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4 17:34: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1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教学目标(难点):在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我以展现预习成果为突破口,学生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2、情境采访,深化认识:教师作为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很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我为周瑜、鲁肃、曹操说两句,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

  4、作业设计,拓展延伸:讲完时,我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再读《三国演义》,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去学习和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整体来说这节课还算顺利,我却从这节课中看到了不足。例如: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并没完全达到我的要求。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会让课堂显得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课题。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2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 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 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 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 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认读9个字。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1.资料简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书中的许多描写,为了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公元1494年(明弘治甲寅年),蒋大器(庸愚子)第一次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时说,此书写成之后,人们“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弹指五百年过去了,该书已越出中国,溢出亚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珍视。这不能不使我们为祖先贡献了这样一部杰作而感到骄傲。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几个世纪中得到不同民族,乃至不同阶层人们的热爱,自有其奥秘。它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它又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巨制,它用一种雄浑的旋律和悲怆的音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外交方略、巫医方术、科技发明、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有的人在这里汲取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思想材料和一般做人应世的本领,有的人从书中找到一种国家统一、民为邦本、君明臣良、安居乐业的寄托,当然,也有的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加以欣赏或消遣。因为它在艺术上也确有其迷人之处:其结构宏大而布局严谨,头绪纷繁而脉络分明,情节曲折,妙趣横生,像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群英会、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都写得引人入胜,精彩非凡。至于它所刻画的400多个人物中,如诸葛亮已成为智慧才略的化身,曹操是奸诈权术的代表,其他如关羽、刘备、张飞、周瑜、鲁肃等都写得形神俱足,在我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都已妇孺皆知。这就难怪它一直拥有大批的读者。

  2.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内容。

  3.课后练习2——借箭成功的条件

  认真分析,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找出借箭成功的条件”的要求。一是指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它们都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借箭计划实施之前孔明的计划和准备;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从而得出孔明借箭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拒敌而不出战(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二.在错别字下面“_____”线,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1.周喻说:“这是工事,希望先生不要推确。”()

  2.我得吩附军匠们,造剑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3.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追也来不急了。()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计谋高明,很有预见性。()

  2.大声喊叫助威。()

  四.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

  只要……就……不仅……还……

  1.()江上雾很大,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三天造不好十万枝箭,()会受到周瑜的惩罚。

  4.周瑜()对诸葛亮的想法一无所知,()以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幸运的小树

  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理yū()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从此,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湖边的树开始抽芽没多久,已是满湖春色。也许是灾难过于深重,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灭顶之灾,总之,对岸边的热闹,两根树桩没有一丝的回应。游人都以为它们是两根死了的树桩,园林处的人也都认为它们活不了了。

  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要挖掉它们重新植树。这时一位散步的老爷爷走过来,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树桩,没有动,收起工具走了。

  就在夏天将要到来时,小树桩果然如老人所言,拱出一粒嫩芽。它立在截面的边沿,如满脸怒气的壮士,粗粗的,紫紫的,显得威武有力。那根大的,也拱出了嫩绿的芽,绿芽密密地围成一圈,就像一个绿色的圆。

  花木工人开始浇水,开始加固围栏,他希望它们重新长成大树。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了一丛灌木。花木工人希望大树桩上的嫩芽也长出枝条来,他砍去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点儿都没有用,你掰去多余的枝条,它又会长出来。你今年掰,它明年长,你明年掰,它后年长。被有意留下的那一枝,则永远不长,它总是在一尺左右高的时候就枯萎,第二年再留,它依然枯萎。

  就在花木工人打算把它捆扎起来,仅露出一根枝条的时候,那位散步的老爷爷经过这里说:“没有用,它太老了。”果然,三年后,这根拱过多次芽的大树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的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爷爷又来到这儿,园林工人遇见了他,特别想解开心中的迷hu()。老人说:“书和人一样,凡是早年遭受cu()折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可以鼓起勇气,不忧不惧的重头再来,最后成为有用之材。到了四五十岁才灾祸临头,就真正可怜了,他已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现在,那棵小树桩()”

  1.查字典,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汉字。

  2.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灾祸——枯萎——依旧——

  3.两棵树被锯掉后命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____”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内容,在()内填上合适的结尾。

  教学反思:学生读文较困难,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流利的读文,理解文章内容较吃力。需要教师讲解文章大概意思。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能知道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学生练习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限时练习的训练。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4

  《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回首本课的教学,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偏重分析课文内容,学生的批注过多,整整说了一节,由于本课是文言文课文有很多语句不好理解,我又在教室电脑上找到翻译成白话文的内容,通过屏幕让学生仔细读了两遍,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已不像开始初读课文时接连不断的向我询问词句的意思。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教学中没有较好地落实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上,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明借箭教学反思12-21

孔明借箭教学反思12-2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09

草船借箭语文教学反思最新5篇01-17

语文课文《草船借箭》课后反思12-18

草船借箭导学案教学设计04-2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篇12-22

草船借箭故事作文02-11

草船借箭历史典故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