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24 11:58: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1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

  (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

  (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

  (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浮力的教学反思2

  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可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倡导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求实验课程教学最优化。

  浮力的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浮力的教学反思4

  浮力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生产中建立起来的,浮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常见的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标中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浮力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浮力现象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我们根据《课程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本校孩子的特点安排了“浮力”这一内容的教学。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浮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一节课内容。以往的经验表明孩子只有在牢固掌握了力的知识和测力计的使用之后,才能够掌握得到、掌握浮力概念。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浮力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力尤其是浮力知识,感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实际生活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浮力和浮力现象。

  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树洞取球”活动和“轮船航行”对话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开始探究,让后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浮力的方向,完成浮力概念的得出。最后根据自己知道的,让学生说出说出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

  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货轮航行情导入境,安排了“判断沉和浮”、感受浮力的多个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浮力的知识。

  浮力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前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科技中应用了浮力的发明创造。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各级带给人们的便利,知道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学生回到家里,自己动手搜集有关浮力的资料,在交流会上,不少学生展示了如自己收集的材料,有的展示自己知道的浮力应用,有的介绍利用浮力作为工作原理的器材。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学科学、用科学。

  浮力的教学反思5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03-15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三篇03-15

浮力说课稿11-08

水的浮力说课稿11-12

《村居》的教学反思(通用11篇)02-24

《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12-23

《松鼠》教学反思通用15篇12-21

《观潮》教学反思(通用6篇)03-16

风筝教学反思(通用8篇)03-11

教学反思模板(通用26篇)03-03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1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

  (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

  (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

  (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浮力的教学反思2

  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可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倡导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求实验课程教学最优化。

  浮力的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浮力的教学反思4

  浮力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生产中建立起来的,浮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常见的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标中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浮力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浮力现象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我们根据《课程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本校孩子的特点安排了“浮力”这一内容的教学。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浮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一节课内容。以往的经验表明孩子只有在牢固掌握了力的知识和测力计的使用之后,才能够掌握得到、掌握浮力概念。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浮力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力尤其是浮力知识,感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实际生活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浮力和浮力现象。

  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树洞取球”活动和“轮船航行”对话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开始探究,让后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浮力的方向,完成浮力概念的得出。最后根据自己知道的,让学生说出说出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

  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货轮航行情导入境,安排了“判断沉和浮”、感受浮力的多个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浮力的知识。

  浮力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前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科技中应用了浮力的发明创造。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各级带给人们的便利,知道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学生回到家里,自己动手搜集有关浮力的资料,在交流会上,不少学生展示了如自己收集的材料,有的展示自己知道的浮力应用,有的介绍利用浮力作为工作原理的器材。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学科学、用科学。

  浮力的教学反思5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