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23 13:33: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示儿》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示儿》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示儿》教学反思14篇

《示儿》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

  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

  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本课中,一开始我就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的,苍老的肖像,为整堂课选好基调:悲。

  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示儿》教学反思2

  《示儿》一课紧扣一个悲字,让学生理解诗文,重点思考:诗人临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唯一的遗愿又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追问:?这个‘悲’字包含了几层意思?也就是说,作者都悲伤些什么?学生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讲解中我介绍了一段金兵南侵,淮河以北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被迫南迁但贪生怕死,一味求和的历史,由此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有三悲:一悲,临死前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二悲,自己年迈体衰,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三悲朝廷堕落,不派兵迎敌平定战乱。所以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凸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又配以拓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让学生从中明白当时的统治者昏庸,不思收复中原以至于诗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什么也做不了时的无奈,哀怨,伤痛,悲愤!让学生透彻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源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适时的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奔走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志!找准诗眼,体会它贯穿全诗的情感是学诗的关键所在,适时的思想教育蕴含其中效果更佳!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几个步骤:明诗题;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些,学生也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另外,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写诗也是一不小的收获。不过给学生自由体会的时间还不够多,以后应放手让孩子多做自主学习!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我会按新课标要求努力探讨,选择最佳教学方案进行最优化的教学!

《示儿》教学反思3

  《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是陆游的绝壁之作,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狠抓字眼。在教学时,我抓住了“悲”和“望”两个字来展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陆游“悲”什么?学生很轻松地说出:悲祖国分离,悲国土沦丧,悲统治者醉生梦死,毫无理想……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没有为自己悲伤,却为国家担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很轻松地说出:强烈地爱过之情。然后我再次让孩子朗读诗歌的后一句话,再次问道:“你从这句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孩子们说道希望看到祖国统一的梦想。这就是一个“望”字。从这个望中,可以读出什么呢?那就是:就算自己将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对未来祖国统一仍然信心百倍。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歌,孩子们的朗读声音低沉,情感充沛,我心底明白,此次教学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二、资料补充。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通过搜集资料,来理解课文。所以课前我让孩子搜集了很多陆游,南宋,北宋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以前在教学宋词的时候说道的内容,孩子对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有很深后的历史积淀。再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更能够了解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更能够体现陆游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的梦想缘由。

  第三、补充诗歌,拓宽视野。在教学这首诗歌结束之后,我再次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歌《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让孩子更深层次地明白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深切的家国之痛。

《示儿》教学反思4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这首古诗也较为浅显易东,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点词句。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自己去弄懂课题和诗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紧扣全诗的情感基调,感受诗人的“悲”,然后通过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悲愤”教学中,我插入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及林升的《题临安邸》,从中也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课末又展示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一可以巩固学生的对诗文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学生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没有判断到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对学生相关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全面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示儿》教学反思5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诗句意思平白质朴,容易读懂,但感情强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的爱国激情。实际上这个愿望贯穿了陆游的一生。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北宋政权灭亡。当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因此,陆游的一生也饱尝流离之苦,无比悲愤。所以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写到希望南宋王师早日平定中原。如《北望》“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1、提供注释,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古诗。

  2、拓展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在同类诗中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深。出示《题临安邸》,了解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苟且偷生,寻欢作乐。在相互参读中比较,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本文的对话,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

  3、反复利用文中的插图,用“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什么?仿佛又听到什么?”这样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交流。然后出示司马谈、肖邦的临终嘱托,指名读,组织练笔,还原一种情境。最后比较参读,了解历史,引导学生完善对话描写,讲述一段故事,达到对诗思想感情的升华。

  课堂不足:

  1、教学设想三在课堂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学生的课堂想象交流、练笔反馈看,学生对古诗情境的还原、讲述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蕴含在诗人心中的那份无法排遣的悲痛,热切的盼望和坚定的信念。

  2、课堂上没有安排学生自我小结与反思,没有交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

  3、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给予学生更多时间练笔,导致最后的有感情诵读成了走过场。

《示儿》教学反思6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这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我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通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读出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示儿》教学反思7

  《示儿》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课。上这一课前,我想,这首古诗的内容不长,如果只抓读、背和对诗内容的理解,学生兴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挖掘诗里的爱国主义思想上,以爱国作为主线,去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对高段学生的古诗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文本的对话;同时,还要注意对古诗知识点的归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示儿》这首诗,诗人的感情丰富而深刻,陆游在古诗中除了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又有对南宋政权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对故土老百姓身为亡国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担忧和同情,以及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走进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线索。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借此首诗可以让学生复习、积累、学习,并且加深对陆游这个爱国诗人的认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在理解诗意的后面,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环节: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吗?2、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女或他的亲朋晚辈,此刻你看到了这样的一位老人: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面对这样的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学生在描述和写话之中,便能通过想象和诗人进行对话,同时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但是,在实际上课中,我也忽略了两个地方,一是对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没有作细的阐明,导致后面部分学生感情无法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二是在对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时,过于简单,指导不到位,学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学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示儿》教学反思8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教学反思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补充了两首陆游的诗作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并辅以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达到高潮。紧接着让学生们沉下心来,把心中所感所想付诸笔端。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交给孩子们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够完全发挥;最后给学生练笔的时间需要再多一些。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学无止境,我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做到游刃有余。

《示儿》教学反思10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学好古诗?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词句,边读边想,读中感悟。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迁移到对这首诗的自主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朗读的感受。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中,我感觉到这种迁移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这节课有一个小插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临终遗愿与陆游临终悲歌进行了类比,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是课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处是由我以独白的形式为主向学生阐述我的观点,没能让学生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比较,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生成性的东西,最好由学生生成或引导学生生成。

《示儿》教学反思11

  从准备资料到上课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陆游的世界里!大量的资料显示,陆游值得我更深的挖掘!这首《示儿》,我从小学时代就学过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拿下眼镜,拭去眼中的泪花,很多东西都忘了,但是《示儿》与老师的动作一直都在我的记忆深处......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因为没有尝试过,也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课,所以一直觉得很惶恐,沉浸在小世界里的我肤浅的以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怎么就能讲一节课呢?以为就是弄懂词句,明白意思就行了!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狭隘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你三言两语能够打发的!历经千年光芒不散本身就证明了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我们翻译一下意思就能够代替的?

  好在有网络啊!王崧舟先生一直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上的引路人,没有机会与先生面谈,但是先生在合肥的几次课我都场场必到,为他折服的话就不多说了!他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不拘泥于教材,大胆的走出去,让作者隔着千年的时光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回到千年以前,来到作者的生活时代与作者亲密接触!

  我开始构思我的教案了!有了整体思路,写教案就不再令我害怕了!在这里,我不得不再一次感谢学校的公开课活动,真的很锻炼人,每一次的校内公开课我都把它当成最高规格的赛课,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头脑!每上一次,都感觉自己进步一点,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过程最重要!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述之后,我直接用一句“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进入配乐范读!卡洛儿的《何茫然》配上一摇三曳的深情朗诵,一下子揪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知道效果达到了......

  学生的预习也很让我惊喜!我一直提倡把课外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为反对学生照本宣科读资料,既耽误时间又取不到精华,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时拣自己最感兴趣的记在脑海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没辜负我一直以来的训练,这样的发言精辟多了,学生大多能说出值得一记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理解陆游内心的“悲”,我从陆游各个时期的诗作入手,带领学生进入陆游的生活,探究陆游的心路历程,一步一步揭示陆游的内心,然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答案,仅张正银一个人就说出三个方面。

  我设计了一个“写”的环节——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由于上面的铺垫有了成效,学生的情感需要适时的释放,所以这个“写”的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把积累的情感释放出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我甚至难以控制情绪濡湿了眼眶!我一直在控制,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情感也找到了宣泄口!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学生!

  最后,我拓展了爱国思想,从名人名言拓展开去,学生自由发言!当我问到,你知道现代有哪些爱国志士时,胡懿菲一下子说:“林彪!”好家伙,想打我一个措手不及,我在请胡懿菲说说理由的瞬间理了一下思路,果然,胡同学呐呐不成言!我略一沉吟,便说“其实在看待林彪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他在后期确实做了有违国家民族大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在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很轻松的,这个棘手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课堂上有很多的生成点,很多出乎我们预料的东西,只要抓住了很好地解决了,那么这节课你就有了值得欣慰的东西!

  课上完了,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有遗憾!就像小马说的,为什么不在拓展的时候问问学生:“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作为英语教研组的组长,她很是好学,提的意见非常的宝贵,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另外,这首诗上下来,我一直没让学生去翻译,我害怕一翻译就破坏了课堂的意境,但我又为这方面的缺失感到不安!夏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把那个儿子对父亲说的“写”的环节改成依陆游的口吻,把这份临终的遗嘱改写成白话文,既宣泄了学生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解决了文本翻译问题,一举数得啊!这么巧妙的方法,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呵呵,同志们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事!

  今晚,我坐在电脑前,慢慢的回忆上午的那节课,细细的反思我的失败之处,有些细节还得再推敲!套用钱敏老师的一句话“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此与马上要上公开课的同事们一起共勉!

《示儿》教学反思12

  《示儿》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上课伊始,因为有学生课前的预习,所以直接让学生紧扣全诗的情感基调,感受诗人的“悲”,然后通过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感受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没有判断到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对学生相关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全面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示儿》教学反思13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示儿》教学反思14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示儿》教学反思14篇】相关文章:

示儿教学设计12-22

陆游诗歌《示儿》教学反思11-18

示儿教学设计15篇12-2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示儿》教学反思12-16

陆游古诗示儿教学方案11-18

《示儿》陆游赏析10-16

陆游诗作《示儿》获奖教学设计范文07-04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3篇11-24

陆游的《示儿》教案12-07

陆游《示儿》古诗赏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