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11 13:04: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通过几天的培训发现在“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教材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知道各位同仁是否有同感,下面就简单说一说: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一、关于“分类与统计”

  一般说来,分类是为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类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体。进行统计则是要根据数量上的结果做出决策,指导行动。总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为统计而统计。

  教材中这几个案例我觉得目的不明确:

  1、统计“换了几颗牙”作为主题引入,很有新意。但是统计出来做什么用呢?换得早好?快好?目的性不够明确;

  2、让学生统计穿的鞋子的尺码,学生了解也没有用处。这只有班级为每人订购一双鞋子时才需要。卖鞋的老板可能也需要;

  3、有些情景设计的目标不妥当。例如设计学校借书的种类,结果是喜欢“漫画”的多,喜欢“文学”的最少,于是建议图书馆多卖一些“漫画书”。这就不大妥当。不喜欢文学书,恐怕需要多作介绍宣传,而不一定是少买。

  二、关于分类的判断

  一堆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即分类的判断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渐进,先是一个判断,然后是两个判断,逐步培养。

  一堆几何图形,可以按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就用3个判断分类。对一年级学生问:“你还可以怎样分?”问题太宽泛了.

  分类不是单独的知识点,把分类当知识点展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类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情景决策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分类的难度会增加。

  分类的种类可以很多,而许多分类是没有价值的。例如,在一堆几何图形中,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红三角形”,一类是“非红三角形”,我们需要这样的分类?再如,一批东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只冰淇淋。然后,我分类,一类是冷的,一类是不冷的,这样分类有意思吗?虽然分得并不错。

  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类贵在分得“好”,即有价值,能够帮助决策。有需要才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见对象就要分类,无目的地分一通,只会把事情搞乱。无目的地追求各种分类,是误导。

  三、关于收集数据

  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

  四、关于“可能性”认识

  现在的中低年级教材,不断地重复“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断,往往是原地踏步。

  学习“分数”之后,对古典概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认识和计算。此时概率才能定量分析,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般可能性的认识,不教也会。华东师范法学数学系李俊调查: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课程里没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内容的国家相比,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大体相同。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授《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有选择的使用教材,分析好学生的现状,从而更好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11-20

《统计与概率的复习》的教学反思12-02

概率与统计综合的教学反思02-24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范文03-23

《概率》的数学教学反思11-21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通用9篇)11-25

关于《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03-28

关于《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03-29

关于《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