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范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今天,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第一单元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上学期每周的晨诵,我带领学生诵读了很多古诗词,让他们打着节奏,配上手势,抑扬顿挫地朗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很浓厚。翻开课本第一课,我还没说什么,教室里就呈现出他们摇头晃脑,高低吟哦。我也没做声,微笑着看着他们自己读书。他们读了一会有很多同学好像就会背诵了,然后停下来,看着我。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有关古诗词的文学常识,然后就和大家一起赏析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李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此时,学生吟诵着古诗,我看着他们,这时眼里心里只有这群纯洁活泼的孩子,全然没有世俗的纷扰,这不正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2
本学期只有短短的三个半月,而在这紧迫的开学第一课里,我遇到的就是一篇古诗教学——《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这短的时间里让四年级的孩子迅速理解诗意,并由此产生对诗歌的兴趣呢?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
我决定从诗人入手,首先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接着我准备从诗题开始,通过抓“诗眼”的方法,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先行体会诗人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然后又通过在诗中找“诗眼”的方法让学生交流诗中能体现“孤独寂寞之情”的“字眼”。学生很快通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的“尽”和“闲”字,体会出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仿佛在对他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但课堂教学中也充满了遗憾,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诗文朗读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注重了诗意的体会,却缺失了让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熏陶。我想,如听录音,多示范,让学生在意境之美的熏陶中去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应该是我以后教学诗文注意的地方。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
总之,诗路漫长,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坚实的去实践!
【语文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05-12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07-29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04-19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06-07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4篇07-29
《独坐敬亭山》课堂教学反思07-09
独坐敬亭山教学教案08-25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06-15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05-08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