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同学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同学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同学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掌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布置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褒扬同学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但赞扬同学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同学还是有点距离。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发生一种困惑:保守的教学重基础缺发明,新课程重发明而底蕴缺乏,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3
今天我借班上课,上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感觉有很多的不足。
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了解这首古诗和以往的送别诗不同,它没有送别的伤感和凄苦,诗歌的意境是轻松愉快的,这样的诗境也应该和李白的性格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当然对于人物的分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太高了,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读的重点放在感受诗歌意境,了解诗歌的情感上。为了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在轻松愉快中分别,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感受扬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扬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带着这愉快的心情来读诗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美的扬州大家都想去,那诗人也一定很想去,体会诗人对扬州的向往,对朋友的祝福和羡慕之情。教学是这样的构想,但实际上却没有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也都按我的计划完成,但学生似乎游离诗歌以外,没有把这些和诗的内容联系起来,使这些学习没有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回顾教学过程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觉得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好几年没有带中年级的课,对学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有些拔高,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有难度。但学生的问题是思考不够,总认为送别就是伤感的,没有用心去品味文字,这是读书不动脑的结果。
本课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古诗二首》选编了两首古诗,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同是一首诗跨越了两个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认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别,所以对于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怎样上,我也要认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4
1、这篇课文我自身没有教学,是杨金枝老师开公开课时帮我上的。读了课文,感觉到课文真的是写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课文中写到: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人们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三是故乡的人美。假如看到此处没有搭石,或者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有人来搭好。假如两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让对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来走,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着老人过去。在教学时,应当紧紧抓住这些美的地方,让同学通过朗读、想象来体会这种美。
2、 我最近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身,热爱表示,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同学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获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同学的表示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同学一起创作的舞台。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同学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时抛开教学设计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获。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5
在一次语文课上,正赶上古诗教学。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名字叫《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大意后,我让他们分别扮演角色李白和孟浩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服装在电脑背景“黄鹤楼”旁作离别时的对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互相依恋的话说一说。我先找了两个学生,其中扮演孟浩然的那个学生说:“李兄,今日一别甚是想念,等到明年烟花三月时鄙人一定再来黄鹤楼与你吟诗作赋。”扮演李白的那个学生说:“孟兄,一路上你要多多保重才是。”“李兄请留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别远送了,留步,留步!”“孟兄,这是我新作的一首诗画赠于你,路上孤单时尽赏。”“多谢李兄,你真是我一生中最真挚的朋友啊!”“李兄,后会有期!”“孟兄,后会有期,愿你一路顺风!”简单而贴切地一次表演,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古诗课,对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抓住了小学生爱表演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通过表演悟诗情的环节,使学生通过表演,在表演过程中真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着古人的样子和运用古时的语言,有情有境的表演,把学生置身于古时的氛围中,这整个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一种渲染,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但不足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表演机会。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范文08-25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7-24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2-22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12-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反思01-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1-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9-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范文10-27
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范文10-0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范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