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通用17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情”的主要特征,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的温暖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的秀气美丽的及绿萍浮动下的水的清透空灵的景象,赋予了济南的山山水水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本课设计了齐读、自读、小组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感情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从教学流程上来看,用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及本课将学内容作温故而知新,导入语言富有诗意和内涵,极具感召力。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
《济南的冬天》给我们展示了四幅画面:三幅山景图和一幅水景图。第一幅为我们展现的是“小山摇篮图”;第二幅为我们展现的是“雪霁晴峦图”;第三幅为我们展现的是“城外远山图”;第四幅为我们展现的是“空灵水晶图”。作者通过这四幅优美的图画,再让我们通过优美的语言的启示,使优美的感情与文中的景物和语言之美获得充分的交流,从中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得到精神愉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欣赏到画面美,还要品味到语言美,感受到情感美,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审美,这才是语文教“美”的意义所在。
在本课教学中,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四幅画面,而是以薄雪覆盖下的下山图为例,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论述学习其他画面;并设计了三幅山景图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这里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的特点。
本课教学将品味鉴赏优美的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老舍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不是言语讲究,而是对所写对象极为熟悉,并有深切独到的体会,它是带着一般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喜欢劲儿向人们述说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正表现出作者对济南气候的了解,对济南景物的熟悉。“济南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捕捉得十分准确,也十分生动。他写山、写水、写雪、写阳光、写各色人等舒适而又快活。他的心情正是这样,他的喜悦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同身受”,用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真切的体会,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品读鉴赏优美的语言这一环节中,初次设计由学生自己品读、鉴赏。本以为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作为七年级刚入校新生,学生还没有学习的能力,没有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课堂中茫然无所知。在第二次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师引导、讲解、分析、鉴赏的方式,但发觉本来是课堂引导者的我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几经修改,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来品读、鉴赏这篇文章的语言。
拓展延伸部分,安排欣赏美景,借鉴本文写作方法,当堂作文的练习,注重锻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用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课前摘抄描绘冬天景色的优美语段,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齐读、自读、小组读、默读等多种、多次朗读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无论是课堂写作训练还是课前资料积累,其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住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实”不是让学生牢牢记住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才是教“实”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最后,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
(1)由于目前网络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单调、枯燥,缺少与本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的展示;
(2)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把课文教“美”,教“活”,教“实”,这才是《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育价值。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2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于是,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3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篇的课文,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与语言美。
课堂朗读分三步走:
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范读、齐读、散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再读深入理解:以“我喜欢济南冬天的,因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各抒己见,深切的感受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之美。
三读品味赏析。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值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理解、体会、学习。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4
上完这节课后我得到了两点经验:
一、小组如何合作
现在我们的课堂座位的形式与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便于小组合作交流,如何让小组合作取得有法、有序、有效,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做点探究,因而我把本学期的微型课题就确定为《“三环节、双点式”语文课堂有效小组合作的探究》。
1、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前要做好分工,即要有组织人(一般是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人、确定展示人。这也是借鉴何炳章先生的做法。我把课文分成六个板块,即作者简介和生字生词、阳光朗照下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评析济南的水、优美语句赏析,各小组承包一个板块进行预习、展示。
2、合作时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公开课,老师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讨论,场面热热闹闹,实质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合作应该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然后才有合作。
3、如何合作
应该说,小组合作应该贯穿于整个三个环节,但我个人认为,预习环节尤其离不了小组合作。我在与预习是让每个小组各承包一个板块内容,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然后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预习最充分的同学作为组内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由专人加以记录,然后确立本组的展示人。从实际效果看比较理想,但过程需要耐心指导。
二、展示环节如何不流于形式
以前我们在展示环节,只是单纯的展示本组的预习成果一下子就把成果告诉了全班同学,其他同学没有思考的`过程,难以深入理解。因而,我让每组展示的时候应以问题引领,展示的同学尽量能够模仿老师上课的做法,带领大家学习。这样,展示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也喊了很长时间: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这就是要给他落到实处。
事实证明,学生的老师当得还是像模像样的,葛艺勋同学就如何设计台词回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还在跟冯老师说,汪贵旗同学展示的认真负责,唐逸、王雅娴、孙伟等同学的展示也可圈可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展示时争相质疑互动,小组展示不够充分的地方或难以回答质疑的地方,我给以了适时的“点拨”,如对于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这一特点如何贯穿全文始终的,学生难以找出规律,其实这牵涉到散文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我给了学生以点拨,对于小组的展示,我和同学进行了恰当的“点评”。
课后我跟他们说,你们的展示比我初当老师的时候还成功。
三、一点不足:
让每组承包一个板块,同学们大多致关注本组的板块内容,对其他足的内容较少关注,因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学习,上完后我在第二节课予以了纠正,规定以后预习,每个板块大家都要预习,在此基础上各组在进行承包预习、展示。这一点组内老师在评课时也给与了指出。
总之,课改就需要我们不断动脑筋去探究,随时加以总结。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5
老舍的这篇散文,可谓是写景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美美地读,发现其韵律美;让学生细细地品,体味其语言美;让学生静静地写,模仿其写景美。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③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达成目标,其分析如下:
1、在新课程大谈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独学抓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因为这个题设计简单,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无需讨论,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时间不多,完成情况较好。
2、因材施教,分层设题。在“对学品美句”环节中,我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设题,分别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层学生能在A1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运用老师我教的赏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两个句子赏析;C层学生能在A2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出一两个句子赏析题给其他组;A层学生能针对C层出的句子赏析题,能即兴进行赏析。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有点紧张,特别是即兴赏析的时候,表达的语言不够凝练。同时因为每组对ABC三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组需要三层同学都举手参与,以致于有几组不敢积极参与其中。
3、难点突破,通过小组群学的方式来达成。通过“群学理方法”环节,让学生发挥小组力量,来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导致这部分过于仓促,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两点: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更多孩子展示和说话的机会。在以前的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几乎是固定的,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也不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给这些孩子发言的机会。
2、在课堂教学引入之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激情。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完成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一节语文课的成功。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6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由于之前学过散文,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优美散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是,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7
在本课的预设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文章的语言之美。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赏析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同时也要重视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8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题为《济南的冬天》的公开课。上完课,心里总觉得遗憾,因为存在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将本节上成功与不足,总结一二。
一、课件制作与展示
自认为课前虽做了充分准备,在上课的过程中才发现,在听课文朗读的环节中,由于课件没打包,导致在展示时,无法播放,后来只好到文件包里单独播放,虽然是个小失误,还是说明了心不够细,技术不过硬。致使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堂预设与生成
本安排一节课的内容,结果下课铃声响了,教学任务却还没有完成。究其原因,在生字词教学环节用时过多,本计划2分钟完成的任务,有由于学生对词语意思预习不充分,结果花费了5分钟也没能完成。最后经过引导虽然学生理解了,但宝贵的时间也流失了。
因此对学情应能够充分了解,否则会导致对课堂进度预设失误。致使在教学时在某些环节用时太多,使余下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
三、课堂应变
在导入的环节,我预设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畅谈对冬天的感受,本以为学生会讨厌冬天,并说出一大堆理由,并把他们可能说的内容放到课件中,结果出乎意料是,都说喜欢,致使在展示课件时出现了我预设的内容,导致场面十分的'尴尬,也打乱了我的上课节奏和思绪。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自己迅速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反之则犹如掉进了泥潭,不要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个性修养的全面考验。
虽然在整个上课环节中出现一些差错,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算是差强人意。旨寄希望于下一次能汲取此次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9
经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讨论决定,由我来讲一堂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体同学的配合下,这节公开课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要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我工作以来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语这一学科,这是第一次讲语文公开课,所以虽然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是前来听课的同事们发现并指出了这些不足和缺点,我才能得以进步和提高。比如问题设置的梯度不够,问题难易程度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再比如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小组化学习进行的不充分,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课堂。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上课之前,同学们做了充分地预习。在课堂上学生们都在尽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师,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作答,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堂训练完成的很有效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做得相当好。
通过这次公开课,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点、弱项的同时,我看到了自己与优秀同行们的差距,这更激发了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斗志。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0
这堂课的目标之一是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一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得还不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儿。课后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二、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重定位。语言的品味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他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到语言中,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1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必具备两点要素:教师的教学创意和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这两个要素中,教师的教学创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本,学生的高效学习是关键。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巧选教学切入点;巧设问题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一、教学创意之——巧选教学切入点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作为读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者要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却需精心选择最佳切入点。教学的切入点,即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纲挈领、统领课堂的作用。一个好的切入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带动整节课顺利展开。
本节课选择“文意理解——抓‘温晴’与美段细读——品味‘妙’”为切入点和核心任务。“温晴”一词是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是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样是能表达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关键字。
二、教学创意之巧设问题情境
高效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好似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体现着“一线串珠”的作用,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引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引发学生的课堂讨论,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本节课设计的两个“主问题”是: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或短语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能贯穿全段(第三段)的一个字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温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
三、教学创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作品的背景资料适时穿插能引领学生深度文本,读懂,读透文本。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如此温晴?如此曼妙绝伦?赏析完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一句“为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时适时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将自己对济南的温情融化在济南的一山一水中。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2
《济南的冬天》是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二单元以写景散文为主。在《春》中已经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学习。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温晴”两字,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透露出温晴的特点,而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又处处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课就围绕景的“温晴”和情的“温情”来开展。
对于景物的温晴特点,我让学生自己去找,通过学生自己的魔都,圈点勾画来探索发现这一特点。并做适当的颠簸,而学生在分析景问晴的过程中世纪上已经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因而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情的分析只是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所关注学生的“学”。但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还不是一个主导,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学生的读也不够多。语文课应该是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可是我的语文课还是没有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为了读而读,读变得没有目的.性,没有层次性。这是我需要进步改变的地方。
而对于景物的温晴的分析过程中,分析的过于浅层,没有向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已经懂了,上课应该教学生所不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跳一下能够到达的高度。而我现在的高度停留在学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这对我的文本解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自己应该不断地进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学生。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3
比较这两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第一堂课我没有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做任何铺垫和引导,所以学生可以说是很被动的把课文读了三遍,在被动的情况下阅读文本,得到的启发和感受几乎等于零,所以后面的环节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朗读课,而朗读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个环节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开”和“柳成行”的关键就在于兴趣这块土壤。
范例三因为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指导训练,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3、重定位。语言的品位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到语言中,更多的学语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4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5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在教学时主要以课文为凭据,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赏析文章,最后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在课堂讨论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和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有许多令人感到欣慰的表达,但当时我并没有机智地抓住这些闪光点,课后我也深刻地反思。课堂上我们要做一个积极地旁观者,看、听、感受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给课堂以生机和活力。
另外在互动环节,只注重了能力较强的几个学生,没有照顾到其他几个差生。在学生赏析时,没有作进一步的引导,以致有的赏析脱离了文本,想到哪里说道哪里,在训练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言的同时没有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几点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6
本次公开课,表面上看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程序组织有序,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细推敲之下,这节课的处理上却存在许多问题。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赏析语言。这节课应分两课时完成,每节课完成一个教学重点。
在处理这节课时,考虑到这是一节公开课,又有领导听课,为了保证效果,我做了这样处理,将两个重点都放在了一课时,为了出彩,为了留给赏析语言更多的时间,就在处理第一个重点时做了简单处理,设计了3个小问题:
(1)作者对济南总的印象如何?
(2)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3)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吗?这样处理虽然也完成了重点一,但仅仅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详细探讨,导致学生并不明白无论山水都是围绕总特点“温情”而写。
这样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细想之下,是否违背了一种教学规律,是否失去了上课的真正意义,让我想到了公开课就应该逃避问题吗?就应该避重就轻吗?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自己这节课虽不是作假,但却有悖于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教学的本来面目。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7
11月19日做了一节公开课《济南的冬天》,感觉很不成功。沉思良久我认为这节课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课堂容量过大,没有精心组织教学。现就本节课的学案设计谈几点:
1、《济南的.冬天》这一课应该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写景顺序及语言赏析。我在设计这一课时也是按照这样的想法去设计的,但在设计导学思考题的时候,多设计了几个题,特别是第一段设计了两个题,上课时本来这两个题学生一看就能回答上来,我又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比较紧张。
2、在教学本节课的重点,即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征,从哪些方面描写济南冬天的美景时,由于前面浪费了时间,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的比较少,分析很不到位。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特征感知不太明了,只是为了完任务草草了事。
3、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这主要的原因是我在上课时缺乏激情,没有精心去组织教学,没有预设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在检测字词时抽上去的同学出错比较多,这样在这一环节就浪费了很长时间,所以后面就比较紧张。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5-14
济南冬天教学反思11-07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4-03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5-11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2-25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5篇04-06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5篇03-27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5篇)04-03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精选10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