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8:31: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精选23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精选2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

  在此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杰利”,“父亲”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问题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交流讨论后,突出强调了“我”的形象是有变化的。经历了这件事,“我”变了。由胆小变得勇敢。并且提醒学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经历了一些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之后。

  在问“杰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后,正如预料的一样,学生之间发生了争论。一番讨论回答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杰利不够朋友。理由如下:1.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他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从后文天色越来越暗,父亲和杰利一起来找我,父亲说,“晚饭做好了”来看,极有可能是晚饭做好后,父亲等不到儿子回来吃饭,到杰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还在悬崖上,而并非杰利去找的父亲。虽然如此,我还是对学生说:如果换成是你,你又会怎样?学生于是有的表示要像父亲一样帮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来救我,有的说要打110。我和他们讨论了每一种方法的可能性。并且最后说:要注意,杰利毕竟也只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对待一个小朋友也该多一些宽容吧?

  关于“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的问题,当然学生都认为是的。他们提供的理由是:他镇定冷静,首先安慰我,然后耐心地帮助我,指导我一步步地脱离险境。这里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让他们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们的父母找到了儿子,发现他们在悬崖上,他们的父母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想象的结果中有一种是:叫你不听话,现在害怕了吧?活该!我们笑过之后,我说:其实,这样的父母也是有的。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个人一个性格嘛!打是亲,骂是爱啊!当然文中的父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遇到困难,我们也应该首先安慰他。然后再想办法帮助他。

  总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 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3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打消学生对鉴赏文章的恐惧感。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最后是写法探究。首先是写作顺序。把记叙的几种顺序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其次点拨学生说出以小见大的写法。

  5、作业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有感而发易写出真情实感。从批阅情况看,学生写的不错。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哲理领会不够深入。不能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去认识,这大概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所以谈得很肤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思想;训练默读技巧,学会通过事情或现象得到生活启示。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练习默读,快读浏览课文勾画字句)

  2.复述课文,详细叙述故事情节:入险——遇险——脱险。

  3.小组合作:“我”入险前,遇险时,脱险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练习默读,跳读课文勾画句子)

  4.“我”成长了很多,“我”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点明中心,并教导答题方法,提示议论的语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句)

  险与夷(不失自信,往往就会化险为夷)

  短与长(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与行(只想着困难,不付诸行动,反而会陷入困境)

  5.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孩子畅所欲言)实现远大理想,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发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于感悟,感悟能使人聪明、强大。

  6.写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揭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城市学校的学生眼界开阔、预习充分,农村学校的孩子动笔少,不预习。结果我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多引用学习工具上面的话,思路受限;农村学生却很能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引导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活跃,但笔记与练习却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七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教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中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和蔼、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况下指挥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以给了孩子受益终生的信念和勇气……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的父亲该有多幸运。当教师感觉讨论得差不多了,宣布说“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对刚才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教师于是示意他可以继续说出他的想法。这个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此语一出,满座哗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我而去,是哪种缺少同情心的人。不过,教师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爷爷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一场辩论赛在教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这个同学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教师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说:“我个人是很佩服这位同学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在认真听教师的讲话。“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师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风风雨雨中我们已走过了四年,这个课例禁不住又一次让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生活中我们学说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事实上,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了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呢?反过来说,学校毕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这位教师既充分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生活”的优点,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才教有所获。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6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7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仿佛学生还沉浸在胆小鬼的恐惧到勇敢者的蜕变中。学生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讨论碰撞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深挖文本。

  2、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准备资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

  3、教师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自由读,有利于个性化的读和理解;再合作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读悟时间,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分享学习成果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师在课堂上引导总结感悟学习方法。最后,学以致用,评价测评。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8

  前段时间学校针对教师评估组织了一次讲课、听课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获益不少。

  我们初一语文组统一讲的一篇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是同样的,要求每位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讲授,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的特色,按抽签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节,而前两名老师都是任教多年,有很丰富经验的老师,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用两个字来评价管老师的课堂就是“洒脱”,从不按常规形式展示,采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寻找课堂目标的语句,这样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老师的课堂特别严谨,更像我长期以后接受的教学方式,内容丰富,讲解也很独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跟着自己走,课堂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课堂就显得稚嫩无章法了,课下自我反思,就是学习目标定得太多,受课上固定时间的限制,导致每个目标都没有展开,使得课堂没有亮点,其次,课堂内容安排不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也不够,整个课堂呈现一种慵懒的状态,以后还要依此改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9

  1、以人为本,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前景充满信心,确实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奇怪现象:把学生变成一个“容器”,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没精打采,像一群残兵败将松松垮垮地坐在那儿,时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发展自己的机会没有了,只为了一个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东西。如今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形成能力,特别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深刻体会写作此文的用心了。让所读的书真正活起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体现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教育理念。

  2、实现从知识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些特别的方法,并且能及时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兴的是每一个学生从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养、德育的熏陶,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上获得一些新的突破。获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0

  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这样做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节复习课,执教者是青年男教师C。我在评课中提到了几个优点:一是C老师的声音响亮,学生听课效果较好。二是注重学生诵读习惯培养。上课前先轮流背古诗,在日常习惯培养中。二是目标明确,复习什么,让学生一开始有个数。三是注重学生的互动,真实的互动。注重暴露思维过程,学生在讨论中犯了很多错误,这是可喜可贺的。一堂课如果学生回答的都很顺利,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因为至少这样的课堂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上的难点。学生答不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C老师在几次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都不错,这说明C老师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

  几点建议: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一些传统的`或者现代的技术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效率。复习课要给学生学法指导,不要简单地回顾以前记忆的东西。发挥好小组教学的互助评价功能。拓展复习课深度,按照“定向——梳理——提炼——拓展——检测”设计好复习思路。教师要建立错题记录,增强复习的深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却是精读课文。这就要思考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取舍问题了。

  精读课文的话,老师可入手的点很多,在课时上也可以安排为两个课时。作为自读课文,就更侧重于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2.勾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句子,说说作者从中所得的“经验”。(重点)

  3.多角度阅读课文,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难点)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一篇是我们学习默读课文中的第八篇课文了,刚好可以借鉴余老师的这个方法检测学生前段时间默读的情况。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

  第三个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读课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文中传递出来的“经历”和“经验”也没有因自读缺失,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统筹作用。

  自读课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更需要老师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笔。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3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 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2、 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是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学情估计不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我不忍打断他们,导致教学任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很到位,最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引导不够。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为了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完成后的一点思考。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贯彻一个宗旨——训练学生的能力,时时刻刻不忘训练学生,多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5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6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7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8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在师生基于课文的互动方面,显得轻松、自然,同时重点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动问答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就会有清晰地了解,同时,关于文章的主人公、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这种方式可能也是语文教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习惯,操作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又难免多了起来,教师还是不免要重复学生的话、重复自己的话,多说很多话。

  这种情况与我这学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去讲课。教师课堂语言简洁,不重复学生,也不自我重复,不满堂问,一节课的问题超过十个就重上。用大块儿的学生活动时间、用有变化的`学生活动形式,大大提升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少,但是学生活动充分,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我仍旧是改不掉语文教师惯常会犯的毛病——磨叨起来没个完,好像是得了“说话狂热症”一样。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行的,表面热闹,慢慢地会越来越肤浅。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学会安静,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训练的机会。一个语文教师喋喋不休的课堂,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人生智慧。我既然决定学习余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朴素、有效、丰富而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9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引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0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一、应让学生“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我们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举例说明。

  课堂上临时加进了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反思。通过学生谈感受,教师适当点评,让学生能正确面对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

  二、拓展与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上课时还举了张海迪克服困难的例子,对课本内容加以拓展、延伸: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请孩子们课外收集“走出人生困境”的名人事例,班会课交流、分享。

  这个设计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1

  说句实话,上课前还真有那么点儿紧张。之前听了姚老师的课,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这堂课上不好。虽然也是把教材细细翻阅,反复斟酌之后写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课都上完了,还说这些干嘛呀,真是的。还是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吧。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段历险、脱险的经历,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艰难险阻,应当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一个人生哲理。

  基于这是一篇叙事文,教学中我所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并借助这六要素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让大家注意比较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的差异,由此引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还是挺流畅的,但是,课后感觉最黏糊的地方还是在人物分析这一块。由于本课的人物描写比较多,特别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互济较多,感觉学生的理解有些混乱,他们在分析作用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人物描写的分辨。而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也没有很好地帮助他们去作辨析,有力不从心之感。课后也和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还是觉得有些茫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2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3

  本文是篇讲读课文,第一节课重点是复述故事情节,第二节课重点是学习文章的写法,如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垫、心理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全篇文章的先叙事后抒情的行文结构。

  此课,本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字词的巩固方面,学生在齐读课文之后,我给了学生两分钟时间看文中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接下来我迅速让学生完成“同步训练”中1、2题,抢占时间,减少学生课外做“同步训练”的时间。二是教学生如何进行复述时,我因时因地制宜,我先传达一个意思给班长(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长告诉学生今天第七节课下课后周寄生和通学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师组织看电影,明天、后天由老师组织文体活动,所有学生赶到星期天晚自习。),这样学生兴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复述的重要性及其要点。三是在具体复述时,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讲台当着全面学生的面复述,我而是在组内面对面复述,这样学生参与面大大扩大,真正形成了全员动起来的局面。

  在教学时本人也有点困惑,教师有时一圈又一圈的提问,我们是否可以用试题的'形式来让学生来写,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终要体现在答题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课堂上非常活跃,老师的每个问题,他们总能迎刃而解似的,结果一到考试,阅读得分却相当低,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阅读分数,本人真是有点困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精选2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0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3-2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4-2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4-22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04-2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4-2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4-09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07-2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5篇12-06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10-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精选23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精选2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

  在此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杰利”,“父亲”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问题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交流讨论后,突出强调了“我”的形象是有变化的。经历了这件事,“我”变了。由胆小变得勇敢。并且提醒学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经历了一些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之后。

  在问“杰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后,正如预料的一样,学生之间发生了争论。一番讨论回答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杰利不够朋友。理由如下:1.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他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从后文天色越来越暗,父亲和杰利一起来找我,父亲说,“晚饭做好了”来看,极有可能是晚饭做好后,父亲等不到儿子回来吃饭,到杰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还在悬崖上,而并非杰利去找的父亲。虽然如此,我还是对学生说:如果换成是你,你又会怎样?学生于是有的表示要像父亲一样帮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来救我,有的说要打110。我和他们讨论了每一种方法的可能性。并且最后说:要注意,杰利毕竟也只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对待一个小朋友也该多一些宽容吧?

  关于“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的问题,当然学生都认为是的。他们提供的理由是:他镇定冷静,首先安慰我,然后耐心地帮助我,指导我一步步地脱离险境。这里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让他们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们的父母找到了儿子,发现他们在悬崖上,他们的父母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想象的结果中有一种是:叫你不听话,现在害怕了吧?活该!我们笑过之后,我说:其实,这样的父母也是有的。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个人一个性格嘛!打是亲,骂是爱啊!当然文中的父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遇到困难,我们也应该首先安慰他。然后再想办法帮助他。

  总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 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3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打消学生对鉴赏文章的恐惧感。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最后是写法探究。首先是写作顺序。把记叙的几种顺序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其次点拨学生说出以小见大的写法。

  5、作业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有感而发易写出真情实感。从批阅情况看,学生写的不错。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哲理领会不够深入。不能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去认识,这大概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所以谈得很肤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思想;训练默读技巧,学会通过事情或现象得到生活启示。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练习默读,快读浏览课文勾画字句)

  2.复述课文,详细叙述故事情节:入险——遇险——脱险。

  3.小组合作:“我”入险前,遇险时,脱险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练习默读,跳读课文勾画句子)

  4.“我”成长了很多,“我”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点明中心,并教导答题方法,提示议论的语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句)

  险与夷(不失自信,往往就会化险为夷)

  短与长(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与行(只想着困难,不付诸行动,反而会陷入困境)

  5.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孩子畅所欲言)实现远大理想,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发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于感悟,感悟能使人聪明、强大。

  6.写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揭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城市学校的学生眼界开阔、预习充分,农村学校的孩子动笔少,不预习。结果我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多引用学习工具上面的话,思路受限;农村学生却很能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引导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活跃,但笔记与练习却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七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教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中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和蔼、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况下指挥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以给了孩子受益终生的信念和勇气……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的父亲该有多幸运。当教师感觉讨论得差不多了,宣布说“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对刚才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教师于是示意他可以继续说出他的想法。这个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此语一出,满座哗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我而去,是哪种缺少同情心的人。不过,教师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爷爷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一场辩论赛在教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这个同学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教师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说:“我个人是很佩服这位同学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在认真听教师的讲话。“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师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风风雨雨中我们已走过了四年,这个课例禁不住又一次让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生活中我们学说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事实上,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了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呢?反过来说,学校毕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这位教师既充分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生活”的优点,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才教有所获。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6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7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仿佛学生还沉浸在胆小鬼的恐惧到勇敢者的蜕变中。学生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讨论碰撞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深挖文本。

  2、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准备资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

  3、教师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自由读,有利于个性化的读和理解;再合作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读悟时间,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分享学习成果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师在课堂上引导总结感悟学习方法。最后,学以致用,评价测评。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8

  前段时间学校针对教师评估组织了一次讲课、听课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获益不少。

  我们初一语文组统一讲的一篇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是同样的,要求每位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讲授,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的特色,按抽签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节,而前两名老师都是任教多年,有很丰富经验的老师,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用两个字来评价管老师的课堂就是“洒脱”,从不按常规形式展示,采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寻找课堂目标的语句,这样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老师的课堂特别严谨,更像我长期以后接受的教学方式,内容丰富,讲解也很独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跟着自己走,课堂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课堂就显得稚嫩无章法了,课下自我反思,就是学习目标定得太多,受课上固定时间的限制,导致每个目标都没有展开,使得课堂没有亮点,其次,课堂内容安排不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也不够,整个课堂呈现一种慵懒的状态,以后还要依此改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9

  1、以人为本,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前景充满信心,确实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奇怪现象:把学生变成一个“容器”,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没精打采,像一群残兵败将松松垮垮地坐在那儿,时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发展自己的机会没有了,只为了一个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东西。如今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形成能力,特别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深刻体会写作此文的用心了。让所读的书真正活起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体现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教育理念。

  2、实现从知识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些特别的方法,并且能及时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兴的是每一个学生从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养、德育的熏陶,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上获得一些新的突破。获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0

  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这样做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节复习课,执教者是青年男教师C。我在评课中提到了几个优点:一是C老师的声音响亮,学生听课效果较好。二是注重学生诵读习惯培养。上课前先轮流背古诗,在日常习惯培养中。二是目标明确,复习什么,让学生一开始有个数。三是注重学生的互动,真实的互动。注重暴露思维过程,学生在讨论中犯了很多错误,这是可喜可贺的。一堂课如果学生回答的都很顺利,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因为至少这样的课堂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上的难点。学生答不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C老师在几次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都不错,这说明C老师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

  几点建议: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一些传统的`或者现代的技术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效率。复习课要给学生学法指导,不要简单地回顾以前记忆的东西。发挥好小组教学的互助评价功能。拓展复习课深度,按照“定向——梳理——提炼——拓展——检测”设计好复习思路。教师要建立错题记录,增强复习的深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却是精读课文。这就要思考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取舍问题了。

  精读课文的话,老师可入手的点很多,在课时上也可以安排为两个课时。作为自读课文,就更侧重于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2.勾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句子,说说作者从中所得的“经验”。(重点)

  3.多角度阅读课文,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难点)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一篇是我们学习默读课文中的第八篇课文了,刚好可以借鉴余老师的这个方法检测学生前段时间默读的情况。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

  第三个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读课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文中传递出来的“经历”和“经验”也没有因自读缺失,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统筹作用。

  自读课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更需要老师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笔。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3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 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2、 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是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学情估计不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我不忍打断他们,导致教学任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很到位,最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引导不够。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为了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完成后的一点思考。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贯彻一个宗旨——训练学生的能力,时时刻刻不忘训练学生,多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5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6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7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8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在师生基于课文的互动方面,显得轻松、自然,同时重点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动问答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就会有清晰地了解,同时,关于文章的主人公、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这种方式可能也是语文教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习惯,操作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又难免多了起来,教师还是不免要重复学生的话、重复自己的话,多说很多话。

  这种情况与我这学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去讲课。教师课堂语言简洁,不重复学生,也不自我重复,不满堂问,一节课的问题超过十个就重上。用大块儿的学生活动时间、用有变化的`学生活动形式,大大提升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少,但是学生活动充分,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我仍旧是改不掉语文教师惯常会犯的毛病——磨叨起来没个完,好像是得了“说话狂热症”一样。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行的,表面热闹,慢慢地会越来越肤浅。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学会安静,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训练的机会。一个语文教师喋喋不休的课堂,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人生智慧。我既然决定学习余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朴素、有效、丰富而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19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引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0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一、应让学生“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我们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举例说明。

  课堂上临时加进了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反思。通过学生谈感受,教师适当点评,让学生能正确面对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

  二、拓展与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上课时还举了张海迪克服困难的例子,对课本内容加以拓展、延伸: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请孩子们课外收集“走出人生困境”的名人事例,班会课交流、分享。

  这个设计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1

  说句实话,上课前还真有那么点儿紧张。之前听了姚老师的课,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这堂课上不好。虽然也是把教材细细翻阅,反复斟酌之后写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课都上完了,还说这些干嘛呀,真是的。还是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吧。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段历险、脱险的经历,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艰难险阻,应当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一个人生哲理。

  基于这是一篇叙事文,教学中我所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并借助这六要素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让大家注意比较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的差异,由此引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还是挺流畅的,但是,课后感觉最黏糊的地方还是在人物分析这一块。由于本课的人物描写比较多,特别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互济较多,感觉学生的理解有些混乱,他们在分析作用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人物描写的分辨。而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也没有很好地帮助他们去作辨析,有力不从心之感。课后也和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还是觉得有些茫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2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23

  本文是篇讲读课文,第一节课重点是复述故事情节,第二节课重点是学习文章的写法,如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垫、心理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全篇文章的先叙事后抒情的行文结构。

  此课,本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字词的巩固方面,学生在齐读课文之后,我给了学生两分钟时间看文中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接下来我迅速让学生完成“同步训练”中1、2题,抢占时间,减少学生课外做“同步训练”的时间。二是教学生如何进行复述时,我因时因地制宜,我先传达一个意思给班长(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长告诉学生今天第七节课下课后周寄生和通学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师组织看电影,明天、后天由老师组织文体活动,所有学生赶到星期天晚自习。),这样学生兴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复述的重要性及其要点。三是在具体复述时,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讲台当着全面学生的面复述,我而是在组内面对面复述,这样学生参与面大大扩大,真正形成了全员动起来的局面。

  在教学时本人也有点困惑,教师有时一圈又一圈的提问,我们是否可以用试题的'形式来让学生来写,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终要体现在答题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课堂上非常活跃,老师的每个问题,他们总能迎刃而解似的,结果一到考试,阅读得分却相当低,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阅读分数,本人真是有点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