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23 07:15:10 王娟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再是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最后是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的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3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4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上课前我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占均匀漾柄蜗蛟”;积累词语“舒服均匀空隙叶柄蜗牛蛟龙痕迹”。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设计时,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的两个部分,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它是怎样爬的?”展开教学。

  课堂上我设想让当学生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再和学生一起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设计“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预设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这一自然段说说意思(学生: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向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并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通过填空形式写出来后,把爬山虎爬墙的四个动词进行分解,通过图文演示、解说,把它怎样爬的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堂上我通过填动词、配动作、说特点、动手画作为有效的铺垫,进而进行同伴间相互介绍,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渗透,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各环节的目标,我依次安排了学生的自读,展示读、体会读等。通过反复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这些环节的设计,没有让学生脱离文本地单独理解,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来加以理解。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拓展的开始。这堂课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爬山虎的自述”。

  (2)仔细观察一种植物?以“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5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7

  1、巧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进行填空,反复琢磨,再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2、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们先找出有关的'动词,重点突出这些动词,再让他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另一只手的手掌当墙面,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指名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便显而易见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8

  足足准备了几天的课,课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磨课…到现在上完了这一堂课,觉得自己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因为想着既然是示范课,当然要比常规课做得更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的完成。对于一些环节要设计合理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我将对这一堂课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虽然是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很分明,文中先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以及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爬墙。内容篇幅不长,但却足以表现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喜欢与细心的观察,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教学目标中也涉及到观察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真正见过爬山虎,只能以各种图片和视频进行观察,所以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在此,也为深入学习课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亮点: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同时,注重朗读的多样,有学生齐读,个人读,也有老师范读。从读中去感悟,也从读中去想像,比如从写爬山虎叶子的这一句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对于,过渡语的转换也做了很多的功课,让课堂更加连贯,学生听来不会打断思路。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墙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做动作和画图,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如何爬墙的,这也更体现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度不够。对于播放视频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引导。除去其他的因素影响外,还要更精准的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对于本课时的设计还存在对于重点内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爬墙的做重点分析。对于文中“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个地方,可以对比分析为何不能换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本次示范课中,我感觉自己对于课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备课,给学生给自己上好每一堂课,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更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引导,多启发。其中,过渡语也是一堂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次课都应该认真去准备。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如何让他们更有感情的去朗读?如何让他们积极的去讨论?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虽然未来的路很遥远,但我始终相信,现在的我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9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0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师的这节课简单实用,没有花架子。所谓“大道至简”,这种简简单单直奔目标的教法,这需要经过多少年的教学实践才能沉淀出来啊!回味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孔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孔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画出来。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3-07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04-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5-2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9-29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9-2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2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5篇03-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5篇)03-18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2-12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10-01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再是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最后是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的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3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4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上课前我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占均匀漾柄蜗蛟”;积累词语“舒服均匀空隙叶柄蜗牛蛟龙痕迹”。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设计时,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的两个部分,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它是怎样爬的?”展开教学。

  课堂上我设想让当学生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再和学生一起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设计“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预设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这一自然段说说意思(学生: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向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并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通过填空形式写出来后,把爬山虎爬墙的四个动词进行分解,通过图文演示、解说,把它怎样爬的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堂上我通过填动词、配动作、说特点、动手画作为有效的铺垫,进而进行同伴间相互介绍,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渗透,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各环节的目标,我依次安排了学生的自读,展示读、体会读等。通过反复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这些环节的设计,没有让学生脱离文本地单独理解,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来加以理解。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拓展的开始。这堂课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爬山虎的自述”。

  (2)仔细观察一种植物?以“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5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7

  1、巧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进行填空,反复琢磨,再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2、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们先找出有关的'动词,重点突出这些动词,再让他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另一只手的手掌当墙面,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指名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便显而易见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8

  足足准备了几天的课,课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磨课…到现在上完了这一堂课,觉得自己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因为想着既然是示范课,当然要比常规课做得更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的完成。对于一些环节要设计合理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我将对这一堂课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虽然是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很分明,文中先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以及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爬墙。内容篇幅不长,但却足以表现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喜欢与细心的观察,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教学目标中也涉及到观察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真正见过爬山虎,只能以各种图片和视频进行观察,所以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在此,也为深入学习课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亮点: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同时,注重朗读的多样,有学生齐读,个人读,也有老师范读。从读中去感悟,也从读中去想像,比如从写爬山虎叶子的这一句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对于,过渡语的转换也做了很多的功课,让课堂更加连贯,学生听来不会打断思路。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墙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做动作和画图,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如何爬墙的,这也更体现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度不够。对于播放视频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引导。除去其他的因素影响外,还要更精准的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对于本课时的设计还存在对于重点内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爬墙的做重点分析。对于文中“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个地方,可以对比分析为何不能换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本次示范课中,我感觉自己对于课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备课,给学生给自己上好每一堂课,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更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引导,多启发。其中,过渡语也是一堂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次课都应该认真去准备。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如何让他们更有感情的去朗读?如何让他们积极的去讨论?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虽然未来的路很遥远,但我始终相信,现在的我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9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0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师的这节课简单实用,没有花架子。所谓“大道至简”,这种简简单单直奔目标的教法,这需要经过多少年的教学实践才能沉淀出来啊!回味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孔老师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孔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画出来。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