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1
1.新课导入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或者玩个小游戏,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老师在讲台上做下面的学生看不清楚.只有前排的学生可以看得清楚,后面的同学根本看不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拍请老师帮忙拍下来,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这样有利于学生看得明白实验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做时也能明白实验的步骤。
3.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一些评价语,回答对的.要给予肯定,再重复一遍,回答错的让其再想想。这在平时可能有时忽略了,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否正确。
4.在说到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我就让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来说,这当中可能很多学生还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用一些有关影子的图片,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本节课我使用了多媒体,但是都静态的,以后制作时要考虑多用些动态的,这将会较好的吸引学生,效果也会更好。
6.课堂教学。在课上,有个别学生说话的现象,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分开坐,看看效果如何。
7.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时,除了书上介绍的两个实验,其他的学生很难说出其他方法,缺少发散思维。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2
本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在探究了影子特点和阳光下物体影子的特点后,本课通过实验探究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本课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引入
环节说明:用红外线照射在黑板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跑到黑板上的”,从而引入课题。
2.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说出猜想的依据
这一环节中,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而且在说猜想依据的时候,有同学能将影子与光是直线传播的联系起来,而且几乎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觉光就是直线传播的”。只有一个同学认为光是曲线传播的,因为他觉得星星在闪烁可以说明。
反思:学生在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明白“星星闪烁,所以光是曲线传播的”这一想法。在日常课堂中,不能停留在学生回答的字面意思,可能学生的想法他自己不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不应该直接跳过,其实可以更深入的与学生对话,继续追问,比如“星星闪烁怎么就说明光是曲线传播的了?你能阐述一下吗?”。如果我还是不明白学生的回答,可以请学生把“曲线”画在黑板上。画的过程是抽象思维具体化的有一个过程。这样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课后更应该问问这位学生,是否还认为光是曲线传播的,他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上发生了变化。是否建立了新的认知。
总结:课堂多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学生的意思。关注学生在课堂前后的变化。
3.进行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这一环节有三个实验,分别是:
(1)利用卡纸、手电筒来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2)利用吸管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3)烟中激光笔实验(直接看到光是直线传播的)。
反思实验一:该实验,我没有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一方面觉得书本上有现成的步骤,且教参上明确提出“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另一方面觉得该实验设计有难度,因为这个实验不像其他探究性实验那样有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验证实验,验证实验中“寻找并搜集证据”是实验的难点。该实验中,根据现象去解释光是直线传播的是难点,而我并没有针对这一难点做特别的教学设计。其次,实验记录表设计较简单,不能辅助学生去分析现象,学生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认为,而不是经过实验深入思考后验证出的结论。学生在实验前后思维和概念的'变化并不大。
针对这样的难点,我觉得我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尝试作如下修改:
(1)在猜想环节,应该让学生把猜想具体化记录下来。书本上用“画图”的方式表达猜想是很好的方式。比如学生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那就让学生在画出条直线,认为是曲线传播的,弯曲的程度有多大呢?是均匀弯曲的还是随意弯曲?画出曲线,或者是一圈一圈传播的,或者是折线传播的,都画下来。如果学生都认为是直线传播的,那么,教师可以提问:“除了直线,光前进的路径可能还有哪些?”让学生尽可能把几种路径都提出来。
(2)在实验后的分析环节,去找证据,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光不是曲线传播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光不是一圈一圈传播的,哪些现象又可以说明光不是折线传播的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对光不是曲线、不是折线传播等有深刻体会。丰富了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结论的认识。
反思实验二:利用可以弯折的吸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时候,所有小组都能先将吸管掰直并用手电筒照射,再弯折用手电筒照射观察。但实验中有小组发现就算弯折了,还是能看到光斑跑出来,只是光斑不够明亮。因为很多材料有能反射光,所以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选取弯折两次的管子,其次,吸管较细,手电筒的光不能全部进入管道,影响观察。还是那种较粗的塑料管道较好。
反思实验三:这一实验是学生很喜欢的一个实验,因为可以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但在课堂上,我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说明水中加了淀粉,所以可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我随口一句:“同学们可以回家试试回家在水中加点酱油,面粉,看看能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其实我在无意之中,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而这样的作业其实与本堂课重点内容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作业布置是我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关注的点,不能随意。
4.解释影子的成因
运用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去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影子在背光侧。
5.认识光速
课堂有时间,可以和学生一起来算一算,30万千米每秒到底有多快,比如汽车行完30万千米需要多久,人步行需要多久,让学生切身感受,留下印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3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很多学生只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但不知道怎么去验证这个知识。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培养学习兴趣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课我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学习。若在教学时只是将整个实验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和结果,应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在教学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这样,学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交流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室是学生的“研究所”,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学会理解与合作
体验式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理解。《光是怎样传播的》中两个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这尤其给那些平时因为机会少而只能旁观的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建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建立并源自于体验,因此,无论是在形式上或实践过程中,体验式学习都是值得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本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学生展示实验中,没有及时的点拨,所以感觉知识学生没有学透,这方面应加强,最后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4
这节课的学具需要比较简单,孩子们准备好实验即可进行实验,孩子们进行观察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注重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想、多思考。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但也有不足,在课堂上缺乏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探究以及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提问意识,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关注。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5
本周二上午听了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何老师在导入时首先用幻灯片出示了四幅图片(生活的常见的光照现象),让学生思考光从哪里来。接着让学生试着画画手电筒的光是如何照到屏的(导学新作业上)然后挑了两位学生的展示,学生互问互答并顺势导入课题。在新授时,何老师展示准备好的材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方法并完成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和总结。
在整个过程中,除了何老师的备课和常规教学环节、课件等准备的非常好之外,何老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联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有时学生说出了他的想法,我却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了;有时过多的强调自己预设,沿着自己想好的步骤走,对学生关注不够;还有就是有时自己对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
总之,听了和老师的课后,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教具的最大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提高自身的科学价值观。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少批评。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6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己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7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光 》第 3 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一课的内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学生的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寻找假设的依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准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师演示的图片和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位学生都能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本课通过让学生对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实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解释。为了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中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讨论法、实验法、探究——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光传播的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从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现象(出示图片及课件)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光是怎样到达被光照的物体上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测,激发学生利用实验获得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学生积极思维,进入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得出结论。 (重点)需修改
活动二
出示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猜测实验的结果。因为教科书上学生操作的验证实验,器材简单,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合作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但要求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在过程与方法中推测依据很重要。通过实验得出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就能到达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点。否则就不会有此结果。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大胆猜测光的传播是否沿着直线的方式进行的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结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扩展探究,培养热情
接着激发学生用其他的方法也来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直管和弯管的对比观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头的光,弯管就不能,进一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同时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只对很亮的光源。还要给学生留个思考的空间,说说还有哪些方法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再利用光是直线传播的理论解释影子总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为了更有效知识延伸,还可以用课件图片出示,光的传播速度以太阳为例,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巩固。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四)、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简洁明了的词语进行板书,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让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科学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内容。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观察光影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从而可以回过头较为科学的解释影子的成因,并且为“光的反射”这一传播特点埋下伏笔。
2、学情分析:学生每天和光接触,对光的一些性质有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他们知道光可以穿过透明物体,光可以起到照明作用等。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如万花筒、照相机等。并且,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光与影关系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而教材也对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着重突出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掌握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首先是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再是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然后通过是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懂得推测要有依据;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设计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2)难点:在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时学生能否为其推测给出依据。
5、实验器材:分组器材: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
教师演示:空心弯管和直管、纸质弯管
二、教学程序
根据本册教材“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依据”、“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教学要求,我安排了以下教法:鼓励学生观察和感受并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利用五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调动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交流,从实验现象和小组讨论分析中得出结论,自我分析和总结。在学生学法方面主要是观察想象、小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新课导入:(教师事先关上教室的灯以及拉上窗帘)问:同学们今天的教室是不是有点不同?(答:是)是不是太暗了让同学觉得有点看得模糊不清了?(答:是)呵呵,那老师还是让教室回复以往的光亮吧。(教师重新打开教室的灯光和窗帘)。导:同学们,无论是来自太阳的自然光还是人造的灯光都为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思路:从身边常见现象引入课题易让学生接受并可引起思考、研究的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爱思考勤观察的习惯。)
2、推测光是怎样传播的:
(1)教师出示两幅图画分别是“阳光下的墙”和“电筒照射下的街道”贴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画出图上光传播的路线并说明其依据。(板书:推测)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请两个同学在两张图上画出他们各自小组的意见并解释原因。
说明:在解释推测依据时,学生可能会局限于教科书插图的解释即“舞台上的灯光”和“从云中透过的太阳光”(出示图片)。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已学的光影关系及种种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如: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的位置和方向发生改变时,影子则发生相应改变;光不能被透明物体挡住,物体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明亮的,而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等都可以作为光是直线传播的依据。当然,当有学生推测光不是直线传播时此时也不给出“判断错误”的评价。(评价:完成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推测应有依据,突破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意见吗?(学生意见可能出现分歧)不管你们的意见是什么,我要说明一点,科学课是要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的。再多的言语解释也抵不过一个实验的验证。(板书:实验验证)
(2)实验设计:教师先用电筒照射黑板,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光斑,然后照射纸屏在纸屏上也形成一个小光斑。说道:同学们,你们已看到了。在使用电筒照射物体时,光经过一定的路径到达被照射物表面时会在其表面形成一个光斑。请同学利用每小组的器材做这样一个实验:在屏前面按一定距离摆放好三张打了孔的卡纸,把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要求电筒的光能够穿过前面三张卡纸的阻碍在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光斑。并注意记录当光斑在屏上形成时前面三张卡纸的摆放位置以及不能形成光斑时三张卡纸的摆放位置。
(3)小组实验(设计思路: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要进行巡视,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如是不是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情绪积极热情,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合作密切等,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4)得出结论:当打了孔的卡纸排成一条直线时才能在屏上形成光斑。即证实了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说明:实验过程是以学生自行操作为主,教师则是从旁观摩指导。由于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对完成实验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引导,如让学生想想还有哪种位置没有尝试摆放,思考不成功的摆放方法都有怎样的共同特点等。(评价:完成了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完成教学重点。设计思路:改良了原有的实验步骤,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把卡纸的小孔排成一直线,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试验中总结和发现,这样得出的“光是直线传播”这一实验结论会被学生掌握得更牢固。这一发现式学习过程也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科目标.)
(5)过渡:同学们,科学的结论往往是需要反复验证的。除了以上的实验请想想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6)小组讨论交流意见(设计思路:教师对学生意见不过多干涉但出现基本原理错误时要给予指导)
(7)教师演示师:同学们,老师也有另一种方法来再次证实我们的结论。教师用电筒照射直管的一端,另一端有光射出并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光斑。而用电筒照射弯管的一端,另一端没有光亮射出。再次证实结论。
4、利用本节内容解释影子的成因:
(1)小组讨论,学生解释
(2)教师小结解释: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评价:完成了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的教学目标,展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前后连贯性。)
5、总结内容、埋下伏笔。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那请大家看看这个现象。(教师拿出自制的纸质弯管用电筒照射其一端,另一端竟有光射出并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光斑。)问:同学们,难道是我们的结论错了?不,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其实奥秘就在老师的这个小弯管中。至于奥秘是什么?这个啊就留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光的另一传播特点。(设计思路:遗留问题式的结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下次课的关注度。本节内容也是基于前文光影关系而产生的,同时又与下文光的反射联系紧密,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束方式也体现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
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贴图
推测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亮点
我认为本课的亮点在于改变了教材的实验程序和观察目标,使实验突出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教材原实验是直接“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观察的目标是“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很容易让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形成的光斑上”而忽视了“同一直线”这一重点内容。改良后的实验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屏上要形成斑点,观察的目标是当屏上形成斑点时卡纸摆放位置的特别之处。学生关注的焦点就都被集中到了“位置关系”上了,即本课的教学重点上了。此外,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改善了实验过于简单学生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12-2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09-14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08-16
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04-13
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05-19
五年级课文《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08-25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04-06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06-18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