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9 11:50: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通用7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通用7篇)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篇1

  20xx年xx月,我在江苏连云港新海高中上了一节《椭圆的几何性质》公开课。这节课从准备,到与组内老师探讨、交流,并修改、上课,直至最后聆听各位老师和专家的指导,都让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来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又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利用曲线方程来研究其性质的过程,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性质做好了铺垫。本节课是围绕着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进行的。因此,依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按照椭圆方程来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学生感到困难,且如何定义离心率,学生感到棘手,所以我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然而,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在讲解"顶点"定义时,单纯定义为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没把握住顶点的重要特征,即"顶点是椭圆与其对称轴的交点",如果把握住这一点,在讲解时就应先讲"对称性",再讲"顶点";二是本节课对几何性质的导入,是由学生回顾上节所讲特征三角形的三边与的大小关系开始的,而多数人对特征三角形的记忆是很模糊的,上节课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吸收的并不好,如果把它放在本节课"顶点"之后再讲解,会显得更自然一些;三是"对称性"的讲解过于单薄,学生既然很快就观察出了这个性质,何不趁热打铁,再从代数的角度证明一下呢?过于避重就轻的做法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的几点不足都提醒我今后要在研究教材上下更多的功夫。

  还有在讲解完"对称性"、准备讲"离心率"之前,我穿插了一道"画椭圆的简图"的题目。并提圆相似吗?椭圆呢?引起了同学们注意。这道题起到了较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刚学的性质,又引发了一个问题:椭圆的"扁"的程度与哪些要素有关。大多数学生通过所画的两个椭圆长轴相同、短轴不同,从而"扁"的程度不同,很自然地回答这与有关,圆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而椭圆的形状是否完全相同?如何刻画椭圆的“圆扁”度呢?

  学生自主探究(预设:可以创造错误认识,a越大越扁?b越大越圆?联想椭圆定义当2a定时,焦点逐渐靠近顶点,椭圆会怎么样?焦点逐渐靠近中心,又会怎么样?)

  切入事先准备好的几何画板展示,固定长轴,移动交点,看变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椭圆随着离心率逐渐接近0越圆而越接近1而越扁的动画过程。e越大,椭圆越扁,越小越圆。讲清楚e是一个比值圆扁度用什么刻画?为什么不b用。a此外,在以下几个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课堂的节奏还要稍微慢一点,比如对焦点在轴时椭圆的几个性质的给出,都是师提问生齐答,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反应慢一点的同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被忽略掉了,而如果把这个环节换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可能会更好,也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二是教学语言还需要不断锤炼,因为数学老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精炼,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力图用清晰优美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

  比较过去自己曾经历过的刻板、严肃的灌输式教学,现在更提倡多给学生一点爱,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老师要做有效课堂的引导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去,是否能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是否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多角度的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

  我会以此为契机,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创新,不断成长和进步!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篇2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重点是性质,难点是应用。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知识是解析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又一重要素材。新课开始,先复习椭圆定义和方程,然后结合图形观察分析得出椭圆有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

  当然,要真正掌握性质并灵活应用,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安排了六节数学课,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展反馈环节。课本后面的练习及习题比较多,其中习题的第5题及9题难度较大。对于比较简单的习题,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然学生解题的时间必须要保证。而对于比较难的第5及9题,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启发艺术,体现“低起点、小步子、及时反馈”的教学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的挑战和提高。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境界是无止境的,“启而不发,引而不导”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操作过程。

  对于习题的教学,如何提升习题的潜在价值,如何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每天面对和思考的焦点。在教学过程中几乎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习题教学,由于自己一直担心时间的紧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进而数学思维及能力缺少了锤炼的机会。这部分的缺陷,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找时间来给学生补上,不过这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将要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最好。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篇3

  在圆锥曲线这一章内容中,教科书以椭圆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在教材中椭圆的定义、方程、以及简单几何性质都详细说明了在解析几何中讨论曲线几何性质的一般程序,为下面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职中的学生,我发现只要能够让他们动起来,那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课堂设计中尽量把难度降低,寻找他们能解决的问题,找他们身边的实例,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例如在椭圆引入的时候,通过生活实例,神舟七号的运行轨迹动画演示,并引入“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板上画椭圆,每个同学都动手画,结果有些同学很快就画出很漂亮的椭圆,有些同学怎么都画不出椭圆来,产生了问题,为下一步的椭圆定义的归纳奠定了基础。有些同学还发现,有的画的椭圆圆些,有的扁一些,又为椭圆的几何性质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的,从而更能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数形结合的教学

  解析几何的特点就是形数结合,而形数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

  1、注意训练学生看到椭圆想到椭圆的方程,看到椭圆方程就想到椭圆,在脑海中形成条件反射,形成数与形的对应。

  2、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形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时往往忽视图形直观对启发思维的作用。故此在几何性质的教学中,突出a,b,e的几何意义,根据他们的几何意义来画草图就比较方便了,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点。

  3、在学习几何性质的时候,让学生看椭圆把所有的几何性质描述出来,并焦点位于不同坐标轴的椭圆比较记忆,区分异同。

  三、做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椭圆的教学离不开根式的化简和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在初中数学中对这两部分内容降低了要求,所以学生这方面的基础较差。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意识在前面补讲这些内容;二是再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边用边讲。例如在列出满足椭圆定义的方程时,出现了含两根式的无理方程,这种方程初中代数出现过,只是这里根号下的式子复杂些。教学时放慢速度,写详细些学生是可以掌握的。又如,再利用待定系数法球椭圆的标准方程中的a,b时,得到方程组学生在初中没见过,但初中学过换元法解方程组,把它化为初中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就好解决。

  四、注意椭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圆锥曲线这一章内容中,研究的问题基本一致,方法相同。教科书承接圆之后,并作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以之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可见本节内容所处的重要地位,学好椭圆对以后的学习尤为重要。在教材中椭圆的定义、方程、以及简单几何性质都详细说明了在解析几何中讨论曲线几何性质的一般程序,为下面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篇4

  任何概念的学习,如有可能,我们当然希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催生新知的主力军。限于椭圆概念的特殊性,我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两个角度:从形的角度和数的角度来加以引入,实现了由学生催生新知的初衷。

  椭圆的`定义教学中,画出椭圆轨迹,完全是意外的惊喜,采用根据定义“先画后展”的处理方式,突显了知识主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推动了课堂发展,进而通过类比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椭圆方程的化简,对于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但不管怎么困难,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在曲线与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化简,并进行了实际操作。在课堂上,督促学生运用既有策略进行独立的推导化简,通过巡视,指导仍有困难者,训练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此处的训练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毅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类比学习方法是本节课的主线,而数形结合又是本节课的主调,解析法则是本节课的主要原理方法。

  另外,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减少教师的讲解,从而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篇5

  本节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功能,使学生通过点的运动,观察到椭圆的轨迹的特征。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学生虽然对椭圆图形有所了解,但只限于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这与缺乏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本节课从实例出发,用多媒体结合本课题设计了一对动点有规律的运动作一些理性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材处理上,大胆创新,根据椭圆定义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概念的理解上,先突出“和”,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常数”取值范围。在标准方程的推导上,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中的.“建系”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建系”,通过所得方程的比较,得到标准方程,从中去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中的对称美和简洁美。

  在对教材中“令”的处理并不是生硬地过渡,而是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在当为椭圆短轴端点时(但这一几何性质并不向学生交待),特征三角形所体现出来的几何关系,再做变换。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篇6

  今日上了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课。同学们基本上按照之前的要求,带来了绳子,这绳子是用来画图用的,即是教学设计中提到的第一步,利用绳子和笔,几个人一起合作画图。内容倒是较为简单,但是大多数学生受到教材的影响,有的自己根本没有画或者是话的时候也不认真,就直接告诉我答案了。虽然说画出来的图形应该有两类,椭圆和线段,但是学生大部分直接说出了椭圆,因为本节内容是椭圆。

  很多时候书上的内容是否需要用引子引出来的确是个问题,学生自己不可能不提前看书,而且看的内容还比较多。但是这些内容,学生有的似懂非懂,老师讲的时候感觉自己深切体会了,其实不然,自己还是不太清楚,只是因为教材那样写了,参考书有那些结论,学生跟着附和,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懂得。但是滥竽充数的还是有的,甚至有些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充数中去,而是默默的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多给点说明。

  教材上的内容如果不提,学生又不可能完全预习过,正是因为如此参差不齐的预习程度,使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上课内容的把握增加了难度。有的很简单,却花了很多时间去说明,有的是难点,却轻轻带过了。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教师还是应当多分析一下学情,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预习状况,同时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当多多思考,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虽然开始设计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图,但是课堂中的实际情况确实事与愿违,学生不仅没有真正的认真参与,而且把画图的这点时间用来嬉笑了。虽然现在提倡学生参与的课堂,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从高中才应该培养的,而应该是从小开始就应该培养的,高中的一节课一个瞬间也许没有多少效果,或者说是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为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合理运用这里的实操时间,实际操作的效果没有真正达到。

  我不反对课堂的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实际情况却很难展开,一来教材已经给了相应的操作结果,二来学生动手能力的确很欠缺,再加上学生自制力差,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说话聊天等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肯定是多多提倡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只不过我们应该把握好实际动手的时间,并不是没结果都要有大部分时间进行实操,因为数学课毕竟还是一门较为严谨的理论学科,年级越高,数学内容就越抽象。而且也需要每一位老师的一点付出,这样学生的操作能力锻炼的机会才不会在某个地方就没了。

  同时实际操作的活动出现不太理想效果的原因还包括教师自身对课程的设计,没有把握好学生应当进行的活动的度,没有选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同时既然选择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那就不要担心教学时间被活动耽误了,学生参与了,收获也许是无尽的,在以后的某一天学生还能想起来高中的某一次课上活动。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 篇7

  一、成功之处:

  1、教学形式上: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上: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

  4、学生参与度上: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在我的启发鼓励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5、“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上:既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6、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二、不足之处:

  1.本节课课堂容量偏大,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今后要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探究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感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2.学生练习时间不够恰当,影响了小结时间。

  3.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不够熟练,缺乏简化计算的能力,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以发展为方向”,展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采取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为中心。穿插研究性教学尝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椭圆的几何性质1》教学反思03-01

《椭圆》数学教学反思02-12

椭圆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10-28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01-15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01-15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02-24

几何图形教学反思04-17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08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