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3 20:59: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

  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 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平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这一内容弄完后,接着问学生“这个地区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和问题“让学生指出1月到2月间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这些问题处理完后解决“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学生自己想,交流重点是交流找的方法。还按排着一个内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况适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问题只是轻微的处理了一下处理的并不深入,时间不够第二个草莓题没有处理。

  这节课是顺利的上下来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能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思维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提问“哪两个月间的平均气温升得最快?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有个学生说“我从这两个月之间线段的幅度看出来的”孩子回答说的不严密,但我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给予了及时的纠正。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拿尺子比出来的。”他解释不清楚,就让这个学生进行了演示。可见孩子们各有各得法,都动脑筋了。在这个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们看、量都会有误差的。最准确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会让我们得到准却的答案。但是我却强调了一句,用计算来辅助,这样就使孩子们误认为,我只要能看出来就可以不算,从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线统计图时又将重点的总结内容落下了,“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课后想到在分析折线统计图(完成书上的议一议)时,可以直接将问题出示,让学生思考回答,就会节约很长的时间。还有一遗憾,在导入中使用了属于无效语言的,“今天我们在将统计的知识扩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导而导。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有偏差怎么办?如“你从这一条型统计图了解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上面的书都是小数”这一数学信息对与这道题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就没有处理,应该进行处理要不孩子不会明白自己找的不对,也可以在孩子说出后让孩子读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这样孩子会更明白看些什么内容,而不是只看数字。在这节课中我明白了在上课时,一定要牢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该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 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一些信息,并讨论怎么用更准确的数据来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当然这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在一些环节,我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会从一些角度思考回答,比如有同学在举例讲折线变化时,他没有按顺序讲周一到周二的变化,而是反过来说的,虽然这名同学后来意识到问题,进行了改正,但这里其实是课堂在生成中产生的亮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提醒学生注意折线的变化需要按顺序来描述。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这些在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好好反思与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掌控与应变的能力,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本节课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 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17年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小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3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04-07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说课稿11-04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24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03-15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1-04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听课报告09-05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5-07

小学教学反思05-09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2-08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