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17 09:05:41 秀雯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1

  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很有幸,这篇课文经过了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设计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着关注学生体验的宗旨,我也一直在想如何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玉米情感的变化。专家指导我要抓住“心灰意冷”这个关键词,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体验和感受玉米心理变化的过程。课前我收集了玉米变化前后的图片,本来还想把实物带到课堂,可惜没有时间去准备了。课堂上,学生看到了玉米的图片都十分兴奋,很快便能够根据上下文找出反映玉米心灰意冷的句子。学生能够从“孤零零”“无奈”等关键词语、玉米的外形变化、玉米的抱怨等方面去体会,但是在朗读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能是我个人的情绪还不够调动孩子们,看来以后还要多增强自己讲课时表情语气等方面呀。

  教学过程还安排了一个可以作为亮点的环节——在学完了玉米是如何心灰意冷后,让学生再来说说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心灰意冷的时候,教师相机做正面指导。可是一开始学生都羞于开口,感到有点冷场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来谈。经过引导,一个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开口了之后,其他孩子纷纷开始谈自己的体验,气氛一下子又活跃了。

  另外,在最后我让学生回答“你认为这个玉米是最棒的`吗”这个问题,注意了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但是学生都是说的玉米如何如何的棒,由于经验不足,我还不能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回答玉米也有不棒的时候,以后要多向专家老师们学习经验才行。在最后课文讲完的时候,时间不够,若是能再回归玉米的心情变化这根主线再把文章串一下就更好了。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2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对前途充满希望。

  本课需要正音的生字:“棒”是后鼻音,“荣”是翘舌和后鼻音。“淋”是前鼻音。本课课文我抓住那个长得胖胖的玉米外表和心情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先划出有关的句子,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玉米先是从非常自信——并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感激,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在不同心情变化的时候他分别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引发学生思考玉米情感变化的原因,以此来把握文章的整体。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这个玉米为什么会心灰意冷?从浅层的原因到挖掘深层的原因来领悟文章的内涵:丧失信心出于误会,源于信心不够,对自己不相信:我是最棒的。所以才心灰意冷。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文词精美、意蕴深远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在读文过程中品位文章的精美文词,在学文后有所启示,就是这节课的目标所在。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过程中收获感悟;通过给他们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让学生们在理解品位了文章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3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汲取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在教学前,我充分研究教材,理清文章的脉络,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本课的阅读教学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

  一、抓关键词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初步具有提问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大胆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入新课学习时,抓住关键词:心灰意冷。让学生根据词义来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几个问题涵盖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受这个很棒的玉米心灰意冷的心理变化过程。另外,我们的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往往借用参考书,并没有真正理解,这节课中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课文上下文、借助课件理解词语。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使教学锦上添花。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注意力不太持久,因此课堂上,我利用课件、玉米表情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利用教师自身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今天的教育力求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条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学习的全过程。当然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点还做得不够,所以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另外教师的过渡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些。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4

  在教授《最后的玉米》这篇课文时,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性。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玉米因为自信过度而错过了被收获的机会,最终孤独地留在田间的故事,寓意深远,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知与适时把握机会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情感引导需加强:在课堂上,我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玉米的心理变化,但发现部分学生在情感投入上仍有不足。未来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经历相结合,增强情感共鸣,使道理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

  思维拓展不足:虽然课堂讨论热烈,但大多围绕玉米的“骄傲”和“错过”展开,缺乏对学生更深层次思维的激发。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玉米及时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做出了改变,结果会怎样?这样的.假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多样化: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但仍有提升空间。可以考虑加入信息技术元素,如利用动画或短视频展示玉米的成长过程,或者设计在线互动问卷,收集学生对玉米行为的理解和看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评价反馈机制:本次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了即时反馈,但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机制。未来应设计一套包含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空间。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5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课文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成长。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主题深化需细致:在探讨玉米的“自信”与“固执”时,我意识到仅仅停留在表面分析是不够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理解到过度自信与错失良机之间的微妙关系。

  联系实际生活:虽然课文是虚构的,但其寓意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我尝试将玉米的故事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机会时的态度和行为。未来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使课堂成为分享与成长的平台。

  情感教育的渗透: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最后的玉米》不仅是一篇寓言,更是一堂生动的情感教育课。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引导,鼓励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因过度自信或犹豫而错失机会,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成长。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课后,我通过家校联系册、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分享教学内容和目的.,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课文,共同探索生活中的“玉米”故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两次教学反思,我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设计09-04

《最后》教学反思02-06

最后教学反思02-07

《最后》教学反思08-03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4-20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3-16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8-31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4-04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7-15

《最后的玉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