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17 14:50: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1

  磁铁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也有所了解。本堂课通过“豆中找针”趣味导入,引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推测和观察活动中。探讨交流中发现和产生新的问题,引发出后面的一系列的活动。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纵观这堂课的教学,有优势也有不足。

  一、善用材料,调控课堂节奏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有意地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片、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达到了种类多、易比较的要求。在下发材料前,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避免出现实验操作的错误与失败;在汇报交流时,先要求学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让材料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使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科学学习习惯。最后,“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的实验操作中,通过隔着木片能吸铁,而隔着桌面(木制)不能吸铁的比较,学生自己领悟出还跟材料的厚薄有关。

  二、下放权利,学生主导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则是辅助学生。我们一直强调“让学生讲,教师少说话”,因此这堂课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猜测、学生实验、学生汇报、学生质疑、学生再解答这5个环节紧紧相扣,自主完成对“磁铁磁性”的认识。

  学生在预测过程中,对“铜片”、“铝片”是否能被磁铁吸引有认知冲突,但我没有直接做出评价,而是给出提示:用实验判别预测是否正确。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学生便有了新的认知,并无异议。此时,我并没有打断他们的活动,趁热打铁,对磁铁的磁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隔着物体是否还有磁性。提供实验材料,学生自己动手,我顶多就在耳旁提点一二。最后,确认或者修正原先的想法,把实验方法落实到位。

  三、指向明确,关键提醒

  我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但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强,因此活动的设计指向要清晰明了,而科学课最好的帮手就是“任务单”和“温馨提示”。所以我在这两者设计下了不少功夫。

  任务单的修改,从数量上看,由2张变成3张,最后又变回2张;从形式上看,由文字加表格、简单勾选;从内容上看,文字由原来的统一字体到关键字加粗,再到改变字体大小。温馨提示的改变则主要在调控课堂有序性下功夫,包括实验注意事项、课堂即时评价,甚至细化到每完成一个任务后的后续工作。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任务单和温馨提示呈现的形式略微不同。学生为了完成活动,肯定需要读取任务单上的信息来操作,所以不必担心他们不会仔细阅读,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强调任务内容,直接将纸质单子交给学生自行阅读。我比较侧重温馨提示的给出。我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让学生阅读后指出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提醒其他同学的同时,也在提醒自己。

  不足之处:

  受课堂时间限制,自己把控能力也不成熟。有时太着急让学生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在学生汇报时并没有放得太开,紧接学生回答给出答案。其实,学生获得知识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取得,而不是你强迫硬塞,我需要努力的是更加安心地放开。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2

  磁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为它是同学们课余的一种玩具。不熟悉是学生平时只是利用它玩,当然,玩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认识,如:它能吸铁钉、文具盒;如果把铁钉放在桌子上,磁铁放在桌子下,可以通过磁铁来控制铁钉。了解了这些后,我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现在回头想想,这节课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我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再拿出他们平时玩的磁铁问他们想不想玩?如果你有一块磁铁你会怎样玩?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即本课要体现的科学概念上,而且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实验”二字,由“游戏”贯穿始终,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并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事实。

  1、收集事实。首先让学生自己说用一块磁铁可以怎样玩游戏,并让学生观察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几种金属,为后面的整理作铺垫。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两种玩法放手去玩,同时将游戏结果记录下来。

  2、整理事实。同学们填写完记录单后,小组成员之间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整理。如第一种玩法后,学生们将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开放,发现被磁铁吸引的都是铁质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都不是铁质的,得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这一事实;而再第二种玩法结束后,学生通过将游戏后磁铁隔着物体吸引的物体进行整理,得出隔着一些薄的物体能吸铁质的物体,而隔着厚的物体不能吸铁的事实。

  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草草收场。二是对课堂的灵活处理不够。如学生最初汇报想把物体放在水中,再用磁铁吸时,应给予肯定,并允许他们也玩一玩;而当有一个小组发现隔着薄的物体能吸铁隔着厚的物体不行时,我只是急于引出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这一概念,而跳过了同学们的这一精彩发现,导致其他小组即使有其他的发现也没机会说,如果当时我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再追问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发现,我想同学们的其他发现就会一一展示出来,同学们的发现会越来越多,同学们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他们独立探究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3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钓鱼的小游戏:在鱼头上放上回形针,诱饵用磁铁。当学生游戏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游戏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得出: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再进行简单的生活运用。

  然后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续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个试管,告诉学生试管中掉入了一个回形针,问同学们有没什么好的办法帮我取出来!然后,让同学们也来玩玩我帮他们准备的量杯中的回形针,再请同学们在教室找找,看磁铁还能隔着哪些物体吸铁,最后请同学们得出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最后请同学们猜测磁铁最多能隔着练习本多少本将铁吸住!做实验,根据得出实验结果不一样,让同学说出原因,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最后总结下课!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4

  优点:

  一、强调材料的结构性与使用的高效性。

  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强调材料的结构性与使用的高效性。把“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和“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两个验证性的实验,利用同一组材料进行研究。使课堂环节紧凑,科学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材料的频繁更换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调整、组合实验顺序,清晰、紧凑进行探究。

  我把原教材中“探究得出磁铁有磁性——识别铁制品——探究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过程,调整为“探究得出磁铁有磁性——探究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运用概念1和2来识别铁制品”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材料的安排,更是因为生活中的物品组成的材料比较复杂,仅凭磁铁能吸铁的单一知识难以解释钢芯镀铜的5角硬币等现象。所以调整教学顺序后,不仅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得到训练,也保证了科学概念和科学解释的严密性。

  三、注重习惯指导着眼素养的提高。

  整个课堂可以看到、听到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倾听”、“分工合作”、“仔细观察”等等,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刚刚接触科学课,这些良好学习习惯显得多么的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起至关重要作用。

  四、教学语言丰富。

  教师的注重教学语言的设计,使整个教学流程顺畅,各环节过渡自然,使整个流程显得顺畅而富有节奏感。

  缺点:

  1、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老师只注重师生互动,而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2、教师一直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而老师自身有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认真倾听到学生的闪光发言,有没有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中汲及到的知识,教师都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如“司南”经考证,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实物,如“磁悬浮列车”,目前技术还很不成熟,并没有做到老师说的“快速安全”。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5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主线明确。先用磁铁去吸引物体,得到磁铁能吸引的是铁一类物体的。接着利用磁铁有磁性,去检测身边的物质哪些含有铁。最后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磁铁还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比较满意的环节是选用了一段河道清洁工的新闻引出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同时在隔着物体吸引铁的实验中,再次回到河道清洁工的环境,请学生试一试,如果磁铁和回形针之间隔着一定距离的水能不能再吸引回形针。一套材料,在两个不同的环节中都起到了作用,把实验材料的效益提到了最优化。魔术《年年有鱼》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同时与磁性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现场生成的点,如果能把他们处理得更好,那么课的亮点就足了。就如同金校长说的,课堂中爆发出来的矛盾和争议是“无价之宝”。其中一个生成是有些小组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而有的预测不能。那么一个矛盾产生了,为了验证我们的预测,孩子们开始做实验。经过磁铁检测后,请刚才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的孩子来汇报,通过检测他们小组推翻了原本的观点。科学以事实说话,同时也反映着科学检测比肉眼观察、经验判断更可靠。第二个课堂生成是泡沫片,一个小组的磁铁不能隔着泡沫片吸引铁,而其他小组的都能。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请这两个孩子把他们小组的实物拿上来展示,通过2个小组的泡沫片作比较,孩子们不难发现,这个小组的泡沫片稍厚。正因为泡沫片太厚,回形针就感受不到磁力,不能被吸引了。那么如果是更厚的泡沫片呢,再请一个同学来演示检测。这么生成,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但是如果隔开它们的物体太厚,那么磁铁就不能吸引铁了。

  其他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以下稍作小结

  1、语言上,语速较慢、吞吐、口误,重复的语言过多,不够精炼准确;仪态上不够自信、扭捏。其实我自己最清楚,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内容没有最熟悉,不够自信满满地去展示自己。上课之前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整理好实验材料,试用过教学仪器。

  2、活动记录的设计不够好。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材料的名称填进去很费时,有些字还不会写。用打钩的方法来检测和预测更好。活动记录的内容在打印之间要仔细检查,不要出错。

  3、因为这节课是单独拎出来上的,所以板书更要出示课题,让孩子们知道这么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是学习哪一个的内容。

  4、实物投影的使用,实物和电脑的切换不熟悉,很慌忙。驾驭不了就不用,有取有舍。上课之前,脑子里面要形成上课的画面,多预设一些情况,设计是直接口头汇报呢还是用实物展示汇报。一切从孩子的观察和学习方便出发,去设计。

  5、不够细心,明明知道实验3的灯管挡光的情况,那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因为有所避让。

  6、没有很好得抓住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调动积极性的部分,不够不够。可以设计“神秘物体”,用上一些激励性质的教学语言,例如“有没有信心”“你们真棒”之类的。对于我自己认为课堂中出彩的地方,就该适当放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7、检测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的材料,缺乏结构性的体现。例如孩子很容易认为磁铁能吸引“金属”,那么就该在我们的材料里面,多加一些除铁以外的金属,如铝片、铜片等等,让孩子们去检测发现,原来磁铁只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检测硬币是否含铁时,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材料,再放上1分、2分、5分铝制的硬币,让孩子们去预测和检测分类。

  8、在课堂点拨上,教师可不讲的话尽量省下来,让学生去讲。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设计引领,怎么让学生去提问、去交流、去设计实验。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6篇11-12

磁铁有磁性说课设计11-12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5篇11-11

电磁铁教学反思04-13

电磁铁教学反思04-13

四年级科学上册磁铁的磁性说课稿11-02

磁铁的秘密教学设计04-07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性说课稿11-02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磁铁找朋友》09-22

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课件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