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7 12:34: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7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7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

  《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受益良多。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反复体味,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其次,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做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二、我懂得了要巧妙的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一段生动的动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上的图片,起到加深理解、升华情感的作用。切入诗歌“盘古开天地,拼将巨斧残。神躯生万物,唯愿好人寰”,既小结了这节课,又使学生对下节课产生了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预设”是美好的,“生成”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在意外中收获更多。

  没有一堂是会不出现意外的。比如在使用课文插图,感受盘古使劲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图上为什么会有青蛙、火鸟?我一下子惊呆了,我只能说:“当时世界一片混沌,这时并没有青蛙等。”其实学生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这是课文的插图,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大的知识性错误的。当时我的脑中闪过的念头只是:盘古开天地之前,还没有地、水、空气等,那么世界上还不可能有那些生物的呀!可是课文中的插图又为什么画上这一些呢?这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疑惑。是不是象盘古一样的,那时候在那混沌的宇宙中还有一些生物呢?比如神鸟、神蛙等。还是课文画错了?我希望能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解决这个疑问。

  在这意外中,我收获了更多,我知道了以后不管是上哪篇课文,都应该了解清楚它的相关知识。是科普文,我们了解它的科学性;是地理篇,了解它的位置的同时,更要了解它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了解了这方方面面,才能从容地走进课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2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故事极具想象力,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万物生成进行展开,体现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部分的解读上,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和情景来进行理解,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做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我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让学生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预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反义词,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反义词的对比把天地分开的过程的清晰的叙述。但是由于自己教学水平不足,部分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偏差,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校长和主任的指点我的反思有以下几条。

  1、如何朗读才能读出情,悟出情呢?这是值得我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讲天开辟地的这部分内容中,我利用“抡”“猛劈”这几个词语特点去感受开天的情景,让他们带动作读,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教学完全浮在表面,把学生带入了误区。有感情的朗读并不只是大声读,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读,未能做到“激情”效果。

  2、上课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具体表现有课堂语言内容不完整。学生接收后觉得莫名其妙,一知半解,不能准确地认识学习内容。此外语言不准确,随意性太大,逻辑性不强。课堂语言语速过快使人难以接受而且缺乏感情色彩,太过僵硬不能激起学生兴趣。

  3、环节的落实不到位,在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我让学生角色体悟,感受了盘古的辛苦,对累得倒下的盘古说话都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化,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似乎做到了环节的到位,在落实这一个点上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到位,学生说得不够,学生悟得不够,我引导总结的不够,恰如走马观花般匆匆路过。

  4、上课状态不够投入,过于紧张所以导致教学环节缺失,甚至连板书都忘写了。其次由于我没有认真关注课堂的生成,缺少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导致后半节课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

  问题很多,有反思才会有方向,今后才能努力改正,努力提升。首先,要勤于读书,善于积累,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如果自己不会说话,那么你所带的孩子将来也一定不会说话,如果你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你就没办法去帮助孩子,教育孩子。其次要多去吸取他人的优点,多听、多学,多练、多思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3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发展语言,培养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教学难点是要让学生读文感受,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它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的一些亮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4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一、以边读边想象为基线。

  从学习课文伊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一、二自然段,想象自己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可以说整个课文的学习都是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下完成的。

  二、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对课文的理解没有教师的过多讲解,几乎都是由学生自己朗读而理解感悟的。如:在理解“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时,仅仅运用了男女分角色读的方式就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天地的明显区别就是通过这些反义词写出来的。这样的设计完全把课堂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与中的人物直接对话,直接交流,从而变为自己情感体验,是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

  三、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基本

  本课的教学正是以课文为载体从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如:找中心句—缩句—浓缩成一个词,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句式写句子等。

  四、以“授之于渔”为基调

  课堂不是教师怎么教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怎么学的课堂。在这一节课里,时时刻刻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把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好教透,培养出语文素养高和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5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在学生们中间转悠的时候,发现有七八个学生提前主动预习了这一课,还在书上标了自已的感受和疑问,有的早已划出了生词。当学生汇报初读效果时,我就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表扬并引用了古人的话“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并趁机告诉他们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从读中体会思考问题。

  于是在学生开始读书学习生词,并通过小组讨论时,我特意留心了每组学生是怎么解疑的,有的呢是,有的呢就联系生活,有的呢在反复地读课文以想出答案,我特别指导了几个小组将解答不出的问题通过找书上含该词的句子来读,并在汇报时特别指出部分学生已经学会用读书的办法来解疑了,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课文中我假设的一些生词,很多学生自已都解决掉了,所以就留了不少时间来指导写字。在写字时我重点指导了“降”子的右下部分,我边指导笔划边写出来,刚写好,学生竟开始议论纷纷:“你写错了!”我一惊,想会不会是哪里学生嫌我写得不好了,谁知学生说下面是竖折然后写竖嘛,你怎么写成了两笔竖、横、竖,开始我还坚持自已的意见,学生意见越发大了:“你看清楚了吗?就去写?”

  “你再看看明明是……”我也开始疑惑,写了多少年了,自小老师就强调了这一点嘛,怎么会错了,于是按学生指的地方仔细一看还真错了,右边的竖和横确实是连在一起的,备课时只注意到它易错,还特意把它列为重点,没想到自已这么马虎,写了这么多年的字竟写错了,还是学生提醒,还是现在的学生胆大,以前的学生怎么就没发现这一点呢,同时脸上不禁开始发烧,回想刚才学生的批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但确确实实是自已错了,于是不好意思地向学生说道:“真不好意思,老师看错了,以前老师都是这样写的,幸好你们提醒!”学生瞪大眼睛听了我的道歉,反而不好意思了,有的学生又说开了“这个字是挺难的!”我心里慌慌地,匆匆强调了一下这个字的笔划,马上跳开去了,让学生自已试着观察其它生字,试着书写。一时的尴尬就这样过去了。

  晚上回想起来,学生直露露地批评自已时,心理挺不好意思,挺不好受的,不禁想到,自已有时批评学生时不也这么毫不客气,有时更为严厉,当时学生的心理一定更不好受,如果次数多了,胆小的学生就有可能下次不跟我打交道,上课不回答问题等了,这企不是影响了他正常的学习活动?以后批评学生时语气一定要注意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6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7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深化故事,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该神话故事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有想象力。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这种文学体裁,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1、导入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也可以根据配图来说。我找学生起来复述内容时,学生是按照填空题的形式,直接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我在进行提问时,没有明确回答要求,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

  2、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怕学生没有听清。在提出问题后,有重复说我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容易给学生造成听力上的障碍。在平时上课时我也要注意,话只说一遍。没有听清说的什么,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就要批评他。

  3、整堂课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应将多个问题整合为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去找,去说。

  4、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简单,基本上说的都是“好,你说的不错”“你的想象力真不错”等重复的话,对学生的回答没有针对性评价。

  5、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对于这个问题挖掘的不深入,让学生回答的人数太少。学生回答时,基本上只说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没有放眼整篇课文去谈“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并且学生在说的时候都是照着课文读的,没有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缺少自己的语言体系。在今后的上课中需要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体系。

  6、在板书时由于紧张,一开始的板书忘写了,这还是自己的心理素质太差所导致的。

  7、板书的字体太大,没有注意到板书时的美观。

  通过这次公开课,暴露了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和已经知道,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专业素养有进一步的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8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当我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去阅读这篇文章时,就被故事中的神奇想象所吸引,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神话。那该怎么把文本所呈现出盘古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及神话故事的神奇性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感悟到呢?通过教学我觉得可从以下两点:

  一、在不断否定中找准基点。

  我上网查阅了好几个教案,大都是借助课件让学生朗读感悟的,想借用这种方法,花了不少时间找了几个课件,总觉得还是不尽人意,用别人的设计在课堂上很难有精彩的表现,于是我准备另辟蹊径。当再次拿起教材,以语文教师的敏感性去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时,我读出了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可以用“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来概括,可课文中的句子是“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蹬”字不正体现了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的艰难吗?不正是塑造了盘古的英雄形象吗?我眼睛一亮,比较“立”和“蹬”,以“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走进文本。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写盘古倒下后创造宇宙中的万物,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语言非常优美。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神奇的画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呢?我反复地读着这一段,以至背会了还只是让自己沉浸其中。忽然,课后题三“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给了我灵感。我让学生比较句子,抓住了这种带修饰的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当我为自己的设计暗暗得意时,试教的学生却说去掉修饰语的句子要好一些。理由是简单一点,好不容易把学生拉到预设的轨道上来。由于这段的八个分句都是并列的,学生越到后面说得越没意思,读得也越乏味了。学生的表现又促使我重新研读这一段教材,我发现了并列的八个分句也有不同之处,前两个分句是一部分,后六个分句是另一部分。我根据这一点,把这一版块分成了两部分,后来实施起来,这样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板块教学设计使课堂灵活机动。

  “直线式”的教学程序便于教师把握,课堂可以按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学生不能越雷池半步,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课堂也显得机械、刻板。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努力地把这堂课设计成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以“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语言。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盘古的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第二块以类似“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为着眼点,通过想象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和印象,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因为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就很容易地感受到盘古到下后天地间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学生感性的情感有了理性句式的依托,思维的火花绽放出奇异的光芒,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这样,每个板块有自己的小目标,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围绕目标展开师生和生生间的活动,根据需要板块内部的各环节可以灵活变动,使课堂有了更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

  上完课后,自己的心里觉得比较舒畅,课堂中师生间灵动的交往,富有生命力的多方对话和学生的多元解读使这节课比预设更为出彩。反思后使我豁然开朗:

  一、第二板块“抓住带有修饰性的词语”作为切入点是可取的。但后半部分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半部分的学习方法合作讨论学习,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抓住带有修饰性的词语做为一个训练点是好的,课堂中落实得也非常到位,可惜在学生的写话中老师没有依照这一点去评价,这犹如辛辛苦苦种了地,收割的时候却没有好好去打理一样。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9

  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2、词语的理解与朗读进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3、积累句子就是反复出现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今天的开放我只是一场演绎,这场演绎还算成功,因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让我欣喜的是进行了一场扎实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让我明白收获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导入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一些神话故事。当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他们对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其实我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出盘古是怎么开天地的这一问题,好让我继续下面的环节。但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大,提出了很多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有的问为什么这个人名字叫盘古,还有的问盘古到底有多高等等。当时我只想着我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盘古怎样开天地的段落,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就逃避了,只是应付性的说了句,你很爱动脑筋。心里想着怎么还没学生提出我想要的那个问题呢?下面有人在听课啊,我的时间要来不及了。当一听到有学生问到“盘古是怎么开天地的”我马上一振,终于有人提出来了,我立刻表扬了他,说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并引用了古人的话“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并趁机告诉学生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从这开始我的下一个环节。学生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出了描写盘古开天地的段落,然后我就趁机引导他们朗读,这一节课就按着我的思路很顺利的继续下去了。

  课后听了主任的意见后才猛然醒悟,学生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啊,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不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吗?我怎么能只顾着我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环节而忽视了我的学生呢?我当时如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不要只局限于课文而是从课外去寻找答案那该多好啊。孩子是灵活的孩子,是你不能预先设定的内容,教师上课时应心里不仅仅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而要及时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读,课堂内读,课堂外更应该读,让他们读得多,懂得多,写得自然也就多起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1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故事极具想象力,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万物生成进行展开,体现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

  充满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欣赏周围美好风景进行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因为慢慢地睁开眼睛,不仅充满神秘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谁带给我们这些进行揭题。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之后,让他们自愿进入文本进行初读感知,随后进行文本的感悟,重点讲解了二、三、四自然段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并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角色扮演,说话等让学生体会这一献身精神,最后在拓展之后进行总结,完成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

  教学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因此要让学生愿意想,愿意说,并且说得妙,必须让学生产生兴趣和铺垫准备。所以在进入同一个情景中,自己全身心投入在每一个角色中,丰富的语言,饱满的情感,带动学生情绪。课堂上,学生愿意和我交流,愿意和大家分享,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在每一个环节中,我不断转换着各种角色,以引导着的身份让学生学会自悟感知;以寻求方式,让学生愿意走进文本帮你寻找、探究答案;以接受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适当点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整堂课下来,可以说学生亲身体验了盘古开天地的景象,感受了盘古英勇献身的精神,但是针对这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自己改进,思考,研究的。

  一、词语归类,特点呈现

  字词教学是中低段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归类,让学生以不同形式的读中,发现特点,不仅对字音熟悉,对字形也加深印象,而我在课教学中,呈现的词语除了“累到”“茂盛”“血液”这一组词语有特点,其他三组没有特点,这样使整个环节缺少了针对性,学生学习不轻松,接受速度慢。

  二、用“情”表达,情感体验

  以读激情,三年级课文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去感受,那么如何朗读才能读出情,悟出情呢?学生情节想象,角色扮演,体会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出不同节奏,语气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反复地朗读中从而感知“悟”。如在讲天开辟地的这句话中,可以利用“抡”“猛劈”这几个词语特点去感受开天的情景,为什么要抡,为什么要猛劈,带着理解读出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而并不是只是大声读,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读,导致未能做到“激情”效果。

  三、落实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设计为目标服务

  在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让学生角色体悟,感受了盘古的辛苦,对累得倒下的盘古说话都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化,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似乎做到了环节的到位,到是在落实这一个点上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够,学生说得不够,学生悟得不够,恰如走马观花般匆匆路过。

  精心的付出总有收获,我将不断探索、不断揣摩,让我的课堂更加完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2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上星期五主任告诉我,校长下个星期要听我课,当时我懵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我上了一年的课,来到了松山湖中心小学已经有两个月了,也学习了不少,但想到第一次要在新的环境中给领导上课,心里难免有几分的焦虑。我赶紧翻开三年级的语文书,琢磨琢磨我该上那一节课呢?老师们现在已经上完了第四单元的课文了,那我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得去讲第五单元的课文。就《孔子拜师》吧,我马上和小琳姐商量起来,因为我心里想着,上年我在莞城的制度化学研中,我学习了不少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吧。在这时候小琳姐差异第望着我,说:“你真的决定上《孔子拜师》啊?上《赵州桥》吧!这一课简单,况且说明文好讲!我思考了半刻,不,我还是不想上说明文。我在座位上又仔细地琢磨着这个单元的编排,分析了一下三年级学生的状况,我把第五单元的课文整体地浏览了一遍,后来我终于决定了《盘古开天地》一课。当我值日回来的时候,小琳姐问我:“决定上那一课没?”我说:“就定了《盘古开天地》,我这个星期把教案整理出来,星期一就试教!”星期五我走得特别晚,我把课文看了一遍又一遍,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上一节好课,除了钻研教材就是钻研教材"这个几个星期我看了崔峦老师对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的阅读教学观摩的点评,他在会议上强调了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当时我受益匪浅,我也开始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到底什么叫语文?在语文课上到底让学生学些什么?如何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口头语文和书面语文."口头语言就是听和说,书面语言就是读和写。新课程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它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吉春亚老师指出语文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与言语能力。言语形式就是要辨清每一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比如说明文和童话,他们的言语形式就是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言语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应该要经历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第八届语文阅读观摩刚刚过去,我们的教育者又不禁地思考,阅读教学的方向已经把握了,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课程中,发现年段目标不明的现象。这不禁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三年级阶段,应该定位在词句篇的教学,初步学习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初步能概括主要内容等。那么中年级的字词教学是逐渐放轻,但不是说放手。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尤为重要。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3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特别强,要让学生感受到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只有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给孩子们朗读消化课文的时间太少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首先请了一个同学来朗读,让学生听并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接着讲解顶天蹬地的动作时,我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虽然教学流畅,但有点流于形式同学们有种被赶着走的感觉。整段课文没有齐读。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只采用了全班齐读一种朗读方式,这一段有许多优美的词组,应该要多读而且读的方式要多样,通过美读感受才会深刻。

  整节课虽有设计朗读,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4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00年?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5

  课文《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早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没学课文之前已经偷偷读这个神话故事了。瞧瞧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生学了些什么吧。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身万物”这一段后,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头发变成了( ),骨骼变成了( ),牙齿变成了( )。”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二、整合教材,合理学习

  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八个成语一起调上来一并上了,结果显示,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练习四的八个成语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劈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我又有进一步发现,其实将这八个成语连起来讲一段话,就是课文《开天辟地》的主要内容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这八个成语,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挖掘文本,回归语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课非常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目标。

  《盘古开天地》一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上完本课,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充分感悟到盘古造福人类的无私、伟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6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我想,精心的教学预设能使课堂的生成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1、品读文本

  在教学盘古顶天蹬地这一段时,书上用“不知过了多少年”描写出盘古始终坚持着顶天蹬地。于是我采取层层递近的接读方式加动作体会,引领学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就无须太多的分析和讲解,朗读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让我们拉进与人物的距离,与之同喜、同忧!此时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验到盘古开天地的勇敢、坚强和悲壮感,对盘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语言材料于学生语言素养。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义和反义词的语言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用词的丰富性。另外,第四段有个拓展说话的环节,配乐朗读之后,我马上问学生:这样的变化仅仅只有这些么?学生说:不是的。于是我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地关注到省略号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盘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变化还有哪些?因为有了前面偏正短语的积累,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根据句式进行说话,拓展文本内容!

  这样的想象说话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让语言材料运转起来,从中理解了内容,增长了智慧,吸收了文本的语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了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

  3、最后,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我以为,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朗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于是在课堂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盘古说的话,学生对盘古发自内心的诉说,虽然语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却是最真。我这是我想实现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以上仅我是个人对于这节课的想法和反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篇17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抓住“抡”“劈”这两个动词,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学学这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四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我让学生猜想天地分开之前的模样;让学生想象轻而清、重而浊的会是些什么东西。

  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也都说得比较生动。最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牺牲了自已,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课后我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03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04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5-24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反思06-13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6-13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6-29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03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反思01-06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03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