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24 19:32: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习题练习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习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习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鸭子添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2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感,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3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所以对于制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

  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归纳得出实验方法、步骤。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

  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为了达到目的,教学上花时较多,易拖堂。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4

  作为一名在初三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时时感受和经历着新课改带给我的困惑、冲击、碰撞、砺炼与收获。我认为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些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实验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了解学情、因情施教

  《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习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调查分析、合理分组

  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近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时值“神州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州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之所以采用“神州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州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真实、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化实验、合作探究

  首先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我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形式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思考实验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此时学生所学知识还很少,尚未学到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们提到许多制取氧气的物质如:空气、水……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角度出发,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为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下知识铺垫。

  为了突破“催化剂”这一难点,我将“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考虑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探究性实验应当有三个特点:⑴、缩短了原发现过程⑵、降低了原发现过程难度⑶、精简了原发现歧途。这样,探究性实验就便于以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有梯度、又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加以巧妙引导就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好奇和兴致去主动参与探究,去感受发现的过程,从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的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例如在处理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在展示实验样品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同时加强操作要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变学生被动的看为亲身操作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也为下一节学生实验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打下基础。

  五、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外,还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分析这些反应的特点,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与化合反应对比分析,形成化学中分类的学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们列举出许多分类学习的例子。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可以分成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等。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六、反思评价、总结收获

  反思评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方法与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实验结论得出之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探究方法?得出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探究中,“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反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原因,优化设计,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对该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实验设计的方案的优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以畅谈收获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及能力上的收获做一总结。

  以上是我在本课中尝试新课改理念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因受到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你讲我听”的传授模式额影响,个别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进行合理的说理和有效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条充满了曲折与泥泞的道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地探索下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5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另外,过氧化氢溶液与氯化亚铁固体反应较为剧烈,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要较稀,用量也要较少,加入的氯化亚铁固体颗粒同样要较小为宜。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7

  本节课重点介绍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8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三节内容《性质活泼的氧气》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以往的时候,一般是第一课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把整节课的内容通讲一遍,第二课时再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

  今学期,我们一改往年的做法,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体验实验中的诸多问题,第二课时再把遗留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处理。这样学生不得不亲自去选择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动手去完成仪器的组装、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小组再讨论制定实验的步骤、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完成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思。

  相比之下,原来的做法,教师会觉得更加顺手一些,事先把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突发状况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可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时实验完成得很好,事后再涉及到这个实验的有关问题时,好多学生会表现的一脸茫然,毫无印象。

  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只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已,而至于自己在实验中获得了哪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科学素养,恐怕没有几个同学去认真考虑过。尽管实验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兴趣高涨,可那只是一种积极的假象,学生获取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忘。

  而这种先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方式,肯定是很费时间,而且课堂上会状况不断,需要教师预先设想到很多的意外情况。在现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少有教师愿意这样去做,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效率低,课堂容量小。像本节课中,学生只是练习了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基本操作,而至于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催化剂的概念等,都没有深入介绍。

  学生在实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像药品的添加顺序、仪器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必须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倒放在水槽中、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必须竖直、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盖好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亲自尝试了错误操作后又自觉改正的,印象肯定很深。

  令人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可贵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联系。例如,有的同学问:“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说明氧气不溶于水啊?”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又问:“是否所有不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啊?”看来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依据他已经掌握了。还有的同学问道:“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什么啊?”“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是不是和密度有关系?”。相信经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获得答案,比起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让他记住答案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多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9

  教后记上周我进行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我主要和学生探讨学习氧气的制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分离空气。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固液常温型和固固加热型用挂图展出),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课后练习的结果表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习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制取氧气》-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12-17

氯酸钾制取氧气化学式文字表达式10-12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学设计02-09

氧气说课稿11-04

寒号鸟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0

《挑山工》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12-25

《aieiui》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12-25

《中东》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12-23

《跳绳》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12-23

寒号鸟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1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习题练习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习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习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鸭子添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2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感,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3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所以对于制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

  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归纳得出实验方法、步骤。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

  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为了达到目的,教学上花时较多,易拖堂。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4

  作为一名在初三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时时感受和经历着新课改带给我的困惑、冲击、碰撞、砺炼与收获。我认为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些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实验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了解学情、因情施教

  《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习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调查分析、合理分组

  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近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时值“神州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州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之所以采用“神州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州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真实、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化实验、合作探究

  首先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我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形式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思考实验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此时学生所学知识还很少,尚未学到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们提到许多制取氧气的物质如:空气、水……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角度出发,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为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下知识铺垫。

  为了突破“催化剂”这一难点,我将“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考虑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探究性实验应当有三个特点:⑴、缩短了原发现过程⑵、降低了原发现过程难度⑶、精简了原发现歧途。这样,探究性实验就便于以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有梯度、又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加以巧妙引导就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好奇和兴致去主动参与探究,去感受发现的过程,从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的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例如在处理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在展示实验样品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同时加强操作要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变学生被动的看为亲身操作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也为下一节学生实验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打下基础。

  五、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外,还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分析这些反应的特点,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与化合反应对比分析,形成化学中分类的学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们列举出许多分类学习的例子。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可以分成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等。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六、反思评价、总结收获

  反思评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方法与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实验结论得出之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探究方法?得出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探究中,“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反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原因,优化设计,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对该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实验设计的方案的优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以畅谈收获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及能力上的收获做一总结。

  以上是我在本课中尝试新课改理念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因受到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你讲我听”的传授模式额影响,个别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进行合理的说理和有效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条充满了曲折与泥泞的道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地探索下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5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另外,过氧化氢溶液与氯化亚铁固体反应较为剧烈,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要较稀,用量也要较少,加入的氯化亚铁固体颗粒同样要较小为宜。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7

  本节课重点介绍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8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三节内容《性质活泼的氧气》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以往的时候,一般是第一课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把整节课的内容通讲一遍,第二课时再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

  今学期,我们一改往年的做法,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体验实验中的诸多问题,第二课时再把遗留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处理。这样学生不得不亲自去选择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动手去完成仪器的组装、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小组再讨论制定实验的步骤、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完成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思。

  相比之下,原来的做法,教师会觉得更加顺手一些,事先把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突发状况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可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时实验完成得很好,事后再涉及到这个实验的有关问题时,好多学生会表现的一脸茫然,毫无印象。

  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只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已,而至于自己在实验中获得了哪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科学素养,恐怕没有几个同学去认真考虑过。尽管实验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兴趣高涨,可那只是一种积极的假象,学生获取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忘。

  而这种先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方式,肯定是很费时间,而且课堂上会状况不断,需要教师预先设想到很多的意外情况。在现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少有教师愿意这样去做,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效率低,课堂容量小。像本节课中,学生只是练习了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基本操作,而至于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催化剂的概念等,都没有深入介绍。

  学生在实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像药品的添加顺序、仪器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必须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倒放在水槽中、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必须竖直、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盖好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亲自尝试了错误操作后又自觉改正的,印象肯定很深。

  令人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可贵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联系。例如,有的同学问:“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说明氧气不溶于水啊?”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又问:“是否所有不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啊?”看来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依据他已经掌握了。还有的同学问道:“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什么啊?”“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是不是和密度有关系?”。相信经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获得答案,比起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让他记住答案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多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9

  教后记上周我进行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我主要和学生探讨学习氧气的制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分离空气。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固液常温型和固固加热型用挂图展出),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课后练习的结果表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习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