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4 15:38:10 海洁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2

  1、基础目标待强化,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

  本文要学习12个二会字,可以说是比较多的,不过,在这篇文章中,一些生字包含在动物名字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愉快学习,学生们在欣赏动物图的过程中轻松学习“鸭、公、猴、松、鼠”等字。

  2、情景创设生动有趣。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堂极忌沉闷、单调,因此我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有如身处其中,在愉快中学习。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两个课时)的整体情景创设为在动物园里观看比尾巴大赛,把所有要学习的知识纳入其中,如:第二课时中复习二会字环节,我就说是唐老鸭想来看比赛,但不认识路,要同学们给它带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教学情境创设为一条完整的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其中,形成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如此一来,教学中,就有如在讲故事,讲者和听着都娱乐其中,课堂气氛活跃、有趣。

  3、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我运用了齐读、男女分角色读、范读、同桌练习等方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特意让带领学生一边朗诵,一边做动作,极力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气氛。在课文朗诵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一个个都全身投入的.边读边舞,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全文背诵下来,收获不错的效果。不过这儿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留意学生的动向,避免有些学生在后面开小差。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3

  《比尾巴》这一课,我本着“课堂上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运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的热情”。这一理念展开教学的,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在整堂课中,我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尊重了主体的.地位。

  另外,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在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地在那学着小动物的动作来表演课文。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4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在共同备课中完成的,一开始是大体参照备课手册将课文的第一、二小节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并以趣味性为主,设计了很多情境和游戏环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问题——课时安排不够合理、游戏较多导致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所以在听取了孔老师的意见后我作出了一些调整:第一课时设计整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朗读上;将冗余的情境直接删除,只保留“森林比尾巴大赛”这一情境;删减颁奖杯等游戏环节,同时增加多种形式的朗读。从效果来看应该这样的增改应该是可取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

  对于如何随文识字我一开始是没什么章法的.,平时教到有该字的一句话时就把这个字卡拿出来,带领大家读,最多通过男女生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很多方式来读,也就是说在随文识字这个方面我还是将重心放在了朗读上,想要通过学生看、读,眼到心到的方式来记住这个字,但往往学生眼到了心未到,常常是“小和尚念经”。

  比如这次《比尾巴》中“最好看”的“最”字的教学,我一开始是想给孩子们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想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从字义到字本身,这样不就能记住了吗。但我却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内容,百度也只有“极”这样的解释,难道要和孩子们说“第一”吗?好像也不恰当,所以在本课我还是沿用了朗读识字的方式,效果果然不理想。而在随后的评课中,孔老师就指出了我的这个“最”字教学问题——没有分析和释义。“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是我在教学这个‘最’的时候,我会把问题‘抛’给孩子,‘我想看看哪个孩子读这个字读的最准确’、‘哪个孩子读的最响亮’,其实对这种意会的字孩子自己本就是懂得,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唤起他们的体验,让孩子们真正去体会这个字的意思。”经过这个“最”字教学,我想我对于随文识字有了更多的了解,有的汉字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去带领学生从字形、字义来分析并识记汉字,而对于有的“生活味儿”很浓的汉字其实真不必要过多去纠结怎么让孩子知道它的确切意思,反而越解释越混乱,倒不如创建一个情境,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唤起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也许这样真的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呢!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5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案设计安排四个板块:自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字指导、拓展提高。

  但这首儿歌很简单,孩子们一会儿就会背了,学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因此,我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不但讲了尾巴的样子,有的还一个劲地讲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长出新的尾巴。

  还有的补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时候能当伞用,冬天当被子盖,从高处往下跳时还可当降落伞用。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就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借助课件自编儿歌。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有的编: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谁的尾巴细?有的编: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细。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想到阅读课文,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当孩子们带着对比尾巴喜悦的感受,学完这首诗歌时,老师也为此获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满足。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6

  《比尾巴》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组内互观课,课前我上网查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并让学生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搜集。为了一上来就能老老的抓住学生的视线,我采用了提问式引入:今天大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聚到一起要举行一场特殊的比赛,你们猜什么比赛?学生齐声回答“比尾巴”,这时我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质疑,一切都按我的教学计划顺利的进行着。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我引导他们: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了?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一个都没拉下。为了鼓励学生,我灵机一动,请学生充当小评委来宣布了参赛选手名单,学生兴趣高涨,特别是当上小评委的学生更是神气十足、像模像样的,一副资深评委的'派头,看着他们,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时,我又适时抛出下一个问题?比赛就要开始了,第一个比赛项目是什么呢?屏幕上出现问句:“谁的尾巴长?”在学生搞清什么是问句后,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读,并进行了范读,可当读到“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时,有些学生怎么也读不好,并且“伞和扇”分不清,我有些灰心,也有些急,下面坐着听课老师,我不敢恋战,赶紧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指着板书带着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这首儿歌,其实也是看似热闹,实则蜻蜓点水。因为我要多留些时间给后面拓展的内容,那可是我自认最出采的地方。学生们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在后面拓展的部分发挥的很好,很热闹,也显现出了他们丰富的课外知识,但上完课后,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学生朗读中的失误,让我一直耿耿与怀。在新大纲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反复提出,在各年级段都提到。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不久,不懂得任何朗读的技巧,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7

  教育的生命不是“复制”,而是创新。课改呼唤本性,张扬个性,实现创新,它以生命的高度关注课堂,关注新型的教学行为,即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不惟单纯的结论;重情感生成的机制,不求表面的热闹,重课堂的“百家争鸣”,不求整齐划一。虽然课前我们都精心地设计了教案,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却不是教师完全可以预料的,为张扬个性、显现灵性,动态生成已经成为新课程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括教学行为是动态生成的,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我们教师就应该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师原先的设计主要有四个板块:自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字指导、拓展提高。但学生几遍一读就会背了,学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有学生就在课堂中开始做起小动作,淘气的张吟宾更在座位上大声说道:“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何俊的尾巴长,陆路的尾巴短……”面对他的恶作剧,我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形式,只是当着全班的面说:“张吟宾小朋友真厉害,才读了几遍课文就会学着创作了,”只看见张吟宾马上脸上一红,倒不好意思再顽皮了,我接着说:“但这样的儿歌不仅不好听,用来取笑同学就更不好了。”

  接着我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重新组合板块,把拓展延伸提到这一环节,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指导学生展开模仿与创作。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说:“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谁的`脖子会喷水?鹿的脖子长,熊的脖子短,大象的脖子会喷水。”有的学生说:“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把扇。”……不一会儿,学生就编出了不同的儿歌,而且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玩得开心、学得认真。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并不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改“线形结构”为“板块结构”;在课堂调控上,改“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在课堂交往上,改“单向结构”为“网状结构”,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灵性、悟性、个性充分张扬的新时代的学生,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8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多有意思的韵文呀!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而且语言简明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提升语感。怎么读呢?以往学生习惯于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今天来个师生对读怎么样?像少数民族的对唱一样,有问有答,肯定很有意思。这样想着,课上,在孩子们认识了生字之后,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换一种朗读方式,我来问,你们来答,例如:我问——‘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你们怎么回答?”孩子们齐声读:“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对,就这样。”接下来,我们开始对读课文,孩子们兴致勃勃,读了两轮之后,换做他们来问我来答,男生问,女生答,这样读了几遍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下来了,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学得非常带劲儿,这是令人欣慰的。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孩子愿意读,想读,主动去读,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有孩子产生了兴趣,下一步才有可能学好。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9

  进入识字阶段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对于识字教学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听取了各位老师前辈们的建议,一直以来,在识字上均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读环节中,当孩子进行初读反馈、逐段读好课文后,我再提取该部分课文里出现的生字,正音,记形,逐个识记。

  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

  1、识字不够有侧重,几乎是字字落实,用力均匀。

  2、尽管听取了师傅和陈老师等几位前辈的探讨,初步得知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操作步骤,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初读后还是“正音、记形、运用”一股脑儿同时进行,没有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个人认为,这也可以算是没有侧重的体现吧。

  3、识字教学花费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花费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

  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兴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在最近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识字教学环节,力求能逐渐改善我的教学行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上《比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我对该课的生字进行了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里面的主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朋友。而本课要求识记的12个生字中,有近一半的生字与小动物有关,藏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字里面。根据这一特点,我舍弃了一直以来沿用的“初读检查时识记生字”的操作,将这几个生字放在了初读之前,与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结合。

  在导入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在森林王国里参加比赛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侧重的逐个请出这些带有生字的参赛小动物,“邀请”的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猜谜语”,利用这一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每请出一位动物朋友,便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就让孩子们记一记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对本字进行识记。

  尽管识记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异,都是正音、记形,再适当的组词运用,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都比较高涨,由于创设的识字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乐于接受,在孩子们自主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很明显的`感觉举手的孩子多了,积极思考的孩子多了,这显然都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字不离词,提高识记效果

  低段识字教学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识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是先以词语的形式,出示动物的名称,再对里面的生字进行识记,这样,让每一个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个确定的语境,如公鸡的“公”,松鼠的“松”等字。从孩子们课后的生字过关率来看,这样进行的识字教学,效果要比初读完课文后再提取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识记更好一些。

  始终觉得,生字的识记要和字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只有理解了字义,生字才能记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单个出现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语义不甚明确,孩子们对字义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导致识记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词语中,尤其是这类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词语,也无需教师过多解释,孩子读着读着便能理解词义,然后以词带字,建立起语义的联系,有助孩子提高识记效果。

  本次的识字教学权作一次识字教学的新尝试,不过也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识字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仍然是引导学生从正音、记形再至组词运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识字的侧重点上这一块还需多摸索多探究。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0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

  比较好的做法: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所以在整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小评委们比写字”这一写字环节,先出示一个也有长长的尾巴的“巴”字,在学写这个生字后,又出示“把”,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比较“巴”和“把”的过程中懂得,虽然“把”字里也有“巴”,但是“把”是由提手旁和“巴”两个“好朋友”组成的,好朋友要互相谦让,所以“把”里面的“巴”要写得相对小一点。这样学写两个有相似之处的.生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有效地把字记牢、写好。

  但是在这堂课中,问题很多,这些问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

  一、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这一节课上,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学“巴”这个生字时,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哪个字里也有这个“巴”字,一学生回答“把”,我当时否定了他的回答(“不对,‘把’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生字),因为在我原有的教案中,生字“把”的学习要放置在学习生字“伞”之后。课后,我深刻意识到这样的处理太失败了,日后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二、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一年级的小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表扬,因为老师的评价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要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己在课堂上应变能力还不够,所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处理得不够完善,比如上例中对学生回答“把”的否定,对该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还有,特别在学生回答不足时,我操之过急,没有很好的循循善诱,可能直接让别的学生回答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三、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讲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效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一直很担心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所以有些应该让学生说的内容,都被我“抢”走说完了,整节课中我说得有点多。

  以上这些不足,我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加留意,减少乃至避免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更有味,课堂更高效!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1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儿歌。儿歌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朗读这首儿歌,孩子们可能会陶醉在“比尾巴”的乐趣中,可能会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想编儿歌的欲望,更有可能促发他们喜爱动物,愿意接近动物的美好情感。在设计中,我试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会7个生字。从认识一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题学“比”,认识参赛选手学“猴、松、鼠”,到建构儿歌随机学“短、把”,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扩词、运用中巩固。比如让学生谈谈“哪些动物有尾巴”,在课堂中适时出现“比尾巴、比一比、比赛”等词,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

  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习更是如此,本节课的重点还在于问句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美读,有节奏的读,唱读,通过读不同风格的儿歌,从中能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但在本节课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动笔、拼拼读读的机会还是太少。比如说在读完生字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划划比赛的小选手,叫一叫它们的名字,通过学生自己找找、划划、读读,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公布比赛的结果,在试教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猴子的尾巴怎么样?可以做什么?”(学习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这样感觉学生说得较多,但很细碎。“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长和短比较容易理解,就让学生在朗读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就挺难理解的。于是就打算突破这个难点,简单的一读而过。在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咦,松鼠的尾巴怎么好像一把伞呢?”后来,才发觉自己把问题倒过来问了。应该这样问更恰当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翘起来,可以挡风遮雨,还可以当作降落伞。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教师的帮助下凝练语言,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语言图式,提高语言的质量与品位。然后再和课文中的这句话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加丰润了。

  其实上课,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提高。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2

  今天在教研室和学校的组织下,我讲了一节《比尾巴》第一课时观摩研讨课,一节课下来受益匪浅。本篇课文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我主讲第一课时,以生字学习为主,学习目标是:

  1、会认、会读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学习八字头和提手旁等偏旁、一个“竖提”笔画;

  2、指导问句朗读,熟读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上课的思路基本还是清晰地顺着教学设计进行。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首先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运动多种方法教学生识字、认字;同时,运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读课文,以读代讲,更能有效的学习本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运用多种表扬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上好这节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和解决了重、难点。但是,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上完课后,几位教研室老师结合我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一、语言语调的问题

  在讲课过程中,不自觉地拿腔作调,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老师指出:上课就用正常的.语气来上课就行,不需要拿腔作调,正常声音抑扬顿挫等。我们上课不需要用多大的声音,要给人舒服的语气上课,学生才愿意听你课。声音太作一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二来对自己的嗓音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教师是一辈子的职业,必须好好保护。上课用什么样的声音也是一种很大的学问,今后在上课中反复揣摩,锻炼自己。

  二、学生有错误时,要立即指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及时指正出来,不要给学生错误的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说道:“老虎有一个尾巴”时,我并没有及时发现指正尾巴是论条,给学生错误的知识,说明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待提高,在教学生知识时,我也是又重新学习一遍,重新巩固自己语文知识。

  三、课堂回归真实,不需要玩花样,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上课不需要有花样,不是公开课,就是一节正常的课,就按平时上课的方式来,把所有知识都讲到,学生学会就行,那么你这节课就成功。我在上课时总想着如何吸引别人眼球,如何让这节课出彩,听过老师的意见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想运用多种方法来教学生识字认字,结果浪费了太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三真四实,即“真说”“真读”“真改”和“真实”“扎实”“平实”“朴实”,虽然短短的几个词,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但是我会以此为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这次在各位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经过多次修改,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最终呈现给大家,虽有各种不足,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我平时花再多时间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向同级组的同事多多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3

  我执教了《比尾巴》一课。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制作了精美的教学图片,因此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我本人基本功不够扎实,因此也造成了教学中漏洞百出。现反思如下:

  1、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给小动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2、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反复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3、“抱”“牵”“放”

  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语文课程是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的课程应该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和归宿,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这堂课上,我一直在试图把学生引入我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中去,这也恰恰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遏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课后反思,我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多动脑:思考课文中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还可以随便挑两到三种动物的尾巴进行“长短、粗细、直弯、宽窄”等各种角度的比较,甚至还可以制造悬念,如将猴子、小狗、兔子进行尾巴长短的比较,从面引出“谁长谁短、谁宽谁扁”等都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这是不是辨证思维启蒙的最佳机会?

  4、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但今天的课上,我感觉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的把握。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4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在信息社会里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学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幻想,常把物体拟人化的特点,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课文的动画,学生被优美的图像所吸引,学习热情随之高涨起来,我抓住学生热情较高的有机时机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课件中展出了小燕子、小鱼和老黄牛的尾巴是怎样摆动的,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直观的图象,知道了这三中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在仔细的观察中,发现了小壁虎的尾巴的特点:遇到危险时会自己切断尾巴,保护自己,过一段时间,尾巴可以再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小学生存在着注意力分散,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带有情绪性。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资料,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界面,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与发现。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关于“动物的尾巴”的所有网页,在课内交流,以增进学生对动物尾巴功能的了解和兴趣。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网页,获取了丰富的资料信息。比如:猴子的尾巴能调节体温,松鼠的`尾巴可被子……学生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自己的搜索结果,甚至有的学生当时就说:动物的尾巴真有意思。在学生兴趣依旧时,让学生仿照范文续编故事。学生立即在网上遨游,认真选择自己的写作对象,许多学生编出了有趣的故事。

  计算机进入语文课堂,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有效促进学生汉语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交互式、网络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5

  在孩子眼中,动物是他们的最爱。《比尾巴》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地在那学着小动物的动作来表演课文。

  我认为在低年级,只要老师紧紧地抓住一个“趣”字,无论什么课,在指导孩子朗读上,只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他们,朗读的效果就会更好。

  一、以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本案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以“趣味对读”中,教师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教师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这里,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续编课文”中,教师融入学生中,“别忘了,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也是你们的小组成员哦”,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的和谐互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这正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人文基础。

  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在本课中,我在开课之时,便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读我所爱读,快乐无比”;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组内讨论起来。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三、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让所有的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本课中,我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全体学生,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人文关怀;学生不是演员,胜似演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每个教师都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唤起儿童个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6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关心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好吗?

  《尾巴的功能》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以朗读为重要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尾巴的功能》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我与动物的对话,介绍了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牛的尾巴像拍子一样可以赶虻蝇;袋鼠的尾巴像腿可以支撑身体,保持平衡;非洲鳄的尾巴可以作为武器用;响尾蛇的尾巴可以发出声音引诱田鼠和小虫。

  这首诗共六节,每节四句,比较工整,大致押韵,风趣幽默,富有诗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动物尾巴的作用的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虽然没有尾巴,但却有灵活的手和脑,比任何动物的尾巴都有用。教学流程和反思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由小朋友和卡通人物互相问候导入课题新颖别致,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看贝贝的画,说说他画了什么?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一种习惯养成教育。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整体感知课文,识记生字

  识字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如:说说生活中这些字能和哪些字交上朋友,激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尤其是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打一开课就得到了重视。既然是一年级,我觉得识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汉字的正确书写,这一点指导不够到位。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你喜欢哪种动物你就读哪一节。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如果让表演者带上相应的头饰来表演,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

  2、课件出示课文后两节,听录音朗读。

  师生的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知道了怎样学,学习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起了掌,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教的成果的认可,我倍感欣慰。

  3、出示课件,看,贝贝给小动物们画上了尾巴。

  课中操,比尾巴。

  4、再读课文,男女对读,配乐读,师生表演对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尾巴的功能,课堂上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兼顾到了方方面面。

  四、拓展延伸,自编儿歌

  通过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小组合作自编儿歌。充分展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达到教学之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7

  经过前期精心地设计,我认为这篇课文执教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激趣,质疑导学

  我们的孩子对壁虎不是很了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壁虎”两个生字。这样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在揭示课题后,我问孩子们:“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会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能够通过朗读解决的,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会提问也是会学习的表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读书中自己解,从而品尝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实现了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行为方式。

  二、以读为本,识字学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读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变“听学”为“自学”。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出声读、合作读、默读、分角色、齐读等,求学生真正投入读书之中。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在读书中自然引导识记生字,在反复读书中扫清了生字障碍。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

  三、增长知识,扩散思维

  学生了解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这是种什么能力?”继而通过联系人体明白什么是“再生能力”。在学完课文后我布置了课下去了解动物尾巴的`妙用,到课堂上来讲一讲。引导孩子们去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唤起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面对个别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试图通过引导学习引他进入学习状态不成功后,就没有再理会他的行为。课中尽管他大声抢答,但好几句话都是与我提问有关的,我没能适时引导。在课堂教育机智方面还需改进。

  二、课堂设计环节有些多,使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了47分左右。说明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三、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要继续进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现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8

  给孩子更多的合作机会,在探究中自主发现。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思考,很多教师都把合作、探究学习定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致力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和探究发现的习惯。

  教师们按照分层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或是让学生自由组合,使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与小组间的竞争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建构学习小组评价机制,通过小组自评和他评、师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习惯,如语文科几乎每堂课上都要求各学习小组就所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进行朗读练习、课文角色扮演时,鼓励各小组勇于创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汇报:孩子们各施各法,有齐读的、有轮读的,或是几人表演,几人诵读,一些孩子干脆把原文抛开,将内容编成小故事表演。

  开放活跃的课堂,培养了个性习飞扬又善于合作的学生。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这两节诗里有什么发现,比如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在诗里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或特别的地方,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这下学生们感到新奇极了,他们的思维不受一点约束,在小组合作中集思广益,交流互补,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我发现这首诗里第一节都是问题,第二节都是回答问题的!”我发现第二节诗动物的名字都放在前面,它们尾巴的特点都放在后面!”“我发现这首诗第一节里前面的字都是一样的!”“我发现这首诗题目是《比尾巴》,诗里也有很多尾巴这个词!”事实证明,孩子通过合作交流,完全能自主发现,而敢于发现,也就敢于创新。美术课上,教师带孩子们走出户外,让他们自行组合,用身体和球、圈摆出不同造型……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营造出较好的团结协作的环境,更放飞了孩子创新的潜能。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尾巴的教学反思 《比尾巴》教学反思简短02-27

比尾巴教学反思11-15

《比尾巴》教学反思11-16

尾巴教学反思12-31

比尾巴的教学反思03-06

比尾巴的教学反思04-22

尾巴教学反思12-05

《比尾巴》教学反思02-25

比尾巴教学反思08-13

比尾巴教学反思02-15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2

  1、基础目标待强化,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

  本文要学习12个二会字,可以说是比较多的,不过,在这篇文章中,一些生字包含在动物名字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愉快学习,学生们在欣赏动物图的过程中轻松学习“鸭、公、猴、松、鼠”等字。

  2、情景创设生动有趣。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堂极忌沉闷、单调,因此我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有如身处其中,在愉快中学习。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两个课时)的整体情景创设为在动物园里观看比尾巴大赛,把所有要学习的知识纳入其中,如:第二课时中复习二会字环节,我就说是唐老鸭想来看比赛,但不认识路,要同学们给它带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教学情境创设为一条完整的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其中,形成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如此一来,教学中,就有如在讲故事,讲者和听着都娱乐其中,课堂气氛活跃、有趣。

  3、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我运用了齐读、男女分角色读、范读、同桌练习等方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特意让带领学生一边朗诵,一边做动作,极力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气氛。在课文朗诵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一个个都全身投入的.边读边舞,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全文背诵下来,收获不错的效果。不过这儿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留意学生的动向,避免有些学生在后面开小差。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3

  《比尾巴》这一课,我本着“课堂上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运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的热情”。这一理念展开教学的,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在整堂课中,我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尊重了主体的.地位。

  另外,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在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地在那学着小动物的动作来表演课文。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4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在共同备课中完成的,一开始是大体参照备课手册将课文的第一、二小节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并以趣味性为主,设计了很多情境和游戏环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问题——课时安排不够合理、游戏较多导致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所以在听取了孔老师的意见后我作出了一些调整:第一课时设计整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朗读上;将冗余的情境直接删除,只保留“森林比尾巴大赛”这一情境;删减颁奖杯等游戏环节,同时增加多种形式的朗读。从效果来看应该这样的增改应该是可取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

  对于如何随文识字我一开始是没什么章法的.,平时教到有该字的一句话时就把这个字卡拿出来,带领大家读,最多通过男女生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很多方式来读,也就是说在随文识字这个方面我还是将重心放在了朗读上,想要通过学生看、读,眼到心到的方式来记住这个字,但往往学生眼到了心未到,常常是“小和尚念经”。

  比如这次《比尾巴》中“最好看”的“最”字的教学,我一开始是想给孩子们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想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从字义到字本身,这样不就能记住了吗。但我却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内容,百度也只有“极”这样的解释,难道要和孩子们说“第一”吗?好像也不恰当,所以在本课我还是沿用了朗读识字的方式,效果果然不理想。而在随后的评课中,孔老师就指出了我的这个“最”字教学问题——没有分析和释义。“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是我在教学这个‘最’的时候,我会把问题‘抛’给孩子,‘我想看看哪个孩子读这个字读的最准确’、‘哪个孩子读的最响亮’,其实对这种意会的字孩子自己本就是懂得,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唤起他们的体验,让孩子们真正去体会这个字的意思。”经过这个“最”字教学,我想我对于随文识字有了更多的了解,有的汉字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去带领学生从字形、字义来分析并识记汉字,而对于有的“生活味儿”很浓的汉字其实真不必要过多去纠结怎么让孩子知道它的确切意思,反而越解释越混乱,倒不如创建一个情境,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唤起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也许这样真的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呢!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5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案设计安排四个板块:自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字指导、拓展提高。

  但这首儿歌很简单,孩子们一会儿就会背了,学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因此,我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不但讲了尾巴的样子,有的还一个劲地讲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长出新的尾巴。

  还有的补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时候能当伞用,冬天当被子盖,从高处往下跳时还可当降落伞用。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就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借助课件自编儿歌。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有的编: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谁的尾巴细?有的编: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细。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想到阅读课文,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当孩子们带着对比尾巴喜悦的感受,学完这首诗歌时,老师也为此获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满足。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6

  《比尾巴》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组内互观课,课前我上网查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并让学生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搜集。为了一上来就能老老的抓住学生的视线,我采用了提问式引入:今天大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聚到一起要举行一场特殊的比赛,你们猜什么比赛?学生齐声回答“比尾巴”,这时我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质疑,一切都按我的教学计划顺利的进行着。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我引导他们: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了?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一个都没拉下。为了鼓励学生,我灵机一动,请学生充当小评委来宣布了参赛选手名单,学生兴趣高涨,特别是当上小评委的学生更是神气十足、像模像样的,一副资深评委的'派头,看着他们,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时,我又适时抛出下一个问题?比赛就要开始了,第一个比赛项目是什么呢?屏幕上出现问句:“谁的尾巴长?”在学生搞清什么是问句后,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读,并进行了范读,可当读到“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时,有些学生怎么也读不好,并且“伞和扇”分不清,我有些灰心,也有些急,下面坐着听课老师,我不敢恋战,赶紧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指着板书带着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这首儿歌,其实也是看似热闹,实则蜻蜓点水。因为我要多留些时间给后面拓展的内容,那可是我自认最出采的地方。学生们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在后面拓展的部分发挥的很好,很热闹,也显现出了他们丰富的课外知识,但上完课后,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学生朗读中的失误,让我一直耿耿与怀。在新大纲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反复提出,在各年级段都提到。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不久,不懂得任何朗读的技巧,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7

  教育的生命不是“复制”,而是创新。课改呼唤本性,张扬个性,实现创新,它以生命的高度关注课堂,关注新型的教学行为,即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不惟单纯的结论;重情感生成的机制,不求表面的热闹,重课堂的“百家争鸣”,不求整齐划一。虽然课前我们都精心地设计了教案,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却不是教师完全可以预料的,为张扬个性、显现灵性,动态生成已经成为新课程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括教学行为是动态生成的,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我们教师就应该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师原先的设计主要有四个板块:自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字指导、拓展提高。但学生几遍一读就会背了,学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有学生就在课堂中开始做起小动作,淘气的张吟宾更在座位上大声说道:“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何俊的尾巴长,陆路的尾巴短……”面对他的恶作剧,我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形式,只是当着全班的面说:“张吟宾小朋友真厉害,才读了几遍课文就会学着创作了,”只看见张吟宾马上脸上一红,倒不好意思再顽皮了,我接着说:“但这样的儿歌不仅不好听,用来取笑同学就更不好了。”

  接着我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重新组合板块,把拓展延伸提到这一环节,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指导学生展开模仿与创作。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说:“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谁的`脖子会喷水?鹿的脖子长,熊的脖子短,大象的脖子会喷水。”有的学生说:“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把扇。”……不一会儿,学生就编出了不同的儿歌,而且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玩得开心、学得认真。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并不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改“线形结构”为“板块结构”;在课堂调控上,改“封闭结构”为“开放结构”;在课堂交往上,改“单向结构”为“网状结构”,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灵性、悟性、个性充分张扬的新时代的学生,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8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多有意思的韵文呀!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而且语言简明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提升语感。怎么读呢?以往学生习惯于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今天来个师生对读怎么样?像少数民族的对唱一样,有问有答,肯定很有意思。这样想着,课上,在孩子们认识了生字之后,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换一种朗读方式,我来问,你们来答,例如:我问——‘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你们怎么回答?”孩子们齐声读:“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对,就这样。”接下来,我们开始对读课文,孩子们兴致勃勃,读了两轮之后,换做他们来问我来答,男生问,女生答,这样读了几遍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下来了,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学得非常带劲儿,这是令人欣慰的。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孩子愿意读,想读,主动去读,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有孩子产生了兴趣,下一步才有可能学好。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9

  进入识字阶段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对于识字教学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听取了各位老师前辈们的建议,一直以来,在识字上均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读环节中,当孩子进行初读反馈、逐段读好课文后,我再提取该部分课文里出现的生字,正音,记形,逐个识记。

  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

  1、识字不够有侧重,几乎是字字落实,用力均匀。

  2、尽管听取了师傅和陈老师等几位前辈的探讨,初步得知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操作步骤,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初读后还是“正音、记形、运用”一股脑儿同时进行,没有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个人认为,这也可以算是没有侧重的体现吧。

  3、识字教学花费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花费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

  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兴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在最近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识字教学环节,力求能逐渐改善我的教学行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上《比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我对该课的生字进行了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里面的主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朋友。而本课要求识记的12个生字中,有近一半的生字与小动物有关,藏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字里面。根据这一特点,我舍弃了一直以来沿用的“初读检查时识记生字”的操作,将这几个生字放在了初读之前,与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结合。

  在导入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在森林王国里参加比赛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侧重的逐个请出这些带有生字的参赛小动物,“邀请”的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猜谜语”,利用这一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每请出一位动物朋友,便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就让孩子们记一记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对本字进行识记。

  尽管识记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异,都是正音、记形,再适当的组词运用,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都比较高涨,由于创设的识字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乐于接受,在孩子们自主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很明显的`感觉举手的孩子多了,积极思考的孩子多了,这显然都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字不离词,提高识记效果

  低段识字教学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识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是先以词语的形式,出示动物的名称,再对里面的生字进行识记,这样,让每一个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个确定的语境,如公鸡的“公”,松鼠的“松”等字。从孩子们课后的生字过关率来看,这样进行的识字教学,效果要比初读完课文后再提取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识记更好一些。

  始终觉得,生字的识记要和字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只有理解了字义,生字才能记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单个出现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语义不甚明确,孩子们对字义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导致识记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词语中,尤其是这类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词语,也无需教师过多解释,孩子读着读着便能理解词义,然后以词带字,建立起语义的联系,有助孩子提高识记效果。

  本次的识字教学权作一次识字教学的新尝试,不过也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识字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仍然是引导学生从正音、记形再至组词运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识字的侧重点上这一块还需多摸索多探究。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0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

  比较好的做法: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所以在整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小评委们比写字”这一写字环节,先出示一个也有长长的尾巴的“巴”字,在学写这个生字后,又出示“把”,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比较“巴”和“把”的过程中懂得,虽然“把”字里也有“巴”,但是“把”是由提手旁和“巴”两个“好朋友”组成的,好朋友要互相谦让,所以“把”里面的“巴”要写得相对小一点。这样学写两个有相似之处的.生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有效地把字记牢、写好。

  但是在这堂课中,问题很多,这些问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

  一、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这一节课上,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学“巴”这个生字时,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哪个字里也有这个“巴”字,一学生回答“把”,我当时否定了他的回答(“不对,‘把’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生字),因为在我原有的教案中,生字“把”的学习要放置在学习生字“伞”之后。课后,我深刻意识到这样的处理太失败了,日后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二、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一年级的小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表扬,因为老师的评价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要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己在课堂上应变能力还不够,所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处理得不够完善,比如上例中对学生回答“把”的否定,对该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还有,特别在学生回答不足时,我操之过急,没有很好的循循善诱,可能直接让别的学生回答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三、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讲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效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一直很担心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所以有些应该让学生说的内容,都被我“抢”走说完了,整节课中我说得有点多。

  以上这些不足,我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加留意,减少乃至避免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更有味,课堂更高效!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1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儿歌。儿歌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朗读这首儿歌,孩子们可能会陶醉在“比尾巴”的乐趣中,可能会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想编儿歌的欲望,更有可能促发他们喜爱动物,愿意接近动物的美好情感。在设计中,我试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会7个生字。从认识一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题学“比”,认识参赛选手学“猴、松、鼠”,到建构儿歌随机学“短、把”,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扩词、运用中巩固。比如让学生谈谈“哪些动物有尾巴”,在课堂中适时出现“比尾巴、比一比、比赛”等词,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

  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习更是如此,本节课的重点还在于问句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美读,有节奏的读,唱读,通过读不同风格的儿歌,从中能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但在本节课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动笔、拼拼读读的机会还是太少。比如说在读完生字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划划比赛的小选手,叫一叫它们的名字,通过学生自己找找、划划、读读,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公布比赛的结果,在试教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猴子的尾巴怎么样?可以做什么?”(学习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这样感觉学生说得较多,但很细碎。“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长和短比较容易理解,就让学生在朗读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就挺难理解的。于是就打算突破这个难点,简单的一读而过。在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咦,松鼠的尾巴怎么好像一把伞呢?”后来,才发觉自己把问题倒过来问了。应该这样问更恰当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翘起来,可以挡风遮雨,还可以当作降落伞。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教师的帮助下凝练语言,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语言图式,提高语言的质量与品位。然后再和课文中的这句话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加丰润了。

  其实上课,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提高。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2

  今天在教研室和学校的组织下,我讲了一节《比尾巴》第一课时观摩研讨课,一节课下来受益匪浅。本篇课文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我主讲第一课时,以生字学习为主,学习目标是:

  1、会认、会读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学习八字头和提手旁等偏旁、一个“竖提”笔画;

  2、指导问句朗读,熟读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上课的思路基本还是清晰地顺着教学设计进行。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首先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运动多种方法教学生识字、认字;同时,运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读课文,以读代讲,更能有效的学习本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运用多种表扬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上好这节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和解决了重、难点。但是,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上完课后,几位教研室老师结合我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一、语言语调的问题

  在讲课过程中,不自觉地拿腔作调,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老师指出:上课就用正常的.语气来上课就行,不需要拿腔作调,正常声音抑扬顿挫等。我们上课不需要用多大的声音,要给人舒服的语气上课,学生才愿意听你课。声音太作一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二来对自己的嗓音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教师是一辈子的职业,必须好好保护。上课用什么样的声音也是一种很大的学问,今后在上课中反复揣摩,锻炼自己。

  二、学生有错误时,要立即指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及时指正出来,不要给学生错误的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说道:“老虎有一个尾巴”时,我并没有及时发现指正尾巴是论条,给学生错误的知识,说明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待提高,在教学生知识时,我也是又重新学习一遍,重新巩固自己语文知识。

  三、课堂回归真实,不需要玩花样,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上课不需要有花样,不是公开课,就是一节正常的课,就按平时上课的方式来,把所有知识都讲到,学生学会就行,那么你这节课就成功。我在上课时总想着如何吸引别人眼球,如何让这节课出彩,听过老师的意见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想运用多种方法来教学生识字认字,结果浪费了太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三真四实,即“真说”“真读”“真改”和“真实”“扎实”“平实”“朴实”,虽然短短的几个词,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但是我会以此为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这次在各位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经过多次修改,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最终呈现给大家,虽有各种不足,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我平时花再多时间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向同级组的同事多多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3

  我执教了《比尾巴》一课。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制作了精美的教学图片,因此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我本人基本功不够扎实,因此也造成了教学中漏洞百出。现反思如下:

  1、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给小动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2、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反复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3、“抱”“牵”“放”

  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语文课程是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的课程应该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和归宿,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这堂课上,我一直在试图把学生引入我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中去,这也恰恰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遏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课后反思,我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多动脑:思考课文中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还可以随便挑两到三种动物的尾巴进行“长短、粗细、直弯、宽窄”等各种角度的比较,甚至还可以制造悬念,如将猴子、小狗、兔子进行尾巴长短的比较,从面引出“谁长谁短、谁宽谁扁”等都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这是不是辨证思维启蒙的最佳机会?

  4、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但今天的课上,我感觉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的把握。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4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在信息社会里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学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幻想,常把物体拟人化的特点,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课文的动画,学生被优美的图像所吸引,学习热情随之高涨起来,我抓住学生热情较高的有机时机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课件中展出了小燕子、小鱼和老黄牛的尾巴是怎样摆动的,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直观的图象,知道了这三中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在仔细的观察中,发现了小壁虎的尾巴的特点:遇到危险时会自己切断尾巴,保护自己,过一段时间,尾巴可以再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小学生存在着注意力分散,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带有情绪性。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资料,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界面,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与发现。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关于“动物的尾巴”的所有网页,在课内交流,以增进学生对动物尾巴功能的了解和兴趣。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网页,获取了丰富的资料信息。比如:猴子的尾巴能调节体温,松鼠的`尾巴可被子……学生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自己的搜索结果,甚至有的学生当时就说:动物的尾巴真有意思。在学生兴趣依旧时,让学生仿照范文续编故事。学生立即在网上遨游,认真选择自己的写作对象,许多学生编出了有趣的故事。

  计算机进入语文课堂,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有效促进学生汉语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交互式、网络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5

  在孩子眼中,动物是他们的最爱。《比尾巴》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地在那学着小动物的动作来表演课文。

  我认为在低年级,只要老师紧紧地抓住一个“趣”字,无论什么课,在指导孩子朗读上,只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他们,朗读的效果就会更好。

  一、以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本案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以“趣味对读”中,教师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教师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这里,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续编课文”中,教师融入学生中,“别忘了,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也是你们的小组成员哦”,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的和谐互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这正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人文基础。

  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在本课中,我在开课之时,便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读我所爱读,快乐无比”;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组内讨论起来。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三、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让所有的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本课中,我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全体学生,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人文关怀;学生不是演员,胜似演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每个教师都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唤起儿童个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6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关心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好吗?

  《尾巴的功能》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以朗读为重要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尾巴的功能》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我与动物的对话,介绍了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牛的尾巴像拍子一样可以赶虻蝇;袋鼠的尾巴像腿可以支撑身体,保持平衡;非洲鳄的尾巴可以作为武器用;响尾蛇的尾巴可以发出声音引诱田鼠和小虫。

  这首诗共六节,每节四句,比较工整,大致押韵,风趣幽默,富有诗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动物尾巴的作用的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虽然没有尾巴,但却有灵活的手和脑,比任何动物的尾巴都有用。教学流程和反思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由小朋友和卡通人物互相问候导入课题新颖别致,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看贝贝的画,说说他画了什么?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一种习惯养成教育。低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整体感知课文,识记生字

  识字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如:说说生活中这些字能和哪些字交上朋友,激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尤其是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打一开课就得到了重视。既然是一年级,我觉得识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汉字的正确书写,这一点指导不够到位。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你喜欢哪种动物你就读哪一节。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如果让表演者带上相应的头饰来表演,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

  2、课件出示课文后两节,听录音朗读。

  师生的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知道了怎样学,学习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起了掌,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教的成果的认可,我倍感欣慰。

  3、出示课件,看,贝贝给小动物们画上了尾巴。

  课中操,比尾巴。

  4、再读课文,男女对读,配乐读,师生表演对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尾巴的功能,课堂上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等卫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兼顾到了方方面面。

  四、拓展延伸,自编儿歌

  通过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小组合作自编儿歌。充分展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达到教学之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7

  经过前期精心地设计,我认为这篇课文执教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激趣,质疑导学

  我们的孩子对壁虎不是很了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壁虎”两个生字。这样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在揭示课题后,我问孩子们:“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会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能够通过朗读解决的,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会提问也是会学习的表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读书中自己解,从而品尝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实现了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行为方式。

  二、以读为本,识字学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读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变“听学”为“自学”。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出声读、合作读、默读、分角色、齐读等,求学生真正投入读书之中。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在读书中自然引导识记生字,在反复读书中扫清了生字障碍。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

  三、增长知识,扩散思维

  学生了解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这是种什么能力?”继而通过联系人体明白什么是“再生能力”。在学完课文后我布置了课下去了解动物尾巴的`妙用,到课堂上来讲一讲。引导孩子们去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唤起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面对个别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试图通过引导学习引他进入学习状态不成功后,就没有再理会他的行为。课中尽管他大声抢答,但好几句话都是与我提问有关的,我没能适时引导。在课堂教育机智方面还需改进。

  二、课堂设计环节有些多,使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了47分左右。说明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三、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要继续进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现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18

  给孩子更多的合作机会,在探究中自主发现。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思考,很多教师都把合作、探究学习定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致力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和探究发现的习惯。

  教师们按照分层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或是让学生自由组合,使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与小组间的竞争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建构学习小组评价机制,通过小组自评和他评、师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习惯,如语文科几乎每堂课上都要求各学习小组就所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进行朗读练习、课文角色扮演时,鼓励各小组勇于创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汇报:孩子们各施各法,有齐读的、有轮读的,或是几人表演,几人诵读,一些孩子干脆把原文抛开,将内容编成小故事表演。

  开放活跃的课堂,培养了个性习飞扬又善于合作的学生。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这两节诗里有什么发现,比如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在诗里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或特别的地方,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这下学生们感到新奇极了,他们的思维不受一点约束,在小组合作中集思广益,交流互补,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我发现这首诗里第一节都是问题,第二节都是回答问题的!”我发现第二节诗动物的名字都放在前面,它们尾巴的特点都放在后面!”“我发现这首诗第一节里前面的字都是一样的!”“我发现这首诗题目是《比尾巴》,诗里也有很多尾巴这个词!”事实证明,孩子通过合作交流,完全能自主发现,而敢于发现,也就敢于创新。美术课上,教师带孩子们走出户外,让他们自行组合,用身体和球、圈摆出不同造型……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营造出较好的团结协作的环境,更放飞了孩子创新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