。从“形”上必须紧扣神话文本中的要点:断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但有的学生虽然把握了上述的诸要素,却没有体现出刑天“操干戚以舞”所体现出来的“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品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比较,相互点评,大家不仅对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抱以极大的热情。又如在讲授《登幽州台歌》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此歌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呈现那种登台望远的情景,但有的学生画出了城墙、大河,甚至画出了宋人的帽子,就有些离谱了。笔者又结合陈子昂的《燕昭王》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历史感、渺小感、压抑感、孤独感,于是有学生设计构图人处中远景,以示人之微茫渺小,用远处丘陵、乔木以示天地空阔,用乌云压境示压抑,用雁阵、夕阳示孤独。大家又竞相补充,不断完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教学中,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思想作画,只求意到,不强求技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陆续出现了诸多关于神话、诗、词等作品意境的理解作品。
古代文学里的很多文学形式都与音乐相关,可以统称为音乐文学,比如诗词曲,包括小说里的韵文部分等。这样就使得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音乐手段介入成为可能。和绘画一样,音乐的吟唱,一样可以促进课堂对话的有效增值。音乐的.吟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据可循的唱,就是本来就有曲谱并流传下来,或者已经被改编走流行风并流传广远的。前者如姜夔《暗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阳关三叠》、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越人歌》等。另一种是无据可循的,根据自己的理解率性而发的唱。两个方面都能有效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相对而言,后一种更具有挑战性。不必强求有乐律基础,重点在于理解性地尝试。比如原始歌谣部分,讲到南音之始的《候人歌》,笔者就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探讨,这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候人兮猗”该如何唱好,或者怎样改编表达更好,并示范《渭城曲》的演唱和元代散曲对《渭城曲》的改编,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在激励下很活跃,大胆尝试。学生对此类教学环节感到新奇,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堂的气氛很热烈。
对话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适时引入方言。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而不同的地域总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度引入方言,更有利于课堂对话,提高授课效果。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语言及语言的表达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语言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苛求还原古人的语言和语调,而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语言表达的差异和特点,更直接理解语言表达习惯和情感表现的内在关联。比如讲授《楚辞》后,笔者就要求来自荆州江陵的学生用楚语颂《离骚》;学习《诗经》后,让河南的学生用河南梆子读《郑风》里的诗,让山西的学生用山西梆子读《魏风》里的诗,让陕西的学生吼《秦风》等。笔者也尝试过让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用他们本地区的语言唱诵《登幽州台歌》,大家可以通过现代方言的表现,直观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呈现出的文化气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增进学生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上文论及的课堂对话的几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微观着眼,重在对作家作品的拓展式理解和深刻把握。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体研究等宏观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问课式的对话交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有选择地让学生讲授、大家质疑。
三、课后的作业设计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业基本上都采取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学期提交一篇或两篇与本学期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要求不能统一,作业的次数有限。由于学习兴趣、学习耐心、自觉性和责任心的不强或缺乏,加上网络时代搜索各种资料的便利,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转抄、拼凑的现象突出,这样的论文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业完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新时期学生学习中凸显的这些问题,应引起古代文学教师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解决。鉴于此,笔者的课后作业布置更注重课后作业与教学内容的延伸度、思维空间的开拓度、学生热情的激发度,这些或务实或富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尝试,既可循序渐进,亦可多管齐下,但一定要做到具体可行。笔者根据作业性质,分别归纳为实用型、创作型、参与教学型、调查型和研究型五种类别。
实用型作业简单说就是务实,重实用,接地气。古代文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作品储备量,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尚停留在中学水平,很多学生对背诵内容只是到了考试前才突击一下,对作品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应考做法并不能让作品在学生的记忆中长久保存。同时,电子时代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被鼠标键盘所绑架,因为缺少书写实践,提笔忘字、书写不规范、别字连篇、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十分突出。针对上述实际,笔者采取以抄代背的做法,要求学生在课后用规范的字体抄写与教学相关的重要内容,比如《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内容自选,形式不拘但求高质量,可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给抄写内容作注或者翻译。这样既能达到识记的要求,同时又训练了书法,更培养了一种静心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而言,好的书法和高的文本知识含量,是一种起码的素养。有的学生真的以此为契机,养成了一种抄写的习惯,也有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未来创作的需要,抄全本《山海经》。
创作型作业重在开放性思维的拓展和培养。笔者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感发式改写。比如根据某个神话文本、《诗经》中的某个篇章、某首诗的诗境进行改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后羿射日》《伯兮》《君子于役》《千年遗梦——献给〈诗经〉中的女子》取得让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其中有对作品及时代本身的把握、情景的虚设更有当代视角的观照:论战争可以观照家国情感,谈爱情可以知往鉴今,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另外,续写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续写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延展思维,是课堂教学深入到人生体验的经历。改编表演也是一种训练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立足学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改编成可操作的微剧本演出。创作型作业的另外一种尝试是创作。创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实践。如在学完《论语》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仿写十则“论语”,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论语》语体特征的把握和运用。在学完唐五代文学后,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更直观的认识,基于学生对古体诗(古风和律诗)的基本了解,要求各作一首自勉诗。在尝试写诗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参与教学型作业主要是指关于课堂教学讨论内容甚至是有关自主授课的资料收集、整理、综合的准备工作。调查型作业虽然对古代文学教学适用面有限,但可视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比如讲《诗经》会涉及到一些民俗问题,可让学生调查当地盛行或保留的婚丧嫁娶等民俗习惯或生活禁忌;讲到《楚辞》可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当今楚地的楚风情况。在“非遗”的大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得到了古今结合和相关领域的广泛延伸。研究型作业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锻炼治学能力和养成学术规范,可以说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作业方式,达成目标任重道远,此不深论。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反思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的地形》课堂教学反思06-26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探析论文08-02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论文07-04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08-01
《我们爱你啊,中国》课堂教学反思07-03
古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基础04-10
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识02-26
中国古代文学居士10-31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