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6 08:31:35 昌升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1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发现长方体和我正方体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都踊跃的发言,有许多同学一次就说出好几种物体,可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

  二、 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本课我两次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合作完成汇报表,学生在合作时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项,但对于长方体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度关系,学生在总结填写时话语不够简练,我在巡视时及时予以指导,学生很快地就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迁移思想,学生的第二次小组合作很轻松,真切地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认识更深刻。

  三、 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和透视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长方体只能看到三个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时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直白,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在今后教学中,我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 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

  在设计时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创设能切实激发学练习兴趣的练习情境。

  2、 练习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练习时要活而有序,关注到全体学生。

  3、 练习中要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各种想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及时查漏补缺,在练习时创设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避免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一、成功之处: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进行观察并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交于一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由此延伸拓展到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长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当长方体的长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呢?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同样宽的变化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哪些面不变?同样高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时间用时比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量不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例2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来操作,导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认识不深刻。

  三、再教设计:

  压缩例1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用胶管和橡皮泥在课堂上动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还能加深对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概念的理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演示、测量,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注重多媒体教学。,本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寻找“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课堂上,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去探索,教师寻视指导,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将学生的记录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所有学生都能注视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效果显示,本方法是可取的。

  但有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对棱长的计算与应用不大会;学生对有些特殊的图形不会说。如长方体有一种可以是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是长方形。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4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并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5

  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实物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对于长

  方体的空间观念建立的好,表面积的概念清楚,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学生完成较好。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6

  在“做中学”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学生在亲自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不断调动原有的感性认识来指导操作,同时又在操作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这些体验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有过“学生没有学过,能做出来吗?”“学生互相评议评不到点子上怎么办?语言不规范怎么办?”等顾虑,通过教学使我认识到,一是要相信学生,二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用好学生的错误就能够把问题的矛盾突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和“自由说”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我觉得这与那些“打乒乓球”式的问题相比更具开放性,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但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还是急噪了些,学生发言后很快作出了评价,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接受的时间,如果能从“判官”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学生参与评价,会更有利于学生评价与交流能力的发展。

  这两个环节中的数学活动都需要学生把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融合在一起,这些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感、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土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辩论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是多么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可惜的.是作为教者的我只是组织了辩论,而没参与辩论,如果我在持“一张奖状不是长方体”意见的学生处于弱势的时候参与进去,“支持”他们,也许可以更进一步的激起学生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在低年级就初步感知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去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去发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因此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并精心制作了课件来对所学概念进行巩固,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也还不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8

  首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摞长方形的纸入手,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从袋子里随意摸平面图形,再摸长方体,使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的形状,设计很新颖。老师亲自切白萝卜,切出一个面,并允许部分学生摸一摸,接着再切一个面,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棱,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就是顶点,实物教具演示,学生都在认真地说出自己的感觉,而且非常感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然后老师利用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出示研究导航,表格设计详细,一目了然,清晰到位,先探究面,再探究棱,最后探究顶点,在探究之前,老师指导比较及时,采用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猜一猜的方法,给学生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探究之路,而且是采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探究意识,学生参与积极,上台展示,倍感自豪,同时给其他同学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

  当小组汇报成果时,都汇报的比较全面。当然,从总体上来讲,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非常注重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课件制作新颖,能很好的动态演示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力,非常注重动手操作等等。但是,我感觉可以按顺序面、棱、顶点在同一个表格上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9

  本节设计,教师变“教”为“探”,环环相连,始终让学生面对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积淀,再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继而组织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开展进一步的探究,直至将“想法”与“发现”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所获得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本节设计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了课堂。

  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研究的气氛。“合作”是一种以情感为纽带,以平等为基础,以相互尊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交往方式,由此改变了过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地位,能产生出有效的伙伴效应,伙伴效应的发挥能营建便于探究的.心理环境、情绪氛围。这节课学生研究气氛的如此热烈,不能不说是这方面的体现,它使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气氛更强烈。

  “合作学习”中应把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有利工具,将数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我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药盒、牙膏盒、字典等)拿出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从实物建立起表象,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面、棱、顶点的不同特征信号。

  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图中抽象分离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看清实物的长、宽、高与立体图上的各条棱长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到长、宽、高各是相等的四条棱长。在具体知道哪4条棱是长,哪四条棱是宽,哪四条棱是高,在辨认时教师不停的翻转长方体的方向,使学生明白长宽高不是固定的,根据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都在变化。在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先找高,再找长和宽比较容易,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了长方体12条棱的特征。

  其次认清实物的各个面与立体图上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哪四个面是大小形状相等的,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特征的空间观念,为下节课学生探究长方体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动中学,在学中用,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4-01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7-29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4-03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04-27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11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精选24篇)03-13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4-03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5篇04-01

长方体认识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2-24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