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老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老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1
本课主要是通过抓住《老王》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来分析文章,主要通过合作、探究、自主的方式,通过老师所指出的“三轮”、“病了”、“愧怍”这三个词来构建整个课堂,学生进而由浅入深的体会《老王》这篇文章的内涵。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观看视频后经过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本节课的中心就是抓住文中的词来分析把握文章,于是老师在安排学生所要分析的词语时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由“三轮”到“病了”再到“愧怍”,这样从一个事物到一件事再到一种心情的安排,其实也就是对于这篇文章的由浅入深的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短短的三个词就可以清晰把握《老王》这篇文章,从而一步一步的感受到杨绛先生的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发散思维。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仅仅围绕自己所设计的三个词语进行进行分析,反而是在讨论之中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来说出自己所认为关键的词语,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不会局限于老师的思维而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可以得到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不仅仅是为学生开拓了思维空间,激励学生去独立思考,也是给老师打开了思路,是一个共赢的环节。
三、合理引导,恰当总结。
整堂课上下来,在老师与学生的问答过程中,老师始终在引导学生,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进行了恰当的总结,同时这些总结对于学生把握《老王》这篇文章也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对于每一个词语的分析都达到了很细致的程度,这样对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也就较为深入,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对于杨绛先生心中的“愧怍”之情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认知。
但是我觉得其实在最后说到杨绛先生对于老王的“愧怍”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以及纯美人性,同时也说到杨绛先生因为没有为老王做什么而“愧怍”,而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那样的处境就是要去做什么也是做不了的,在这个环节里不妨打破常规不在最开头而在这里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绍,这样可以在已经分析完文章后来更加直观深入的体会到老师所说的这最后的情感。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2
《老王》是杨绛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所认识到的苦命却又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知恩必报的老王,并由此体味到:幸运的人应该关注不幸者或弱势群体,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同情与关怀。而文章应以让学生感受并把握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或关注弱势群体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两个知识点,我按照“走近老王——怀念老王———寻找老王———学习老王”这一主线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这一教学重点,我把较多的文章内容浓缩在两个问题上———“课文描写了哪些有关老王的生活片断?”和“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这样繁多的内容也变得更有条理,学生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了。此时,每谈到老王的一个生活片断我又引导学生探讨小事件上所表现出的老王细小性格特征,最后,琐碎的内容就由“老王苦命却又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知恩图报”这一人物个性的主线联结起来了,使散文的“形”不再散,“神”也更集中。同样的手法,作者对老王关照、关怀的善良之举也在我预设的第二个问题中被击破,作者这位“老王”也同样出来了,“老王”的善良之举也就更显细致了。为了让老王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巩固,我还设计了文章第8自然段的精美语段的赏读,从学生的赏读来看,也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关注弱势群体是文章第二个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社会上、生活中、校园内与老王有相似性格或品格的人来感悟,并且让学生在寻找的同时感悟到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向这样的人学习,并且从自我的反思中纠正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我一直灌输给学生的理念是该从生活的小事件、小行为去学习老王,去反思自我,所以学生寻找到的生活中的“老王”事迹虽小,对社会、个人生活、班级影响却很大,甚至学生在写向“老王”学习的打算中也能提到准备做些实实在在小事去关爱他人、关爱自己。这也就达到我这一课的最终目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还很少,对于社会种种他们更加无法做出轰烈的大事去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但他们完全有能力以一份善良之心去做些小事情。
例如一位学生说到的“往后的慈善捐款准备尽自己的能力多捐点”,这就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如一个学生说到的“老师就是老王,因为老师耐心地引导他,使他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转好了,以后也准备像老师一样,给予同学更多的关爱”,我想学生能感受到老师为他付出了爱,他必定能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这就是一份以善良体察善良之心。学生既这么想了,不就是很好地读懂了老王吗?而我们要求学生学习《老王》,不也正是想让学生能够这样地从身边的小事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吗?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走近老王———怀念老王———寻找老王———学习老王”这一主线贯彻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当中,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生活。这样,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的同时,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学会关心他人,懂得以善良之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只是,对课文语段和优美语句的赏读还要在课后继续加强赏读,因为这样的赏读会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赏能力。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3
伴随着一步步课改,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我最难忘的一个人》,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4
这次应九资河镇中心学校、九资河中学盛情邀请,我主讲了初一新教材阅读课《老王》,作为20xx年“研课磨课”活动的引领,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思考传递给大家。
一、力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老王》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传统篇目,属叙事散文,作者杨绛叙写了自己和身边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艰苦,但心地善良的普通人的故事,由于人物精神品质可贵,情景感人至深。是一篇既能传授语文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培育善良品德的好文章。因此,我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是学生预习之后,快速阅读课文,掌握老王的“苦”和“善”两方面的基本情况,人物故事,人物精神品质。然后研读课文,深入课文重要情景“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探究人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表达,还特地设计了疑难问题的问答,目的是寻找重要词句的解读,体会人物的深层的感情,理解文章主题。最后拓展延伸,由老王到千千万万个类似如老王的不幸者,培育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二、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模式。
教学之路,学无止境。课堂教学深奥无比,变化无常,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求新,才能站得住,行得通,有实效。
我的目标是努力实现教学“三实”,即扎实,上课实在有内容,听、说、读、写、思、疑,力争步步到位。课堂上能学到东西,而且是有价值的东西,既不贪多,也不求快;充实,课堂尽可能多的安排激情对话,心灵沟通,现场生成。教材拓展,尽量向外发散。同时特别关注个体的学习效果,重视整体和个体的表现,达到人人有所学,有所得,共同进步提升;真实,不追求花架子,常态运行,允许出现差错,允许临时变更。返璞归真,去伪存真,让大家看得清学习过程,学得到教学经验。
基于这种思考,我把罗田县实验中学“四环五步”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灵活运用到乡镇中学语文课堂中来,删繁就简,因地制宜。由“课前预习(导学案)——激情导入(导语)——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学习)——课外拓展(课内课外)”演化为“朗读预习(裸读课文)——激情导入(导语)——快速阅读(主动发言)——深入探究(近邻小组)——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实现了语文课堂模式的本土化。
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有效才算是最得法。
我觉得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朗读、讲读、讨论与现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找的语文教学的正途。这次教学虽然达成了目标,但也存在遗憾,首先,注重新课堂的交流对话,忽视了学生读书,朗读课文的声音太少,对话太多。教师放权不够,主导意识太强了,导致学生读书理解的时间不充足。其次,注重优秀学生的对话,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展开,没有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整体上有欠缺。再者,时间安排不太科学,几个教学模块的时间分配有不妥之处,导致拓展延伸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迁移能力培育打了折扣,爱心培育方面欠了火候。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处在改革当中,但是次次都处于大家责难当中,几十年来一直没有突出重围,实现浴火重生。现在,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语文教师目不假接,多是左右为难,不学不行,学来并没有实效,信心不足,失去自我。我想,新理念是应该学习的,新方法也可以接受,但是,必须死死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绝对不能弱化的,忽视了双基就不是语文课了,在这个基础之上,适当探究和延伸,课堂加深加宽也必须源于课文字词句篇、人物、事件、感情、精神、写法、主旨等等,无目的探究,无限的拔高,无止境的拓展都是增加教学负担,给教和学带来了许多不便,新课堂变成了邯郸学步了,从而走入了误区不能自拔。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将传统的理念、教法与现代的理念、教法相结合,主体的学生与主导的教师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突出语文教师个性特长和自主创新,落实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育思想感情。注意到了这些,我想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走上一条扎实有效、让人刮目的光明大道。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5
《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而本次所用的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节课要向学生传递什么。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表述准确,操作性强,便于检测。
2、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传授合适的内容,由于所用的是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八年级的学生还有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为文章的主旨解读的不易过深,只要学生能体会到关爱弱势群体,体会到"善"即可。而本文平淡简洁的语言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本单元的训练的重点,也是编者的意图,同时也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第二个目标,我设计了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
3、注意引导学生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时,而是耐心的提示或搭台阶,直到学生回答正确为止,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学评一致性:
1、在第二个阶段品析文章的语言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的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比如第在第一位同学发言后说:"很好,有文采。"这样的评价和课堂目标是不相符的,会让学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2、在品析文章语言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迷茫,没有发挥出评价的引领作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品析语言,学生在课堂上"迷路"了。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身心发展水平,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龄段学生要求掌握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一篇文章之前,要首先看课标,在这个年龄段要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然后再定教什么。
2、教学评的一致性,教什么,怎么教,评什么,怎么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这次同课异构给了我答案。教什么就要评什么,这样才能看出本节课的目标是不是都达到了。只有完成了既定的目标的课,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3、评价的引领作用,评价对调控整个课堂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如我这节课上在白板上没有出示语言赏析的评价标准,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评价学生的回答,引领学生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走,这样才能发挥出评价的引领作用。
这些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经过这次历练,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越来越高效。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6
well,第六周只有三天。星期四两节连堂。梁老师说放完长假回来学生的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建议我搞一些活动。所以我搞了个古诗文知识比赛。准备这个比赛用了国庆七天的时间,因为弄那个题库实在是太麻烦了。不过经过这次后,以后再搞类似的比赛就有经验了。
比赛的内容是我们学过的古文内容和诗歌。重点在背诵和翻译。其实也只是换了个形式上复习课。当然这种形式更加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梁老师也说这种形式是很好的。而且我呕心沥血做出来的ppt还可以留到以后用。梁老师也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好的,她也表扬了我。只是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考虑得不是很周到。例如,在搞这个活动前我应该要想到如果电脑坏了怎么办?应该找出一个人帮我记录答题数,一个人管理纪律,一个人按ppt,一个人念题目(因为大声念了两节课题目,我的喉咙又痛了)但是这些我都没有想到,所以第一节课很吵,第二节课我叫陈静仪帮我管理纪律,就安静很多了。
虽然这样的形式是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他们复习呢?我不知道在比赛进行过程中,我们班的同学关注的点是在题目上,还是在同学们的答题上呢?这些我都不知道。我等一下去问一下吧。如果这个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我就要反思了。
星期五和星期六都是上《老王》。我设计的教案是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我觉得比较有逻辑的。但是指导老师梁老师看完之后对我提出的建议。她认为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有的时候可能会漏掉,漏了之后又害怕又回头来讲,这样就变得跟着教案走了。不如把课堂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解决一个问题就好了,这样学生不只能把握到课堂的重点,自己也讲得自由点。课文不用讲得太细,反正无论讲得多细,学生考试时的阅读分也不会很高。自己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不用讲得太细还可以不割裂课文。
因此《老王》我设计了以下板块:
1、初步认识老王。(命苦)
操作:阅读1~4段,为老王填写简历
其实这个表格的答案都是从课文找出来的,但学生在填写这个表格时却感到很困难。我觉得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养成答案从课文找的答案,所以很多时候我发现他们是在猜答案。第二是我又高估学生的自觉性了,肯定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他们好像连段落都没标好)。这提醒了我,以后上新课前一定要有一个浏览课文的时间;还有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答案从原文来”这个万年真理。
2、深入认识老王。(善良)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5~22段,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且找出证据。(一个小组至少找一个)其实我本来的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这个,只是我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了。果然变成板块,就容易多了。让学生来说,说不出来我再补充。
每一次小组讨论,我们班都很热烈,他们已经习惯了小组讨论了,但是昨天我发现庄泽倩她的参与感没有那么强了。平时庄泽倩都是他们组的领头羊,但是昨天我却听到她有点生气地对宁尚豪说:“你怎么自己不找,就问别人”我意识到可能学生之间(特别是优秀的学生之间)对小组讨论没待见。这些我都要了解一下情况。
不过小组讨论本来就应该先自己思考再讨论的,这个我有时候就忘了,要反省。
3、作者如何对待老王。(同情——愧怍)
这部分是今天讲的。其中穿插了第八段和第十六段的语言描写。我请了两位同学分别读这两段后,请同学们点评。点评的时候我注意说明老王现在身体虚弱的状态,同学们也点评得不错,证明有认真听。我还叫一个同学表演那句“滞笨地转身”。他表演完后,我顺势问,大家觉得他表演得好不好。我说,李阳为什么表演不出那种感觉呢?因为他还很年轻,很有力。但是老王此时已经无力了。滞笨一词说明了他这种僵硬无力的状态。我认为我这样引导是很好的,起码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就是读和演的部分,同学们又high起来了。所以说控制纪律,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就是重点了,理解“愧怍”相信同学们都能理解到因为杨绛觉得对老王还不够好,所以愧怍。后来我又补充了,杨绛最后一次看到老王的时候觉得他很恐怖,她没有感动,而是恐惧。所以因为觉得当时没有马上理解老王而愧疚。最后我用“了解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很难。因为了解是用眼睛,理解是用心’’来结束课文了。因为说到最后已经下课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理解到。老王这节课好像还没有深入分析“以善良来体察善良”这一点,看来我的功力还是不够啊。
其他工作:本周还带了初三的自习课。带自习课算是常态了,不过初三居然比我们初二要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7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杨绛作品《老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语言中通过细节的挖掘体会其中的韵味。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思路。
同时,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要由情节、人物、环境构成,而其中以人物为核心,情节以人物交往串联,环境则为人物做铺垫,王国维先生曾言:“一切情语皆情语”,说的也是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一篇小说的分析中,紧扣人物形象分析是关键,其他一些只是华丽的枝叶,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老王》这篇文章应该抓住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物去分析,这是一个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是一场善良与善良相遇,却读来让人觉得悲伤的诗篇,因为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冲突是很容易的,你读善恶冲突的小说,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与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两个善良的人交往却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才是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这闲话。”坐三轮车很平常,但一路上说闲话则是打破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车夫辛劳和苍凉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澜。
老王的贫穷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说明:生计艰难,没有妻儿。但在作者问起老王的家时,一般我们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个细节品味起来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则老王心里其实否认那是家的,二则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个家。简单的一句话将老王内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来了。
在老王将作者的丈夫送到医院的时候,作者要把钱给老王,这个时候老王是“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为什么要悄悄问我?一方面当时候处于文化革命,作者的境遇确实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声说,说明老王也极力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他其实是一个善良而细心又有点天真的人。这个也可以从下面作者的“笑着说有钱”得到侧面说明。
老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个高潮,作者的描写很细致。老王由于病重,说话都是非常简洁的,一个“嗯”,一个“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最后干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鸡蛋是不要钱的,但老王却站这等我,这说明老王其实担心作者内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话是老王在送鸡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规律,送鸡蛋这天差不多属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时候向到的却是给作者送鸡蛋,这说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让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终于死了,而另一个善良的人作者却一直在愧疚之中,在这个愧疚了学生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实并没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鸡蛋的时候还还钱给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好,比如连死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所以愧疚。这样其实会得到两种结论:前者说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异是很难做到平等的,这是两个善良的人,却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冲突。另一个结论就是作者虽然相对比较幸运,仍旧关心别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识。
最后学生还对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怎么来的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老王为什么会跟作者关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像杨绛这样的大学者,已经很少去写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这些小人物进行如此的交往,这也许是当初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和坚强不如知识分子,一个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会地位相互错位的社会里,让两个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8
《老王》这篇课文讲完了,但我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觉得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再说点。反思自己的讲课过程,发现很枯燥,很单调。本来生动形象满含作者感情的《老王》,被我一讲,成了课前预习(生字,词语,作者)、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后作业几个板块的组合。乍一听,我这几个步骤也符合学案的要求,后来从提问的几个问题和课后作业也看出来,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可这就算达到教育的目地了吗?
我再次翻看着有关这一课的参考资料,看到教学目标共设计了四个:
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我发现前三个目标应该说都达到了,只是第四个,应该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向来不作为课堂的重点,觉得这样的目标是长远的,一两节课怎么也不可能完成。况且我也不善于煽情,读到动情处,还没给学生讲,自己就先落泪了。但是学生们呢,如果老师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情,这样的人,即使学问再高,也只相当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怎么指望他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十六岁的北航博士生张炘炀不就是这样吗?他不顾家庭状况,逼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上学,他却体会不到父母的艰难,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们生活的社会绝对不会那么公平,总有一些不幸者,像孤苦的留守老人和孩子,被病魔掏空了整个家庭的患者,在恶劣条件下劳作的工人,艰难维权的消费者……,他们的命运都值得同情。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校园里的学生,他们看不到、听不到这些弱者的声音,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小小的得失:哪天没跑操,被老师逮住了,倒霉;哪天打饭没打到好吃的,或吃饭时弄脏了衣服,不幸;哪天没完成作业或考试考差了,被老师批评了,暗无天日。须知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社会上有更多比他们不幸的人。如果教师不给他们引导,学生接受不到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不但不会给弱者以同情,就是将来自己走上社会,遇到了挫折,也可能承受不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政治老师的事,语文老师也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可惜很多语文老师常常放弃这样的责任,包括我。
如果像我这样讲课文,学生感受到的老王可能只是作家杨绛身边的老王,是特定时代的老王,而不是我们身边鲜活的人物。所以我想下一节课我再给他们搜集一些资料,联系实际讲讲我们社会上的人和事,例如,梦寐以求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大学生,小月月事件,带弟上学的留守女童等。不只是这一课,其他课文也要这样做,把思想教育贯穿在讲课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能够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9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
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篇10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课文《称赞》教学反思03-29
课文《画》教学反思12-23
《老王》教学课件01-29
初中课文《核舟记》教学反思12-16
《老王》教学教案课件03-16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反思2篇12-16
二年级课文《称赞》教学反思12-16
五年级课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2-16
一年级课文《冰花》教学反思12-16
寒号鸟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