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教学反思(精选1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蜗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1
(一)准确把握教材
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
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
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2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幼儿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可能有的老师认为有教字痕迹,但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幼儿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3
在故事《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发现一个季节向另一个季节转变,目的在于介绍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和四季的典型特征,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我本来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确四季的`顺序,能讲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2、利用表演学习对话,在以小蜗牛为故事蓝本的基础上与教师合作共同创编新的故事。
当我开展这个语言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孩子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小蜗牛“小、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在我向幼儿讲述故事时,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根据我说的特征说出具体的季节。大班的孩子对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为我们故事活动更好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于是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通过用简单的图示,小蜗牛图片以及箭头简单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蜗牛爬行时四季的显著变化。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发现幼儿借助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着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该语言活动的难点在于创编新的故事。在创编中,需要我们紧扣“四季转变”这个大标题。但是孩子表现得不够活跃。很多孩子的思维显得很局限,单一地从花草的变化来告诉我们四季在不停地转变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4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那我们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
1、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在活动中故事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2、幼儿表现还可以,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幼儿自由,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真正做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我们做不到啊?可是我们试着要去做?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5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6
优点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
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整改措施:
利用午自习补救一下,让学生的模仿练习对话,更完整,说的更充分些。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7
《小蜗牛》这一篇讲述了小蜗牛先后三次去树林玩的故事,介绍了四季特征和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课文里有4幅插图,分别描述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这四幅画配上文字就连成了一个连环画故事。它是本册首篇全文没有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拼音并配以插图,旨在通过图文对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首先选择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四幅图画,然后进行“说故事大赛”,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后,再和作者比一比,看是否有小故事家编的故事和作者一样。
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对课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习。所以,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
1、结合课文和图画,把生字放进课文中,引导孩子随文识字。
2、分角色扮演,和角色一起对话。
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孩子们认识了生字,对课文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但是,本堂课仍存在不足。首先,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永远的不足就是课堂的常规,纪律还需要继续改善。在学生练写的环节,教师指导个别同学的时候容易出现其他学生交头接耳,不按老师要求及时完成任务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有些管不住自己,还不会当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课堂稍显混乱。这些课堂的基本常规还要教师进一步来寻求好的方法改善。最后还是学生们存在的共同问题,一节课40分钟,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最多坚持30分钟,致使最后十分钟的课堂纪律不容乐观,所以在经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做好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疲倦的节点上能够被教师充满新意的教学吸引,充分保证学生听课的效率。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8
从活动的整个流程看,我觉得是比较清楚的,教师始终是在引导的位置上。但从幼儿角度来说,孩子们的发言不积极,思维不活跃,始终是这几个幼儿在说,其他的孩子不说。当我提醒他们说的时候,也就只会简单的重复别人说过的。说明孩子对画面的理解不够。对活动的专注性不够。
在第一次让孩子去自由看图讲述时,由于教师前面交代的.不清楚,在看图时,出现了争抢的现象,而且没有塑封的图片容易破,导致个别幼儿撕破后大喊大叫。教师应先出示首张图片让幼儿看看、说说,然后再分组说,给幼儿一个有东西说的铺垫。在每张图片的下面标上页码,引导幼儿给图片排排队,再说一说,这样幼儿更容易注意到情节的变化。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9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与慈爱的蜗牛妈妈的三次有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的不同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地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用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和课文插图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字义。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草莓、蘑菇、芽”,说明这些字都跟植物有关;
(2)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识字。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爬呀爬”“树叶全掉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都可以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猜他们的大致意思,这些字就很容易掌握了。
我还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10
班里的宝宝喜欢听故事,每当听故事时孩子们都是聚精会神的。今天给宝宝讲了一个《小蜗牛》的故事。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
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
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
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幼儿故事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优秀的幼儿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11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学生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学生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孩子自由,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12
这堂课以孩子们喜爱的小蜗牛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学习用画、剪等方法组合装饰,完成一只纸质小蜗牛手工作品。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这堂美术课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有趣味的感知活动中,随着趣味的增强,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变化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与快乐。为了能够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制作了小蜗牛模型,分发到各小组,用来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观察后分析小蜗牛是如何制作的。孩子们很快就能分析出基本的方法与步骤:画、卷、粘贴等,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整堂课教授的20分钟内我让孩子置身于蜗牛的精美制作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对调动、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兴趣有着较大的作用。
不得不说,每磨一次课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次磨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讲授蜗牛外壳花纹时,要求过于精细,没有考虑制作时间。
其次,教师用实物投影机演示制作外壳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大集中。如用摄影机拍摄后播放,效果会更好些。
再次,在评价环节中,对部分学生作品的评价一带而过,不够详细具体。
经过这次磨课,发现我的这堂课在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我只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的精神,却忽略了让孩子们向蜗牛身上坚持不气馁的良好品质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好用来总结我的这次磨课最好不过了。在课堂上一环扣着一环,无论哪个环节或者小细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蝴蝶效应。磨课虽然结束,但在我以后教学活动中,我希望保持磨课的态度去对待我的每一节常规课。关注课堂中的细节问题,从严对待每一堂课。像小蜗牛一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朝自己目标前进。
《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13
本课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动手操作为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加强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赏评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操作、欣赏等各方面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蜗牛,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操作、发挥学生运用各种制作方法的表现能力。以探究、实践的课堂模式,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设计、操作水平。
本课教材以孩子们喜爱、熟悉的小蜗牛为切入点,了解蜗牛的形态特点,抓住其外壳的螺旋形特点,利用细长纸条的卷折所形成的螺旋形状,模拟制作纸蜗牛的外壳。引导孩子学习用画、剪、拼、卷、黏和等方法,组合与装饰,完成一只小蜗牛的手工作品,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了在低年级孩子心中种下浅显的“设计”意识种子,教材增加了“添画、剪贴花边”这一活动,提示学生可在蜗牛外壳细长边上画、贴出重复排列的图形,让制作出来的蜗牛更具美感与童趣。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习蜗牛坚强、执着的精神。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又活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会用简单的描画与制作来表现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具有学习和使用各种绘画、操作工具的能力,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事物。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观察能力和制作能力。但只要多动手制作,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可发制作出各种装饰的蜗牛。
低年段小学生制作东西具有尝试性、随意性、象征性。学生在认识蜗牛和了解蜗牛的基本结构,自主的去探究制作蜗牛与螺旋形的外壳上的装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单一到丰富,一步步系统的对蜗牛进行认知、研究和制作。
本课教学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对蜗牛进行认知探究制作。
1、感知认识(通过多媒体欣赏蜗牛图片,出示手工蜗牛成品,对蜗牛的基本形态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蜗牛外壳的形状与作用。)
2、探究发现(学生通过若干手工蜗牛成品的对比分析,探究归纳出蜗牛的制作方法。)
3、了解制作(学生通过了解欣赏蜗牛外壳的设计装饰,绘画剪贴各种蜗牛外壳花纹与头身尾的剪画。)
4、运用创新(学生通过尝试制作与设计装饰,创造出画、剪、卷、折、黏和等方法,组合与装饰,制作一只手工蜗牛作品。)
5、欣赏评价(通过对手工蜗牛成品的`评价,提高欣赏审美水平,获取成功的愉悦。)
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对蜗牛进行手工制作。教学将学生的绘画与制作相结合,以装饰蜗牛壳为主、蜗牛的头身尾为辅进行作业练习。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示范式运用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主体,教师以蜗牛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发现蜗牛外壳的螺旋形状,并用设计装饰去表现。
利用网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中的“了解制作”“欣赏评价”领域就要求学生对蜗牛外壳不同的花纹设计、不同材料制作的蜗牛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这些可以利用本人良好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素养,以及网络环境进行开发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内容。
儿童具体天真好玩的天性,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和环境所影响。本课教学前通过布置美化美术室,布置一些极具视觉冲击的图片与手工蜗牛成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轻松的游戏环境、展示自我的美术室环境。学生创设的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以及个体创新的方法愉快的学习。
【《小蜗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蜗牛教学反思10-19
《小蜗牛》教学反思08-18
《小蜗牛》教学反思08-22
小蜗牛的教学反思01-27
小蜗牛教学反思04-21
《小蜗牛》教学反思15篇12-31
《小蜗牛》教学反思(精选20篇)04-01
小蜗牛教学反思15篇03-07
小蜗牛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03-08