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综述:
《大海》(第一课时)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大海等自然景观与音乐艺术创作的关系。并通过演唱有关大海的歌,进一步体会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及恰当的情感来演绎歌曲及通过欣赏德彪西的《大海》初步了解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并对德彪西的《大海》有进一步了解。在朗诵台湾作家余光中《乡愁》的过程中感受作品中对大海的描述,加强对海峡两岸团结统一的信心。
本课的成功之处:
1、就教学设计的预设完成情况而言,本课较为流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也较好地达成。教学环节基本按照预先的设计步步落实,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层层推进,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2、本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使信息技术自然融合于教学,且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尤其是课前的大海声的导入,为进入大海主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做到了使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PPT制作构思奇妙,画面等充分与主题结合,为深入教学做了视觉等各感官的有效铺垫,为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所营造的美感创设了环境基础,配合本课的音乐,充分给人以一种艺术的美感。
3、本课考虑到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的接触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印象主义音乐较抽象,较难理解,需要感官与心智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故在重点欣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之前以歌唱为导入,一则切合大海的主题,以大海的歌曲(学生熟悉的有关大海的歌)来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二则为学生理解大海主题的不同情感表述有不同的感受(如平和深沉、激情矛盾、活泼灵动等),三则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4、为了让学生主动欣赏德彪西《大海》三个乐章,特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听辨的方式,告知乐章主题标题,让学生根据标题展开想象,再与音响进行联系,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5、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配乐朗诵,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为载体,通过配乐朗诵进一步感受音乐与文学的美妙结合。加深对本诗主题: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热切期望。
本课的不足之处:
1、本节课正式授课前的口琴教学与本课的主题没有衔接起来。虽然口琴教学是我在每节音乐课中的常规教学环节,但作为公开课,如更好地将口琴教学融于课题主题的话将更自然。
2、以唱歌教学导入到艺术欣赏中,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唱歌略显粗糙,如事先对学生的唱歌方法提出要求,并有重点地加以落实的话,唱歌这一环节将更出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演唱兴趣,更规范了歌唱的方法。
3、在演唱《大海啊,故乡》过程中,教师的伴奏太随意,尤其是最后的三拍只弹了两拍,给人以不够严谨的感觉。虽此举只是小小的一个细节,但在训练学生的音乐感觉中,如长此以往的话,将使学生将来对于歌曲的处理也将随意处置,这种对待艺术的不严谨是不应该的,从长远角度而言,是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发展的。
4、在听辨德彪西《大海》的三个乐章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设计为学生听音乐,再与相关的标题进行“配队”。但在听辨过程中,对于学生发表的“不正确”意见,没有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是一贯地要求他们仔细听再仔细听(直至他们发表出正确的意见)。经过反思,明白其实这是在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抹灭他们对艺术欣赏的积极性。其实,尽管学生的意见不一定正确,甚至是不合逻辑、错误百出。但首先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表扬他们能主动地欣赏音乐,而不能粗鲁地加以“纠正”,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拟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唱歌教学,训练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学生能以更优美、更科学的的状态投入到歌唱中。
2、进一步加强教师个人的钢琴弹奏技巧,以更规范的弹奏为学生的演唱、演奏等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艺术气氛。
3、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实际行动真切地热爱着学生、记着利用一切机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才能的发展创设平台。
【《大海》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海》教学反思12-09
《大海睡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16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2-26
《大海》教学反思范文12-08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05-26
《大海睡了》的教学反思12-13
大海睡了的教学反思07-22
大海的歌教学反思05-21
大海那边教学反思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