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1 19:34: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习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习。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平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平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平平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4。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3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会认会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上这趟课之前,虽然我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上完后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具体实物,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请学生上台来把这些物体分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个环节中,有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把一个长方体分到了圆柱体里,并且很多同学赞同他的分法。当时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后,我反思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直接否定,因为对分类来说,只要自己觉得整齐都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更好。所以这个地方我应该这样说“好,我们把分类结果先放在这里,等上完这节课,我们再分分看,还是不是这样分。”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与后面巩固练习的环节紧紧相扣,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巩固新知与小组合。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摸一摸,猜一猜”,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蒙上眼睛,我给他一个形状让他摸,他说出名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参与度也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很想玩,然后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积极动手参与。这个环节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不爱学习,而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我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爱上学习。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6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己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己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己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己受益良多。现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己加油吧!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7

  今天我在讲课本第106页练习题3时,我指着一个球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竟然说:“圆1我感到很奇怪,之前我在讲这节新课的时候,我也听到有学生这样说,当时没有很在意,现在想来就是之前没有对此加以强调比较,才使得学生现在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区别不开来。

  我就此今天将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圆与球进行了区分。让学生先用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圆,接着我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和球,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并请学生们总结他们的不同点。学生们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可以放到桌子上,具有立体感;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平面的,只可以摆在紧贴着桌子放。并且学生总结出了球是可以滚动的。我就此提出向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物体是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为平面图形。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8

  1、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9

  《认识图形》一课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习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0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1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平面来分吗,立体和平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2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在小组展示、汇报的时候,就有了五彩缤纷的杰作:

  有的小组采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就这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创新,让孩子在操作中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创新思维

  本册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非常注意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课堂练习则是学习巩固知识,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和智能转化的主要环节。如何在巩固环节精心设计,起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懂得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教师先以电脑演示展示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孩子们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读物),并请孩子们说出这些各是什么交通标志,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请孩子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因为有了教师先前的启发引导,孩子们的思路大开,纷纷举手抢着回答:书、药盒、香烟盒、食品包装盒、中秋月饼盒的面

  下课以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围着老师,挥舞着沾满印泥的小手,晃动着花花绿绿的小脸蛋,兴奋的冲着老师叫到:老师,今天的课可真有意思;老师,什么时候还要让我们印图形;老师,我还想上下去;老师,我还能想出其他办法让这些图形搬家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考虑的不周,忽略了孩子们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从没有使用过印泥,在没有练习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让孩子使用印泥,结果他们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脸蛋上都涂得一片狼籍,让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学中应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绵的印泥,效果会更好。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3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为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习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4

  “认识图形(一)”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矗“认识图形(一)”所认识的是后面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学本节课时,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数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开头便创设了一个机器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情境的延续部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维持了课堂纪律。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不但的发现,不断地获得知识。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去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再让学生举例子,到生活中去找这些物体的朋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和作用,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图形认识反思教学11-19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2-06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02-24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6-07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1-02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0-14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3-29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1-30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范文12-20

《图形的认识与拼组》教学反思08-08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习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习。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平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平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平平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4。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3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会认会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上这趟课之前,虽然我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上完后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具体实物,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请学生上台来把这些物体分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个环节中,有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把一个长方体分到了圆柱体里,并且很多同学赞同他的分法。当时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后,我反思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直接否定,因为对分类来说,只要自己觉得整齐都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更好。所以这个地方我应该这样说“好,我们把分类结果先放在这里,等上完这节课,我们再分分看,还是不是这样分。”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与后面巩固练习的环节紧紧相扣,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巩固新知与小组合。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摸一摸,猜一猜”,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蒙上眼睛,我给他一个形状让他摸,他说出名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参与度也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很想玩,然后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积极动手参与。这个环节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不爱学习,而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我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爱上学习。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6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己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己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己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己受益良多。现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己加油吧!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7

  今天我在讲课本第106页练习题3时,我指着一个球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竟然说:“圆1我感到很奇怪,之前我在讲这节新课的时候,我也听到有学生这样说,当时没有很在意,现在想来就是之前没有对此加以强调比较,才使得学生现在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区别不开来。

  我就此今天将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圆与球进行了区分。让学生先用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圆,接着我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和球,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并请学生们总结他们的不同点。学生们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可以放到桌子上,具有立体感;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平面的,只可以摆在紧贴着桌子放。并且学生总结出了球是可以滚动的。我就此提出向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物体是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为平面图形。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8

  1、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9

  《认识图形》一课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习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0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1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平面来分吗,立体和平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2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在小组展示、汇报的时候,就有了五彩缤纷的杰作:

  有的小组采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就这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创新,让孩子在操作中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创新思维

  本册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非常注意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课堂练习则是学习巩固知识,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和智能转化的主要环节。如何在巩固环节精心设计,起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懂得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教师先以电脑演示展示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孩子们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读物),并请孩子们说出这些各是什么交通标志,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请孩子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因为有了教师先前的启发引导,孩子们的思路大开,纷纷举手抢着回答:书、药盒、香烟盒、食品包装盒、中秋月饼盒的面

  下课以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围着老师,挥舞着沾满印泥的小手,晃动着花花绿绿的小脸蛋,兴奋的冲着老师叫到:老师,今天的课可真有意思;老师,什么时候还要让我们印图形;老师,我还想上下去;老师,我还能想出其他办法让这些图形搬家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考虑的不周,忽略了孩子们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从没有使用过印泥,在没有练习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让孩子使用印泥,结果他们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脸蛋上都涂得一片狼籍,让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学中应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绵的印泥,效果会更好。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3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为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习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14

  “认识图形(一)”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矗“认识图形(一)”所认识的是后面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学本节课时,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数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开头便创设了一个机器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情境的延续部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维持了课堂纪律。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不但的发现,不断地获得知识。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去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再让学生举例子,到生活中去找这些物体的朋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和作用,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