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加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7加法》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1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加法的含义页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课的开始,请同学有序的说一说6、7的分与合,帮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桥梁。
随后与学生谈话,让学生想一想,得数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个多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
操作小棒:让学生边摆小棒,边写加法算式,看看能够写出几个。再集体交流。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教学例题。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请一位同学列式解答,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里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用加法来进行计算。要求学生看着图,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观察2道算式的异同点。学生还不能一下子表述出来,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够将所想表达清楚。
教学试一试。教学本环节的时候,让学生看着情境图,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几,并提问:3+4=7表示什么意思?追问:那么4+3=?从一道算式的得数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数。
习题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题。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核对答案。再让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反思:利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在寻找想想做做第四题的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很难表达到位,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做练习的时间有点紧张。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2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我利用小火车游戏进行6和7的分合的练习。安排这样的复习,是想让旧知识成为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
例题以学生的植树劳动为题材,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自己提出问题,并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但由于我之前没有进行相关的训练,这里学生说的并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问应该怎样提,我想这也是与我问题的设计有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加强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近。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3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时,想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习、感受“一图两式”,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学中通过学生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又动嘴,注意力更集中。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的完善,是想通过6、7的分与合迁移过来,也要体现出有次序。想直接通过大问题的提出,充分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用做游戏的发式进行练习,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又能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练习设计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开放性。在现实的情境、趣味的游戏、开放的活动和务实的作业中综合练习,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挑战性,让学生再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听童话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乏味的练习之后出现“青蛙练习跳伞”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4
全国特教校长培训班十四位校长来学校影子培训,我在任教的三年级班开了一节生活数学课《得数是7的加法》。总体上全课是按预设的完成了,但遗憾的是时间控制出现差池,延迟了有两分钟的样子下课。上完了课,反响还行,有老师说没想到这么简单的内容可以看出思维能力的训练;有老师说课件做的好,还差点以为我是花了钱买来现成的;还有老师说班上能力弱的那几个居然跟着动起来了,问题还基本能答对,不简单,如此等等!哈哈,想来因着我是一校之长,国培班校长敬我是“主”,小老师们尊我是“长”,意见建议都没好意思提,所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来个自我反思吧!
先简单做个介绍。这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社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三年级上的《4我想知道——得数是7的加法》,日常教学正好到了此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之前上了准备课,已经完成了“7的组成”教学,本课则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利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
课的流程大致有四个环节。环节1,说说做做《手指变变变》,要求学生对应数字用手指出数。复习的意图在于上课预热,活动手指,形象记忆数字、集中注意力。环节2,复习7的组成(本课仅为“合成”)。这里结合了大课题、主题图导入,让学生用已学的分类办法说说图中不同位置(树上、地上)猴子的只数,由此进入组成的复习。复习时,让学生先自己说说7的组成,并以“小牛刷牙”“老虎想吃小兔”“小猫举着叉子吃鱼”三幅图“蒙层”处理以作支持,再用配对活动“几和几组成7”帮学生加深理解并应用。环节3,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以三个层次递进,(1)教师重点讲“1+6=7”“6+1=7”;(2)带学生用学具操作,理解并计算“5+2=7”“2+5=7”;(3)以学生为主,学习“3+4=7、4+3=7”。这部分内容,三个层次教学的主要步骤都是是观察图画(小兔图)、表达图意(语言、小圆片、数字)、列出算式、指导计算。学生通过“集中听讲、学具操作、尝试列式”参与学习,难度一步一步递增,慢慢上手、习得。环节4,巩固练习,也包含了三个活动。活动1是回顾本课新学知识,提炼出课题;活动2是超级分类游戏,找出得数是“7”的算式(干扰项为得数是6的算式);活动3是布置作业,书中39页第4题。至此结束,下课。
课上完了,最明显的失误感觉就是“拖堂”。其实上这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家也做了模拟,给自己算计了一下上课时间,用了15分钟的样子,想想真到上课时要等学生思考,加上活动再拖拖,应该大差不差。临上课前的半个小时,我又趁空在教室里给小老师说了一下大致流程,只花了五六分钟便进入到“新授”环节,后来学生进来我怕“剧透”就没再往下过。如此,满以为时间可以把控好,结果讲解完第一组,我已感到花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多,于是临时调整,跳过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摆小圆片的活动,让他们只在自己白板上操作。等到“新授”结束,做完小结归纳,时间竟也所剩无几了。巩固练习基本上是一带而过,铃声已响只能草草收兵。
课后耿耿于怀的就是这时间问题。小老师安慰我说,上大学时,有老师专门提到过,培智学校的课堂,时间很难把控得正正好。这话有道理,但深追细究这节课,问题应该还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首先是取舍不够恰当。这课主要内容以“一主四副”的方式呈现,我在教学中采用三层递进顺序展开。也就是除了“6+1=7”,“1+6=7”被纳入第一层,第二层“2+5=7”、“5+2=7”,也是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动作感知后在用数字符号化表达。不难看出,教师此间还是“扶”的多了些。课后想想可以提炼缩减,比如“1+6=7”,可以采用在第一幅图的基础上,通过“裁剪”分割、“触发”出现、“自定义动作”移动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感受总数不变,只是两个部分换了位置而已,轻松列式计算。而不是如本课,将“主”图教学步骤再来一遍。
其次是预设不够充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反应预留时间不足。公开课不同于平时,和老师会兴奋紧张一般,学生换了大教室,见到许多陌生面孔,表现难免也会有别于以往。作为教者,一环套一环的设计,生怕途中有变,可惜越是担心越是会发生,这就如同人们熟知的“墨菲定律”。因此看来,要想从容,还是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提问候答时间留足。
再次便是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比如复习7的组成,先前有“老虎拿牙刷”(5和1组成6),在此没有动脑筋,直接顺接引用“小牛刷牙”(6和1组成7)。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引用有交叉。是否可以改为“小牛吃草”,小牛“6”,草为“1”,“吃”和扬州话“7”同音,如此帮助联想记忆。再如巩固部分的“超级分类”,有了干扰项,还要运用新学内容,显见得学生反应不过来。如果中间增设个台阶,算式答案完整呈现,只要求辨别、朗读,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势必照顾到了,能力强的学生又在此中巩固一遍,继而再做分类活动,效果应当会好些。
除却这些,我觉得时间不够还有一些是因为显摆心里作祟。因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秉承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思想。教材指向明确,本课所有组成、算式的答案都是“7”,缺少变化。我在教学中强调了变化,比如填部分数、写加数等,增加了“思维”含量。用泰勒的话来说“思维所隐含的行为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和重复这些观念。”所以,这一课上,我的提问是灵活的',答案不是唯一的“7”,需要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动脑筋想一想的。如此,我特希望所有听课者能感受到我的这个理念和行动。
最后敲黑板总结一下,过去老师们上课我评课,常挂嘴边的话就是“换了是我,我会怎样”,真有些看人挑担不吃力,是非经过不知难。轮到自己上场,发现开弓没有回头箭,遗憾难免。尽管如此,我仍坚持两点:一是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也是数学课,需要有数学的味道;二是培智学校的公开课也是公开课,需要有时间的准确把控。这两点不管怎么说,都应当努力做到。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5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时拓展,树立创新意识。本节最后的练习,课件出示了三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两部分的位置(左边和右边)放置。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观察,写出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初步具有了创新意识。
本节中的不足,是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有待精炼,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6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
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以旧引新,以旧促新。首先,我复习了简单的图画问题,学生根据图意用加法计算。第一题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图意继而用加法计算。即河里本来有3只螃蟹,又游来了2只。学生自然会想到现在有几只的问题,并用加法计算。第二题应用了集合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是把两盘苹果合起来了,因而也要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问题做好了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帮助理解。然后,教学用加法解决图画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比较与复习中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区别,从而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此时,学生对这题已基本理解,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来画一画图的意思,让大家看明白的环节。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数字等形式很好的表达了图的意思,使学生对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用笔画一画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7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探索,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能力,在多元评价中共同提高。
一、 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从生活情景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存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这里让学生融入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本课中教师综观全课都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课始的植树情景,根据植树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试一试中的妈妈买菜椒的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2道算式。通过学生自己来摆圆片来算一算说一说;帮助小青蛙跳水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巩固新知;小动物说一说对一对的趣味游戏,熟练了一得数对2道算式。给勤劳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戏,让学生能有序地说出了得数是6、7的所有算式。
二、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如:通过学生自己来摆圆片来算一算、说一说,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每组算式的得数相同吗?拿出6个圆片,你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说说。给勤劳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戏,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才能把6、7只蜜蜂有趣的分成两份,并写出相应的算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脑过百变,不如手做一边。让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对好动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喜爱的方式。学生通过操作对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有序地整理,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变接受知识为解决疑问
给老师解疑这一形式能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好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的向师性强的特点。
如:在“探索1+5和5+1”时老师问:“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算式?两个不同的算式为什么得数一样呢?老师有点不明白了,你能解释解释吗?小组讨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一疑问上来了,这样既学会了两道得数等于6的加法,又体会到了两道题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环节中,有师生的互动,也有全班学生的集体交流互动。这样,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学生仔细听讲、正确表达的、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8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难点是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小,但教者仍能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初步理解图意,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学生不会感到突然。在原有主题图上稍做改变,出示括线和问号,也就是这节课学生要重点学习,而且难于理解的知识。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不同,主动思考括线和问号的作用。在理解括线的含义时,教者不仅要求学生记住括线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还引导学生看图具体说出括线表示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就说明学生真的理解了括线的含义。问号的出现是蹦蹦跳跳的,就是要吸引学生注意问号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号为什么要在括线的下面,问号在括线的下面表示什么。在学习新知这个环节,教者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学生理解了括线和问号的含义之后,编题列式计算也就解决了。在学生列式后,我又追问学生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检验加深学生对算式,对图意的理解。在新授环节的最后,又让学生思考主题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检验学生对括线和问号的理解情况。整个新授过程设计比较严谨,有一定的层次,学生理解比较清楚。
本节课教者能够抓住重难点进行教学,语言表较简练。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到位,总感觉把握不好“火候”。学生说得不好,说得不准要及时给以指导、纠正,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要舍得时间,对于学困生不仅要指导,还要盯住他掌握知识,指导后要让他重复正确的。今后在备课时应注意多考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预想多种可能,做足准备工作。当然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6、7加法》教学反思 篇9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想想做做”第1、2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和独立思考,学会计算在例题和“试一试”中未涉及到的其余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第3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第4题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体会算式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灵活计算。第5题让学生通过看卡片说算式的活动,进一步练习得数是6、7的加法。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通过看图填不同算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感受这些算式的排列规律。
学生进入正规的一年级学习生活已经一个月多,一些学习常规已经知晓,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有关0的加减法,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可能在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的基础上自主、有序写出7的加法算式会出现困难。
新知:得数是6的加法得数是7的加法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在教学时,想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习、感受“一图两式”,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的完善,是想通过6、7的分与合迁移过来,也要体现出有次序。想直接通过大问题的提出,充分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
练习:在现实的情境、趣味的游戏、开放的活动和务实的作业中综合练习,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挑战性,让学生再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学生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又动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用做游戏的发式进行练习,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又能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听童话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乏味的练习之后出现“青蛙练习跳伞”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
【《6、7加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反思04-10
《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04-10
《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05-28
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反思心得06-11
《加法》的教学反思07-06
《加法》教学反思05-23
加法教学反思10-20
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7-22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